爱情笔记

图片发自App

    《爱情笔记》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一位年轻的建筑师在飞机上遇到一个名叫克洛艾的女设计师,两个人一见钟情,下飞机之后便开始频频约会,再接下来,就如同普遍的爱情一样,两人经历了热恋期、倦怠期、感情危机,到后来克罗艾移情别恋,男主角在挽回失败后,尝试自杀却未能实现,而后幡然醒悟,最后走过失恋期,小说在男主角邀请新女友共进晚餐中结束。

——· 关于作者 ·——

      身为英国当代享有盛名的作家,阿兰·德波顿毕业于剑桥大学,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数门外语,他写的每一本书不是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就是获得各种文学大奖,代表作包括《爱上浪漫》、《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身份的焦虑》,以及他的第一本小说《爱情笔记》。阿兰·德波顿在文学、哲学、建筑、艺术、旅行等领域都有深刻的见解,于2011年还被选为英国皇家文学院成员,有“英伦第一才子”的美称。

——· 本书金句 ·——

1. 爱的需要总是先于爱一个特定的人。

2. 理想的爱情是,不因一个人符合标准而产生爱恋,而只是爱上这样一个人,无关财产和身份地位的本体的人。

3. 爱情的悲剧在于它无法逃脱时间的维度。

4. 爱情灭亡的受害者无法再用原来的方法复活爱情。

5. 每一例的一见钟情中都有对爱人品质的故意夸张。

——· 核心内容 ·——

一、一见钟情,陷入热恋

      在巴黎飞往伦敦的飞机上,小说中的男主角,就有了这样一次幸运的相遇,女主角克洛艾就坐在了同一班飞机,与他相邻的座位上。男主角和克洛艾在飞机上聊的很投缘,并惊讶地发现彼此有很多的共同点,两人交换了电话,下飞机之后,也开始正式约会。

      男主角认为克洛艾就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恋人,认为两个人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在恋爱初始,我们和另一半相处的时候,都会觉得对方是闪闪发光的,眼里全是对方的美好之处,并且很容易陷入“爱情宿命论”的陷阱。

      这里所说的“爱情宿命论”,就是认为我们和另一半的相遇、相识和相爱,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量在背后撮合,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都是逃不掉的。

      但德波顿此时给浪漫主义幻想者泼了一盆冷水,所谓的“冥冥注定”其实只是一种巧合和偶然,德波顿甚至还在书中用统计数字计算出,在飞机上,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坐在一起的概率只有5840.82分之一。

    德波顿指出,人们在爱一个人之前,总是先有爱的需求。首先有了爱的需求,爱的渴望,爱的憧憬与幻想,然后当身边有人符合我们的需求、渴望和憧憬时,我们就找到了爱的安放之处。

      男主角和克洛艾爱的你侬我侬,正式进入了热恋期。在热恋期,“美化”对方仍在进行,甚至愈演愈烈。人们在爱情中,总是对喜欢的人的品质有夸张的成分。这种夸张仍然是人们内心对自我期望的伴侣的一种投射。

二、爱情受阻,进入整合期

      男主角追求克洛艾的时候,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令人兴奋的,但是得到了手,又觉得克洛艾破坏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化爱情,于是生出些许厌烦之情。

      这是为什么呢?德波顿在书中谈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思维,叫“马克斯兄弟式思维”,简单来讲,就是指一个人渴望爱情,但是又无法接受爱情。他们认为,爱情的终点必定是失望和伤害,你现在爱我,是因为你还不了解我,等你看到真实的、完整的我了,你就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爱我了。显然这还是一个人的自卑在作怪。

      除了隐藏的自卑感,具有“马克斯兄弟式思维”的人还有一种“完美的仰望”的矛盾思想。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一个人,好不容易追到手了,但却顿时感觉索然无味了。

      因为得手之后,会破坏了他们幻想的美感,他们内心里有一种对美或者对爱情偏离常理的执拗态度,总是喜欢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

      随着男主角和克洛艾的爱情发展,两个人在一起认识的时间逐渐拉长。增进了解在恋爱初始是一种本能的推动力,但发展到恋爱中期,不断增加的了解,则可能成为感情的阻碍。因为了解的越多,美好的幻想就越有可能与真实发生冲突。了解的越多,对方身上的神秘感就会越少,人类本能的好奇心、新鲜感就会减弱。感情中不和谐的音符也就此产生。

      后来克洛艾逐渐疏远男主角,仿佛分手迫在眉睫,男主角尝试用原有的方法,比如看电影、去浪漫的餐厅约会等等,来复活他们的爱情,但发现都不奏效。

三、移情别恋,爱情宣告结束

    克洛艾和男主角虽然还没有正式分手,但两个人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堵无形的墙。在经历挽救失败后,男主角开始陷入“爱情恐怖主义”。

      何谓“爱情恐怖主义”呢?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当用普通的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人们就会采用一些偏激的、极端的、特殊的手段来逼迫对方让步。这些手段,在德波顿看来,就是一种“恐怖主义”。

    最终,暴风雨还是来了。克洛艾送来一封正式的分手信。一切都成为过去,一切都画上了句号。所有的幻想都正式破灭。

      就如同我们在遇到爱情欣喜若狂的时候,所产生的“爱情宿命论”一样,在结束的时候,也一样很容易产生 “心理宿命论”,认为爱情的结束也是一种宿命,一种自身无法改变的结局。

      男主角失恋之后,痛苦至极,由于痛苦在心里无法分享、无法发泄、无法释放,很快,男主角为了逃避这一切,他有了一个很大胆、很可怕的念头:自杀。

      男主角服用了大量安眠药,躺在床上,等待着死神的来临,但后来才发现,自己误把“维C泡腾片”当成了安眠药,于是侥幸捡回一条命。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深陷痛苦而难以自拔呢?德波顿指出,这是因为,人们在自我厌恶与自我珍视的挣扎与碰撞中,选择了自我厌恶,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或者认为自己失去了价值,倘若一个人懂得爱自己,懂得珍视自己,并且坚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那么他就不会选择自残或者自杀。

      这是男主角在尝试自杀未果后一个成熟的醒悟,也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帮他顺利度过难熬的分手期。

​      最后,男主角在分手几个月之后,再次来到曾经和前女友克洛艾约会的地方,过去的记忆又再次回荡在脑海里,但也只是记忆,没有了痛苦、男主角成功地走出了上一段恋情,并且故事在男主角邀请新女友共进晚餐中结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情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