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解释器的设计逻辑

今天终于又把界面解释器的逻辑理顺了一次。

界面解释器定义如下:

1.输入:一个代表界面定义逻辑的字符串

2.输出:一个对应的UI界面

3.处理:将一个字符串翻译成对应的UI界面

简单来说,在设计实现一个界面解释器时,可以参考语言解释器的处理方法,把整个UI解释器处理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语法分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把字符串翻译成一个内部表示UI元素的AST树。这个树的根节点是一个容器,对应到未来绘图的画板上,这颗树的叶子节点就是抽象出来的具体UI元素组件,但只是模型,而尚未实现。

第二个阶段是具体的绘图阶段,这一阶段的输入是上面分析得到的AST树,通过对这颗树进行从上往下的遍历,将具体的模型使用对应UI组件库的元素一一进行替换即可。

上面说的这个UI解释器的处理逻辑是通用格式的,不限制于具体的实现语言与实现逻辑,关键点在于最底层具体UI库的支持,如果缺少了这一层,绘图工作就会变得复杂许多了。

今天按照这个思路重构一下web UI的项目。

你可能感兴趣的:(界面解释器的设计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