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学生掌声打断的一堂课

被学生掌声打断的一堂课

      今天,带孩子们学习杜甫的《登高》。

      这种沉郁厚重的作品,一般以我的讲解为主,孩子们的经历、阅历有限,难以理解其中丰富而厚重的情感,难以理解意象的隐喻价值。这堂课,依然延续之前的风格,孩子们充分的朗读之外,就是集体的简答问题,回应老师强调的重点,形成认同感和共情。

      今天的课比较特殊,学生听着听着竟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现在大致梳理一下,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让孩子们读,然后三言两语说一说情感基调:悲愁、凄凉。

      追问杜甫为什么悲呢?

      孩子们整理出10多重悲:迟暮之悲、多病之悲、羁旅之悲、一生漂泊之悲、孤寂之悲、登高之悲、临秋之悲、停杯之悲、志业未成之悲、生活多艰之悲、国运衰颓之悲等。

        我重点讲了孤寂之悲、登高之悲、临秋之悲、志业未成之悲,讲解时,补充资料,或以诗解诗,或知人论世,或以文化传统解诗,或以故事解诗。

      讲到“孤寂之悲时”,借晚年的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好友已经“凋零过半”,来让学生充分感受他此时内心的孤独和无靠之感。

      讲到“登高之悲”时,注重让学生对“登高”的文化现象有个认知。文人墨客喜欢登高,为何?登高望远,眼界、心境因此开阔,思绪万千,人与天地合一……不同的年龄登高,会有不同的感悟,青壮年时的杜甫“会当临绝地,一览众山小”,晚年的杜甫登高所见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对比中,学生感触颇深。

      讲解“临秋之悲”时,让同学们细读首联、颔联,看看晚年杜甫眼中的秋“风急”“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色调凄冷,意境凄清,疾风猿啼。趁势而问:记得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而且疾风中的鸟是“鹰击长空”中的雄鹰吗?不是的,是一只惊惶不已的鸟,像极了此时的诗人,可能是秋天南飞时落队的鸟儿。再看“落木萧萧”“无边”而下,“长江滚滚”“不尽”而来,多么苍凉!诗人登上高处,满眼都是萧萧落叶、滚滚洪涛,像千军万马,无可阻挡。这有点像我噩梦中的无尽深渊,自己一直往下坠,往下坠,没有尽头,内心的恐惧也是无边的。

        用“落木”而不用“落叶”,为什么呢?更具冲击力,更显苍凉。落叶为什么在是人的心中能形成如此大的冲击呢?不妨给大家介绍一篇欧·亨利小说《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年轻画家女孩生病了,她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女孩子的全部心思都在数窗外一棵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的叶子,像倒计时一般,秋风中的叶子在一片片落下,女孩琼珊已经数到“七”“六”“五”,树上只剩下五片叶子了。“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同住的年轻画家女孩苏艾很着急,树上只剩下一片树叶,而且外面依然在下着雨,此时落魄的已经患上了肺炎的老画家来看望她们,知道了这个“可怜的姑娘的心思”。第二天早上,苏艾在琼珊的强烈要求下,颤抖着拉开了窗帘,惊喜地发现那一片常春藤叶还稳稳地长在树上,焕发着生机……琼珊被这片充满生机的绿叶唤回了生的希望和意趣。可是,当她痊愈了去看望老画家时,老画家却因为风雨之夜在琼珊的窗外墙上画下一片常春藤叶而肺炎加重去世了。

          一个落魄的一直希望画出杰作的老画家,和一个要跟着落叶一起凋零的“傻”孩子的故事。讲完故事,班级的学生竟鼓起掌来。他们沉浸了、感动了,其实我也再次被感动了。一叶而知秋、落叶有着多么丰富的生命隐喻。在这里,落叶不再只是落叶,而是杜甫眼中的“落木”。杜甫能不“临秋而悲”吗?

      讲到“志业无成”时,带学生回顾他的凌云壮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可得是宰相一类的大官才能做到的,可是杜甫最大的官只做到了左拾遗。那还是跋山涉水,磨破鞋衣,被叛军俘虏,后找到了唐肃宗,此时,杜甫“衣袖露两肘”,皇上勉为其难地让眼前的“乞丐”担任言官,但很快,因为好友房琯被排挤下狱,身为布衣之交的杜甫上书申救也遭排挤。晚年的他到四川投靠自己的好友严武,建杜甫草堂,过了几年安定生活,后来严武被调走,接着又去世了,杜甫失去了好友也失去了倚靠。晚年的他知道建功无望,艰难苦恨中,只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叶落归根。志业未成,只能眼睁睁看着国运一天天衰颓,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最深最终的痛。

        通过一首诗,我们梳理了诗人的一生,感受了诗人一生的志气、运气、骨气,感受困顿中的伟大,落魄中的守望,沉郁中的顿挫铿锵。

        学生应该是深有感触的,最后课堂在掌声中结束,我也不仅要为孩子们的专注、纯真、纯粹而鼓掌。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学生掌声打断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