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

       哇噻,今天这是怎么了?有些小慌乱,将近两个小时编辑的内容竟然没有了,我记得可以实时保存来,咋就没啦,唉,没办法重新写吧,也算重新学习一遍吧。

     跟大家推荐音频《来自民国的书信》和一部剧《觉醒时代》,重要的是剧中的精神力量振奋人心,老少皆宜看,哈哈 。以前一直都不太喜欢民国这个时段,总觉得这个时段国家的命运多舛,人们的生活苦难丛丛,中国人活得很憋屈,让人感觉到心塞。偶然间发现了喜马拉雅里李满的《来自民国的书信》,有周恩来、杨开慧、梁启超、张学良,蔡元培,鲁迅,胡适等人的50封书信,通过听这些人的书信,感觉民国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只有黑暗没有色彩的世代,虽然大的政治背景是乱世,但是在乱世中也有积极进取也有温情暖暖也有悲欢离合也有青年们的勃勃生机。

        学校老师推荐孩子们看《觉醒年代》,我也跟着一起追剧,这部剧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一群探索救国之路的人从迷茫到慢慢实践找寻最终寻到社会主义救国之路的剧。在日本陈独秀遇到李大钊,一起探讨中国还有没有救?怎么救 ?中国现实状态是坏透了,再去改良已经不能救国,要有一条创新之路去救,但路在哪里?不知道;怎么走?不知道。前路如同盲人在迷雾茫茫中行走,困难丛丛,小心翼翼,充满了未知感。

       陈独秀回到国内,在上海创刊《新青年》使新文化运动被更多的年轻人知道,我记得《恰同学少年》这本书里面介绍杨昌济推荐毛泽东蔡和森一起读的杂志就是《新青年》,这说明《新青年》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想潮流,已经被大多的青年所认同,是新文化的一面旗帜。陈独秀因杂志经费问题到北京,事毕约好友德潜,刘半农雪中陶然亭相会,冰天雪地一壶热酒古琴相伴,好友小酌畅聊,让人好生羡慕。蔡元培三顾茅庐请他去北大教学,开启了陈独秀三年的大学生活,在北大的舞台,他邀请了李大钊、鲁迅、胡适、德潜、刘半农、高一涵等一批骨干力量,做为《新青年》的同仁编辑,使《新青年》成为了众从的精神家园,无数的青年人热衷《新青年》。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还组织了一些青年一起实践无政府主义的互助会,青年们有思想,就去实践去犯错,也在为探寻救国之路积极的做着努力。时代的大背景中国在一战中以胜利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合会,却要签署一个丧权辱国的割让青岛给日本人的巴黎合约,因为拒签巴黎合约学生们掀起五四爱国运动,运动发展的如火如荼,最后形成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形势激发了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让无产阶级组织工会可以说话,可以提要求,可以做主。救国之路渐渐的揭开了面纱,李大钊最先研究马克思主义俄国的十月革命,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独秀也觉得布尔什维克主义更适合中国,找到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陈独秀因为在北京的自由受到限制,辞去北大的工作,到上海发展继续编辑《新青年》这是新青年的第三个家,在上海开始确立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并发展了第一批党员一共50多个人,在海外留学的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激动人心的是他们举起拳头宣誓那会儿,说中国共产党万岁,之后就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制定党的章程等,大体剧情是这样。

      看剧的过程中经常会被感动到泪流满面,比如李大钊和陈独秀离开北京去上海时,先辗转到天津,看到河边有很多难民棉服里的棉花都露在外面,住在支搭的帐篷里,缺衣少食,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或者病死,人活着像动物一样,没有生命的尊严,陈独秀给一个老人钱,老人说这没有用,有吃的吗?有吃的才能继续活下去。有一个老人在河边放灯,说是为义和团的战友送去的,在农民起义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河面上漂浮的尸体,要么没有头,要么四肢不全,或者没穿衣服,试想如果当时没有像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觉醒年代》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