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成功上岸,郑州大学在读。
看到很多人都直接从好习惯入手,我想先跟大家讲讲导致我一战败北的坏习惯,毕竟 “失败是成功他亲娘”,换个角度想,坏习惯的反面,不就是你要的好习惯吗?
快来看看你是不是也有!!!(ง •̀_•́)ง
一、作息不固定,易受他人影响
我每天都在和碰到的同学打听他们的复习进度,几点起床几点睡,每天复习多久。听到有同学早上五点起,夜里十二点睡就会觉得特别惶恐,怀疑自己每天八点起是不是药丸。然后就咬牙五点起来,后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能猜到了,图书馆的桌子真硬,流了口水真尴尬,还好对面没有坐个男生……荒废了上午以后,愧疚逼得我熬了个夜,本来十一点熄灯就睡,硬是用手机照明又学了一个小时,看得老眼昏花不说,第二天闹钟都没听见,一觉睡到九点,醒来时觉得自己已经浪费了一个上午,更加没有动力起床,如此恶性循环,基本一周就废了。。。
第二周痛定思痛,知道自己不是钢铁的意志钢铁汉,决定回到自己的作息,结果又碰到一个同学,说自己每天中午起,下午开始学习,一天也能学个8小时,还神清气爽。于是我又心动了,我一想,显然我是那种早起毁一天的类型,不如干脆睡个好觉,结果大家应该也都知道了,晚上十二点我还睁着眼睛数羊呢,整个青青草原的羊都被我数尽了。
所以听我一句劝吧朋友,别和别人比学习时长,只要尽力去学,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足矣。和别人比,一味地调整改变自己,只能消耗掉自己的学习热情,以及浪费最为宝贵的时间。
二、迷信量而非质
从一大家大概可以推断,虽然爱和别人比较并且容易受他人影响,但本质上都是因为我对考研是相当重视的,我太迫切地想要考上,想对得起自己一年的努力,想让爸妈过年的时候可以在我们家七大姑八大姨面前说,孩子考上研究生咯!因此我不光追求时间上的长度,还追求看书、做笔记、背书等各个方面的“量”,每天看了几页书,做了几页笔记,甚至多久用掉一支黑笔,都是我耿耿于怀的数字。我从小就不是个天赋型学生,一直是靠努力,考研之前大家跟我说的也是,只要你足够努力,就一定能考上,我就近乎顽固地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努力的程度。现在回想起来,为了多写几页笔记,我趴在桌子上困得只能睁开一只眼了还在机械地写,写的内容无非是在照抄书本,可只有厚厚的笔记本能让我安心,让我在每晚睡觉时相信自己已经努力了。这些笔记和做笔记的过程实际上发挥了多少作用呢?大概非常有限。
和我一起考研的朋友就一直非常从容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有时候花一天时间看透一页书,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说这个知识我完全理解了,今天的学习任务圆满完成!我常常羡慕她,如果我这样做,就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竞争对手落下太远。
现在回想起第一次考研的那段时光,真想冲过去摸摸自己的脑袋。不过我还来得及摸摸看到这里的你们的脑袋,要自信!加油!
要相信考研复习,包括其他任何形式的学习中,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的深入程度,远比你学习的总量要重要,况且用量衡量的那部分知识,很难算作是你真正学会了的知识。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真正掌握了某部分知识呢?它们应该是你每晚休息时回想一天的学习能够想起的知识,即使不会背诵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有人问你你能滔滔不绝地解释一番,这样的知识就可以称作是你掌握了的知识,并且一旦掌握也不会轻易遗忘。
三、酷爱收集资料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和我一样,只要听说某个资料是别人有而我没有的,就一定要想法设法弄到那份资料,不管是上网搜、淘宝买,还是去求助别人,好像拥有了不比别人少的资料我就能学到和别人一样的知识,不会被落下来。我的书桌周围堆满了各种打印纸,每天回宿舍都难以下脚,坐在书桌前想着自己自己还有堆积如山的资料没有看完。往往是拿起A材料看了几页又放下,拿起B材料再看几页,看着看着又觉得是不是C更基础更应该提前看,于是又放下B拿起C,最后结果基本是ABC都停留在了看了几页的状态。别人问我的时候我会说自己看了什么什么什么资料,然后得到意料之中的回应,其实心虚极了。
考试过后回想起自己复习时的经历,发现无论是A还是B还是C,只要认真学完了一份,都会拿到我失去的几分,遗憾是我每一份都是浅尝辄止。
建议20考研的各位,省下搜集资料的时间,省下纠结哪份资料版本更好的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抓住可以抓住的一部分知识,把基础打牢,拿到可以拿的分数。
四、认为自己在做真题
这是我做真题的状态:打开试题,读题,思考,大约三十秒后,翻开书,找,嗯没错,我的思路对,然后合上书,写,大约写完一行,又翻开书,看,再写,再翻。写完题以后自我感觉良好,嗯,真题做到这样能拿一大半分了,按往年录取线考这么多够用了。
然后来到考场,嗯,这题我会,动笔写,写了没几句,诶下一句是啥来着?
这就是我的真实困境,奉劝看到这里的考研党,千万别按照我这种方式做真题,真题就该在真实考试情境下做——限定时间,收起所有复习资料,甚至心态也应该调整成考试时那种略有些紧张的状态,而不是放松的、闲适的。每一次做真题,都应该是自己给自己举行的模拟考试,应该抱着对考试过程的尊重和对考试结果的重视来进行,你应该担心这次“模拟考”考得不好,而不是觉得不会做过后看看书就可以了。在这里推荐大家买一个小闹钟,或者定时器,不带手机去学习时可以带上一个计时器,给自己严格控制时间,我曾经在图书馆见一个女生用过,声音不大不会打扰别人,像酱 (≧∇≦)/
每次铃声响起啪地一拍,可带感了,一旁的我有种看知识竞答节目的赶脚。也算是我平凡考研生活中的奇妙小景✧(≖ ◡ ≖✿。
除了以上这些坏习惯,一战失利后我认真地花了一个月调整自己,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其实我并不对结果感到意外,因为那些成功上岸的同学呈现出来的状态和我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复习后期,他们开始散发出一种志在必得的自信气场,我想很大程度上我的这些坏习惯也是因为我缺乏自信,以及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战的决定对我来说很艰难。开始考研时大家都会说,大不了再来一年,再来一年总能考上了,可真正到了要做决定的时候,却又很难下定决心。因为经历过一年的备考,我比一年前的自己对考研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知道再来一年需要付出的辛苦,知道将要面临的压力,知道我将会给爸爸妈妈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二战相比一战的环境变化,一战时还是个在校学生,身处校园,即使我这样并不算很优秀的大学,相比社会也要算是有着不错的学习氛围,除了学校里不多的事务,没有更多的事情要应对,每天只要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就可以,而二战时要考虑租房还是回家,要想办法找自习室,连自己母校的图书馆都不再对一个已毕业学生开放。支撑着我决定二战的,一方面是家长的无条件支持,另一方面是我对自己的反思,相信一个人可以变得更好的理由是他承认自己不够好,我想我不能浪费我的失败经验、错误教训,我总得用他们给自己换回一次成功。就这样,我决心二战,从很幸运地考上了郑大这一结果来看,二战中我坚持的这些小习惯应当是有益处的。
一、制定作息表并且严格执行
以下是我要求自己雷打不动执行的作息:
现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严格地遵守了自己制定的 作息表,并且事实证明这是一份适合我的时间表。
把它贴出来不是要大家按照我的作息来学习生活,毕竟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在校的考研党可能还要想办法避开用餐高峰、电梯高峰,因此我贴出这张图的目的是要大家找到自己的“适宜学习时间”。
“适宜学习时间”不是上限,是最适宜的值,如在复习8个小时左右时,是我自我感觉充实又不会疲倦的时候,也能够满足我一天摄取的专业知识的需要,这就是适宜学习时间,找到了才能长久并且轻松地坚持。每个人天生身体素质不一样,精力多寡不同。“懒觉毁上午,早起毁一天”相信大家都听过。如果你不能早起,那就睡饱再起,精神抖擞地开始学习,哈欠连天必然低效。一天的复习时长也受到精力的影响,比如我的舍友,一天只需要睡6小时,可以复习14小时。同样的,也建议每一个考研党尽早找到自己的适宜学习时间。
二、以收获衡量学习进度
之前用看了几页书,写了多少笔记来衡量学习进度,这次显然不能再犯。作为一个有一定经验的二战同学,我以为我应该有能力判断自己一天的收获,结果证实……我依然不能……不知道是我一战时基础太差还是判断自己一天学了多少是不是一种稀缺技能,总之我无法判断自己到底对一个知识点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尤其是公共课,复习起来还是一头雾水,有时候一份政治客观题做三遍竟然错的都不一样。。我也是服了自己。
后面就想着报网课拯救一下自己,作为社交恐惧症重度患者,我想到那种封闭式考研宿舍就觉得害怕,就想还是找个网课,隔着电脑让我觉得安全一点。在网上看了很久,对比了很多家机构,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预算,也问了很多人的建议,跟着舍友一起报了惊呼网的通关计划,因为想找人帮我评估学习进度。报名以后很快就有人联系我,给我做了一个测评,跟我分析了我的问题,当时就有种拨开迷雾的感觉。
老师还给我总结了薄弱项,说我政治经济学部分理解很混乱,英语的翻译和作文也有很大问题,然后就确定了复习的方向,还列好了周计划,从来没有完成过一个计划的我也是第一次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因为每周都会有人检验,通过不了你就学到通过为止。。。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考研不狠怎么行?!(我有点精神分裂了。。)本来我也知道作文和翻译是英语中我最弱的两个部分,但是越差越不想练,越不想练越差,现在有个人逼着我我去练,那种感觉还挺踏实的(受虐狂就是我)。
还有一个老师在线答疑,那是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因为随时可以联系他问问题,不用担心打扰别人,不用担心同学老师有自己的事情要忙。虽然隔着网络没有见过面,但现在还是很感谢那位老师耐心的回答,有时候我急得骂人的时候他还会安慰我几句,对我来说那位老师真的是朋友一样的存在,有机会还挺想当面谢谢他的。
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跟我多说了几句,因为他知道我之前的经历,他说我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又没有老师带路,其实我早点找个老师指导一下的话完全可以避免那些问题,听完还挺感慨的。
其实我们从小适应的教育模式就是那种有人推着走的模式,让你按照高中的学法准备考研,啥985都考上了,问题在于大学只能靠自己,没人推着你。所以真的想跟20考研的朋友说,报班没什么丢人的,考量好自己的需要,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考高分,一次上岸才是王道。
三、给自己出题模拟考试
之前已经说过,我认为真题的正确使用方法应该是模拟的考试情境。我想这种模拟不应该止步于真题,在做完了真题之后,也应该给自己出份模拟卷,看看能不能考好。如果担心自己出题有失客观,那也可以找同学、朋友、找研友,或者在花点钱上网找个网课,一顿饭的事,总之模拟考试我认为是必不可少的。我报的班有时会进行大型模考测试,所以自己也不用再在外面找了,还是比较方便的,老师也比较负责,会有批改,会说出我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通过模拟考试,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到底有几斤几两,心里有底的话就感觉更放心,不会太焦虑。
四、重视批改
任何不以反复批改为结果的做题都是耍流氓,这是辅导班的老师给我说的。老师还告诉我,如果做完一份真题就把它抛掉一边,即使你做一百遍,也难以达到做完一遍,认真修改个两三遍的效果!!!批改一定要重视主动延长,也是她教我的方法,我感觉特别受用!现在就分享给你们!什么叫主动延长呢?比如一道题,你在《A》上已经找到了认为正确的答案,可是你不应该满足于那一种答案,应该继续去看《B》、《C》上跟这个知识点相关部分的内容,看看能不能补充自己的答案。很多学校的考研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导师阅卷时是在看你的回答判断你对这个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如果你能答出所有参考书目里涉及到的12345点,甚至还能加上一点书中没有而某个老师论文中提过的第6点,你觉得导师会不会酌情多给你一点分数呢?甚至因为你的一个回答对你留下好的印象也是有可能的,众所周知复试是相比初试远为主观的考试。在你翻书看论文寻找123456的过程中,你也不知不觉地又把知识点过了一遍,把对参考书的熟悉程度又提高了一点。这对以后的复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关注学科最新动态
学习时不要局限于死的书本知识,要关注学科最新的动态,研究生是要在某个领域专注研究的,即使初试不涉及,复试一定会体现出来。长远一点看,你现在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考上研究生,也是为了将来的两年或三年的学习做准备,所以一定要关注学科最新动态。导师的论文,你要考的学校的学术新闻,都是你应该时常关注的消息来源,这一点和四略有重复,但我仍想单独列出。关注学科最新动态不仅是为你将来的研究做准备,不仅是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报考的学校和可选择的指导老师,也能帮助你有效的预判考试重点。如果某个学校2019年在某个学科取得了某项轰动性的研究成果,几乎可以断定,他一定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你的考试中。同时,最新的研究成果能让你在枯燥啃书的日子里找到一点新鲜感,找到一点对未来的盼头,想想看,也许十年后的考研党看的就是你的论文了,是不是有动力了很多?
六、相信自己
这一点我仍然做得不够,但真诚地建议大家一定要做,相信自己!这也是辅导班的老师教我的,他们鼓励我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去钻研问题的答案,并且坚持自己的学习习惯,他们让我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同样的建议也送给大家,你要相信你才是最了解你的那个人,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安排自己的作息,有能力找到适宜学习时间,不轻易受他人影响,当然人无完人,遇到薄弱环节需要帮助时也要毫不犹豫地求助,同学、老师、研友,或是找辅导班。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图书馆窗外的一年四季真的很美,自习室里的学习氛围真的很棒,如果你还在大学校园,记得一定要做一次等待教室开门的学生,记得一定要听一次图书馆闭馆的音乐,记得不要浪费通宵自习室这样的福利,毕业以后找自习室是要钱的。如果你已经像我一样离开了大学校园,记得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记得you only live once,记得考研前路有令人战栗的光辉,想做什么要勇敢去做,哪怕二战三战,只要坚持过来都是勇士。送大家一副对联吧,它是我决心二战的那一天看到的,与君共勉:
英雄做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英雄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