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罪与罚》★★★★★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译林出版社

658页,436,000字;阅读时长:10小时02分


2022年第20本。

隔了一个春节假期,虽然有各种可被谅解的原因,但确实拖了好几篇笔记没有写。

而拖笔记的结果,就是不但欠了越来越多的笔记没有写,很多当时的阅读感受被放置过久后,慢慢变得没那么强烈了,再想写什么时候,有点无话可说的尴尬。


陀爷的书,只看过《地下室手记》(因为最短),那些传奇的大部头一本都没看过,原因很简单——畏难。既怕厚度,也怕那些记不住分不清的人名。

意外的是,这本《罪与罚》却出奇地好读。朋友读过之后,感叹顺畅和易读,极强的增加了我的自信心。

春节假期,伴着肿着半张脸的牙疼,一口气狠读了两天。

时隔十天之后,努力回想当时的感受,只记得和牙疼混在一起的酸痛感,就是那种牙疼的时候,明知道越按越疼,但又忍不住那种又疼又爽的感觉。

这部书的感觉也如此。

人名长,又是昵称又是全名的,但开篇有人物表,把人名表存在手机里,记不住的时候随时翻看,倒也不影响阅读。

故事情节非常顺畅,几乎没有长篇小说中用来让人喘气的平缓段落,从头到尾都是紧凑的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个事件的发展或转折,都朝着意外又意料中的方向。

大概读到一半的时候,就又忍不住越读越快了,有种目光在字上飞的感觉,并没有沉下心去慢慢品味字句的韵味,甚至有些引起思考的句子,连画线标注的功夫都没有。

中间也试图提醒自己,慢一点读,但作为必定会二刷的书,第一遍阅读时,还是选择了完全投入的流畅和跟随。

对内容立意点评是不敢的,毕竟看的很快,肤浅的感受大过仔细的思考。

感受大致三点:

1. 再一次感叹应该把时间放在经典书上

这是今年这一个多月最大的感受。从一月的《百年孤独》,到《罪与罚》,都是之前不敢读的。还有600多页的《鱼王》、800页的《打开》,放在之前是绝对不会看的,不敢开大部头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畏难。

担心自己读不懂,读不下去,显得自己很笨;又或者害怕自己慢慢失去耐心,坚持不下去,产生某种自责情绪。

但最近想法有了改变,读不下去或没耐心,其实和长短薄厚没关系。有些书,可能确实需要慢慢啃,有些书,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往往是自己吓唬自己。反而因为这种畏难情绪,就放弃了很多经典作品,确是有点愚蠢。

2. 自定规则的自圆其说

书中留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男主说“我虽是杀人犯,可是我一辈子都会极力过得正直而勇敢。”

我印象很深,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停留了很久。

即便杀的是坏人,即便他认为他杀死的是原则,即便那个关于拿破仑与虱子的分类标准是合理的,但剥夺他人的生命,虽然在他的价值观里,这是前往成功正义的必经之路,是不罪恶的,但跳出他个人的世界观,无论如何,他也是“凶手”。

罪与罚,道德与法律,好像永远都是讨论不清的。

3. 宗教与救赎

对宗教概念一直不了解,但这本书却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救赎”这个概念。不管男主最后是被爱情救了,还是间接被女主的信仰救了。通篇那种压抑、悲凉的底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到底是用什么来支撑着活下去的?

我好像开始明白,那些付出、贡献、无条件的爱别人,原谅,与救赎,似乎是在某种环境下,自然而然萌生出的,获得身心力量的一种最佳路径。

肯定会二刷,留几个这次因为太快没太明白的问题:

~油漆工为什么要认罪?

~索菲雅是爱罗佳这个人,还是爱这个犯了罪的人。

~地主为什么要给钱,问题是为什么要给那么多

~女房东是个什么存在?

~谁有资格或权利,来判断什么样的人被杀,就不是“罪”了?


待我下一遍慢慢读,以及,不要拖太久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