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诗的国:诗言志(郦波:中华诗词课一)

一门课,讲尽中国诗词精华!一颗心悟彻中国诗歌精神,诗的国,诗的魂。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华诗史,诗的国。大家好,我是郦波,相信不少朋友刚刚也看过了这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不知不觉间,中国诗词大会已经走到了第四季了,而这一季它的主题也叫花开四季,而陈更整整参加了四季,也终于得偿所愿,所以人生也如四季,其实不光是每个人个体的人生,甚至家国民族历史,也同样要花开四季!

其实即便是诗词大会的四季,其背后也历经坎坷,有着不为人所知的汗水与艰辛,更何况人生的四季,像陈更,像武亦姝,像当年的白大姐,还有快递小哥,雷海为他们站在台上如沐春风,可是他们背后的艰辛汗水,甚至是泪水,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幸好有诗歌,有诗词,有诗词大会,有这样的平台和手段,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人生的精彩,可以看到灵魂一种救赎的手段和过程。其实与我们的家国与华夏文明来说也是如此。人类远古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华夏文明延续至今,我们听说过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但学术史上严格说起来并没有什么古华夏文明,因为它是从未断续的原生文明!关于这个话题我们说过很多次,在其他的系列里头。有些学者质疑这个说法,其实这个说法并没有问题,像四大远古文明,还有古玛雅文明,还有很多这都属于原生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这些都属于次生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原生文明延续到今天,从未断续的从未断裂的,就只有华夏文明了!

这不可以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所以从各个角度去探寻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进程以及它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都是有着巨大意义的,我们借助诗词大会热播的契机,开始诗的国系列,其实也是想通过诗歌这个渠道,这个手段,这个途径,窥一斑以探全豹,由诗歌去探究华夏文明的本质,确实,诗歌对于华夏文明来讲实在是太独特,我们常听说一种说法叫中国是诗的国度,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诗歌,为什么独独只有中国叫诗的国度呢?而且你看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只要写诗就能中科举,写好诗,对吧,诗写得好就能中科举,就可以进入仕途,就可以声闻天下名闻天下,而且进入官场去执政,士大夫精神一个重要的表现渠道就是诗歌,反过来诗歌又可以造就士大夫的仕途。学而优则仕,怎么体现你学优?诗歌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一个重要的手段,这在人类文明史上,其他国家你找不出这样,你很难在人类文明史上,在其他的国家,从制度、社会层面去看,只要凭借诗歌写得好,就能进入仕途,就能执政,这在人类文明史上这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我们华夏文明来说,诗与诗的历程,诗歌背后的精神灵魂,诗的国诗的魂,其实实在是我们华夏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核心元素。作为中国人,只要是华夏的子民,哪怕你的国籍,是其他的国籍,我经常有很多华人朋友给他们讲,教育后代,只要是华人的后代,都应该去了解诗歌,诗词是了解华夏文明,了解祖先文明的最佳渠道,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捷径!说到诗歌,之于华夏文明的那种重要性,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就要提到自孔子、孟子、庄子、屈原以来,中国诗歌史无不秉承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尚书·尧典》中的一句名言,叫“诗言志”。

其实说到这句话的出处,它不只是三个字,据说是舜帝对夔所说,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舜帝也就是尧舜禹的舜。他的这段话实在是太重要了,揭示了华夏文明重要的源头。虽然关于这段话,因为太重要,是源头解惑的一段话,那么后代对它的解读各种各样,我们经过文明的滥觞,一直发展到今天,回头去看,历史脉络应该还是比较清楚的,诗言志,歌永言,这是说的诗歌的作用,诗是用来言志的,至于言志,志是什么,我们等会再说,对吧?那么歌永言,永是什么?永远有多远对吧?

那么就是永就是常的意思,歌永言就是用歌来延长前面的诗,诗的语言,所以诗歌诗歌,你看,歌是因为有诗才延伸出来的,所以才有诗歌,所以一定是叫诗歌,不叫歌诗,诗在前面歌在后面,歌是为了延长诗。那么怎么延长,其实是延长它的声调,不是延长它的内容,所以接下来叫声依永,那么声是指声音的高低,那么就和延长的调要配合,声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五声。我们后来知道中国音乐宫商角徵羽,对不对?那么这样有五声其实是为了配合歌以咏长调的这时候。律和声。律我们知道后来有格律诗,其实最早也是从这里头来。六律六吕,六律是指黄钟、太簇,还有蕤宾、夷则、无射这些叫六律。六吕就是大吕、应钟、南吕,所以我们经常有一个成语叫黄钟大吕,其实指的就是六律六吕。律和声就是律和吕是用来调和歌声的,请注意,那么六律六吕和五声,这就是中国音乐的起源。那么音乐是为什么服务的?原来音乐是为诗歌服务的,你想想我们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的音乐史,从贾湖骨笛我们知道它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乐器,从考古发现,贾湖骨笛距今要八九千年,那么上述的这段记载就讲到中国文化的这种起源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所以中国的,我们说儒家它的教育本质上叫什么?礼乐教化,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其实在中国文明中和诗歌是紧密相关的,甚至后来要为诗歌服务,而音乐的发源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中,那可谓之久也!

这就可以看出诗歌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了,这样就要回到源头,诗言志。诗是用来言志的,这个志到底是什么呢?后世对它的解读有很多很多,当然郦老师是研究文字学、训诂学,所以我们不讲那么多后世的解读,直接回到文字的源头,我们就可以看清楚真正的内涵了。《说文解字》说:志者,意也。意志这个意思的意,我们现在用的痣,它其实是合并的两个志,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志向的志,诗言志的志,其实还有一个字就是志向的志加一个言字旁,志在古代是单独的一个字,这两个字合并起来成了我们现在的志。

那么从文字起源的角度很明显,这个志它早期的写法是底下一个心上面不是一个士兵的士,其实是一个之乎者也的之,脚趾头,代表心之所之也,我们知道之乎者也的之,现在一般用作虚词,在古文中其实还有一个实词的用法,动词就是前往、去的意思,所以志向是什么?其实就是心之所之,内心要向往的地方,终极的追求,而加了个言字旁的志,就是把心中的这种向往,固定、确定,以语言的方式把它显露出来,内在的价值通过外在语言的方式显露出来!强调强化。

志这个字,其实是从内外两个方面强调强化了一个族群,一个个体的终极价值追求。所以我们小的时候,老师都会问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志向是什么?有的人说我想当科学家,有的说我要当军事家,有的人还想当总统,对吧?各种各样,但其实如果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并坚定地执行,然后百折不挠知行合一,这叫志向。但是很多人随便的那个念头其实是不叫做志向的,忽然而起的念头忽然而灭。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晚上上了床睡不着,想想我要做这个我明天要做那个,我将来要干什么,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起来走老路。那都叫念头不叫志向,志向必须有终极的价值内涵以及现实实践层面的知行合一,一个个体是如此,其实一个族群也是如此,所以什么时候最能体现一个个体和整个族群的终极价值追求呢?那就是祭祀。对于早期的先民来讲,祭祀,所以一般我们都讲我们学古代文学也好,我们看到文学史上一般主流的说法,讲到诗歌的起源,鲁迅先生主张劳动说,但其实现在有一门学问叫发生学,研究文化以及艺术的起源,在发生学里头有个重要的观点,认为文化艺术、诗歌音乐、舞蹈,很多的这些文化艺术,真正的起源是来自于祭祀,因为祭祀活动中是把所有个体的意志凝练升华为族群的意志,鲜明准确而集中地显现出来!

这种具有价值内涵的自觉状态的显现,这种起源才可谓起源。而就诗歌领域而言,就人类文明史来看,没有哪一个族群的先民文化中有像华夏文明这样集中的把诗歌通过祭祀的言志起源,表达得这么清晰这么清楚。所以因为这种认识,因为反复的提炼,反复的强化总结,从我们族群文明滥觞之始,到后来每一个重要阶段发展过程中,这种诗言志的起源都得到反复的强化和提炼,在这个过程中,诗歌本身也得到了升华,渐渐成为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核心元素之一,甚至成为我们华夏文明以及文化的体现手段,一个展现平台,所以大概只有中华文明史,我们可以通过诗歌这个角度去看整个华夏文明,所以我们这个系列叫诗的国,在讲述诗史的过程中希望也能窥一斑以知全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既完成伟大的诗的旅程,也完成一段对华夏文明的别样回溯。所以诗言志,歌永言,让我们在这趟壮阔的诗歌旅程中,找到我们作为华夏子孙的灵魂归宿,找寻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来吧。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乘风破浪就此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刊词】诗的国:诗言志(郦波:中华诗词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