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欲望,锚定志向

一个人嘴巴渴了就要喝水,无论有多渴也不过满腹啊。渴了就想喝,喝足了就想着拉尿,这只不过是打通了个人喝水的闭环而已。

一个人肚子饿了就想吃饭,无论有多饿也不过填满肚子啊。饿了就想吃,吃饱了就想着拉屎,这只不过是打通了个人吃饭的闭环而已。

一个人发育成熟了就想结婚生子,无论有多想也超不过帝王家的天花板啊。老子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前面死着后面生着,从死来到生,从生又到死。这只不过是打通了一个家庭的添生死闭环而已。

我唠唠叨叨了三段,孔子一句话就总结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与男女之事,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都是大的欲望。

鬼谷子说:志者,欲之使也。

原来欲望是志向的使者,当这个欲望只用来满足自己的时候他就是自己的本能欲望而已,当这个欲望可以扩展到更多的人的时候,志向就顺着产生了。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己不渴的同时还想为更多口干舌燥的人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对于喝水这件事情来说志就生出来了。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己吃饱的同时还想为更多饥肠辘辘的人扎扎实实地做些事情,对于吃饭这件事情来说志就生出来了。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己的婚姻幸福的同时还想给更多大龄未婚青年牵线搭桥,对于结婚这件事情来说志就生出来了。(婚姻介绍所,百合网,珍爱网等)

同样的道理:个人贪财好色也是本能的欲望。个人贪财的极致莫过于富可敌国,下半场基本上都是锒铛入狱。

个人好色的极致莫过于二十四小时做活塞运动,下半场基本上是暴毙而亡。

如何让贪财和好色也能理直气壮呢?(从不能的欲望转化为真正的志向呢?)让我们来看看孟子与齐宣王的故事。

故事一原文: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故事一翻译:

孟子追着齐宣王不放:“您既然也觉得仁政好,为什么就不去做呢?”

齐宣王把胸脯一挺:“我这人有个毛病,我贪财。”

“啊——?!贪财还这么理直气壮的!”孟子一看,齐宣王也不知道真贪财还是给不行仁政找借口,不管了,兵来将挡,“贪财好啊!”

“嗯——???”

“贪财就是好!从前,周朝的老祖宗公刘就出了名的贪财,他贪财的事都被人写到《诗经》里了:‘打好包,再入仓,储存起来好食粮。小袋盛,大袋装,吃饱了为国来争光。带上弓箭带上枪,大步流星奔小康。’”

齐宣王也被这激昂的节奏感染了,跟着RAP:“大步流星奔小康,实现四化看齐王!”

孟子和齐宣王合摆POSE,齐声收尾:“看!齐!王!”——POSE,定格。

孟子愣了愣神:“不对呀,我被您给带跑了,这说的不是公刘的事啊。您别打岔,我接着说。因为公刘贪财,所以他的那些小弟们在家是家家有余粮,外出打仗也人人有干粮,这样大军开拔才没有后顾之忧。大王您如果也贪财,就和老百姓一起贪呗,这不就是仁政么!”

故事二原文: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故事二翻译:

齐宣王一听,原来贪财也能贪成仁政啊,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我还有个缺点,我好色。”

“好色好啊。”孟子顺口就应了一句。

“嗯?好色也好?”齐宣王一怔。

孟子说:“好,好色也好!周朝的先祖太王也出了名的好色,外号人称‘赛西门’。”

齐宣王:“啊——?!”

孟子说:“这位太王对老婆真叫好啊!”

齐宣王:“怎么个好法?”

孟子说:“好,好,反正就是好!”

齐宣王一乐:“孟老师,你这是现编词儿呢吧?”

孟子的脸微微一红,马上正色说:“我是有根据的。”

齐宣王:“那你倒是说说,太王对他老婆怎么个好法?”

孟子支支吾吾:“嗯,比如,跪搓板——”

“啊?!”

孟子突然眼睛一亮:“想起来了,《诗经》里说过:‘咱们太王买楼盘,要给老婆把家安。虽然买了烂尾楼,也花光了血汗钱。开发商,笑得奸,心说这楼没产权!’”

“嗯?”齐宣王一歪脖子,“我怎么没听明白,你这是在夸他还是在损他?”

孟子赶紧解释:“当然是夸他了!太王的时候,宫中没有大龄女青年,社会上也没有单身汉。大王您要是好色,您也推己及人,让您统治下的这些老百姓都能顺利婚配,这不就是仁政么!”

我们来尝试打开鬼谷子的百宝箱!

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前面我们讲,为什么都是人,有的人的成功,有的人失败呢?在于有的人志大,有的人志小。志大志小产生的根源又在哪里呢?本句给出了解答。欲求过多,则心气散。心气散了,志气就会衰。志气衰,则思虑不足以通达世界。

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怎么才能让心气不至于消耗在无意义的欲望之上呢?在于恬淡虚静,抱神守一。这样的话,人的欲求就不会恣纵过度。

欲不徨,则志意不衰,欲望不恣纵,则人的志意就不会衰弱,始终处于盛满的状态。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不管什么事,一想就能想明白想透彻,这便是思理达。有的人,什么事都很难想明白,这种则是思理不达。

根本原因在哪里呢?人与物相接,使人生欲。与物以神相会,则一览无余,理物无遗。反过来,如果欲望太多,精神外驰,神不足以与物相会,这样就无法理解世界。以神相会,以思相理,以志相注,以意相达。

如果连相会的前提都没有完成,后续的考察和理解,都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力,或者说他的聪明程度,取决于他的神,可以照耀和交会多大的世界。而让人变笨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欲望过多,精神不能内守,使自己精神衰弱。

你可能感兴趣的:(穿透欲望,锚定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