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从背景、细节、主题剖析创意剧本是如何炼成的

《头脑特工队》是著名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与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联合出品的动画电影,由彼特·道格特执导。该片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之最佳动画长片奖、第73届美国金球奖,豆瓣评分也高达8.7 ,可谓好评如潮。

电影以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与脑科学背景,构建出一副颇为有趣但不失理性的大脑场景,一个个顽皮可爱的情绪形象鲜活地呈现于银屏中。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人是如何被情绪操控,又是如何在情绪的关照下,实现从孩童的任性到成熟的蜕变。

影片主要讲述,小女孩莱莉因无法适应搬家后的新环境,产生情绪变化的故事。而这一切,被导演彼特·道格特以拟人化的方式,巧妙又风趣地描绘成一部精彩且刺激的”大脑历险记“。

在莱莉的大脑里,“喜、怒、哀、惧、厌”情绪由5个小人控制,分别是乐乐、怒怒、忧忧、怕怕、厌厌。道格特通过乐乐与忧忧意外离开大脑控制总部的剧情,阐述莱莉失去快乐与悲伤的情绪变化。“外界现实”与“脑中冒险”这两条平行线似的剧情,就此相辅相成地铺展开。

在我看来,看似平凡的小故事,之所以能吸引众人青睐,正是因为影片剧本的这个创意设定:抽象化的情绪被具象为可爱的小伙伴,生活在我们的脑海中,陪伴我们一同体验生活的曲折,共同成长。其自我成长的主题内涵,发人深省。

那么今天,我想从严谨的事实背景、完美的细节隐喻、自我成长主题这3个方面来剖析一部好的创意剧本是如何炼成的。

好的创意剧本,脱离不了严谨的事实背景

这是一部天马行空但不乏缜密现实的动画影片,从成年人的角度,我们能看到很多科学的现实背景,比如大脑记忆、抽象思维、梦的诞生等等。

莱莉的情绪小人在大脑的控制中枢工作。它们会通过莱莉的感官,感受一天发生的事情,操控莱莉的情绪。同时,这些亲身感受的生活经历会化作一颗颗记忆球,运输到长期记忆区进行保存。至于那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则会变成一颗颗核心记忆球,奠定莱莉的个性基调。

看似普通的流程,若我们仔细钻研,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大脑科学的运作机制。电影以动画的方式展现,通俗易懂,不失乐趣。

1、记忆的储存与遗忘

庞大复杂的大脑构造,是我们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但电影用丰富绚烂的色彩场景,向我们展现记忆从形成到储存、再到遗忘等一系列过程,一目了然。

以记忆时长为分类标准,记忆主要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其中,长时记忆指的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后,在脑海中保留时间超过1分钟的记忆。它的容量很大且所储存的记忆信息都有其一定意义的编码。我们平常说的记忆,大多是指长时记忆。

电影也是选择长期记忆作为记忆代表,在莱莉的脑海中向我们展现宏大的长期记忆球管理区。在这里,有一些可爱的记忆管理员,他们会将不再需要的长期记忆球扔进被废弃的深渊,这是遗忘的表现。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记忆的重要程度一部分取决于它的时效性,所以遗忘是每个人生活必需的心理现象。

还有一种同样重要的现象,叫做回忆它是指,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脑海中会浮现过去的经历。这在影片中是这样表现的:当管理小人看到某个有意义的记忆球时,会调皮地拿起来,送到大脑中枢,让它再次播放,形成我们日常的回忆。

2、抽象思维区

关于抽象思维,心理学的官方释义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下结论的过程。它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换句话来说,这个过程是将一系列事物的共通性提炼出来,只留下最能反应其本质的共性。打个比方,笔、本子、文件夹这些事物是具象的,他们的共通性在于,都是供人们学习办公所用,所以,我们经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具象为一个概念“文具”。

在电影里,抽象思维区是以一种形象又滑稽的方式所表现。忧忧和乐乐为了赶上思维列车,选择抄近道,进入“抽象思维区”。不巧,该区刚好被人员开启运行模式。乐乐一行人因此经历了肉眼可见的思想过程:他们逐步被分解、抽离,由三维空间,变成二维平面,再到一维线条。

不仅如此,抽象思维的运作时间也被安排的恰到好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表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萌芽时间是11岁。而莱莉正好11岁,即抽象思维刚被激活不久,所以棒棒才说,他之前来过很多次,从没遇上危险。这为乐乐放心大胆地进入抽象思维区做了严谨的铺垫。

在很多人看来,乐乐一行人之所以能在命悬一线之际,逃出抽象思维区,不过是因为他们有主角光环,才能侥幸逃脱危险。实际上,这里暗藏着一份科学事实,那就是,我们无法用抽象思维处理情绪。因为情绪是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而抽象的简化思维与成长的复杂性大相径庭。所以,成长无法消化情绪,乐乐他们也一定能够从中逃脱。

以这些周密、科学的事实为背景,不仅让人收获快乐,还能在回味中,明晰自己是如何被情绪控制,以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一部优秀剧本的创作无法脱离大众的现实背景,这是创意剧本让人信服的必要因素。如果还能做到细致缜密,那必定是锦上添花。

好的创意剧本,离不开完美细节的呈现

影片以最细微的视角,深入人的大脑,带我们领略别样精彩的生活风貌每一处的精心安排,都不禁让人夸赞剧作家精巧的心思。

1、情绪小人的设定,暗藏玄机

情绪是什么?它是一种在特定刺激下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且它的产生往往先于我们的意识觉知。也就是说,小人的设定是遵循”先存在后反应“的合理产物。

具体来看,无论是从形象设计,还是颜色考量,又或是配音元素,莱莉脑海中的5位小人都称得上是各情绪的典型代表,就好像把他们放入茫茫人海中,你也一眼就能认出他们是哪种情绪。

从形象上说 ,导演指出,每种情绪都有特定形状。乐乐是闪烁着星光的明亮之星,给予人快乐的希望;忧忧如一颗悲伤时滑过脸颊的眼泪,全身散发着忧郁低迷的气质;怒怒是一块随时会喷火的、强硬的砖头;怕怕则是一根敏感纤瘦的神经;而“厌厌“以一颗西蓝花的形象亮相,暗示着儿童对蔬菜的讨厌。

每个人物的主色调选定也很讲究。乐乐闪着夺目耀眼的金光,如笑容般灿烂;忧忧是忧郁黯淡的蓝色,怒怒的大红色,象征着人“火冒三丈”般的愤怒,厌厌则是大多孩子都讨厌的”蔬菜“绿。

至于人物的声效,也是塑造情绪的关键元素。乐乐的声音总是如打鸡血般欢乐,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乐观;忧忧则是忧伤腔的感性女音,软绵绵的声音,听着就让人萎靡不振;怒怒雄厚的男音,像极了父亲发怒时严厉的嗓音,威严且愤怒;”怕怕“的声音不疾不徐,俨然一股绅士风度;厌厌的声音,则有一种对生活的愤世嫉俗之感。

再仔细一点,我们还会发现,莱莉父母的情绪小人也是5个。但不同于莱莉的是,妈妈的主控制员是忧忧,而爸爸的主控制员是怒怒。这一小小的细节变动,正是成人世界的缩影。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快乐会逐渐让位于忧伤与愤怒。而且,女性往往更多愁善感,男性倾向于用怒火表达自己。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遗忘了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

2、两极化的弹幕,是对自己的真实写照

乐乐与忧忧完全是情绪的两个对立极端,观众对他们的态度也呈两极分化。不过,这恰恰是我们认清内心的好机会。

乐乐是莱莉情绪控制的指挥官,她一直用“我能搞定”这样的话语,努力消除每一个莱莉可能悲伤的糟糕时刻。乐乐不知道忧忧对莱莉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对她来说,忧忧是一个会染指快乐记忆、带来悲伤的危险人物,所以,她拒绝忧忧接触控制台与记忆球。

弹幕上有一句:“不喜欢乐乐,真自私!”事实上,导演只是将我们内心自私的一面凌驾于乐乐身上,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映射,谁不“自私”地渴望,自己天天开心吗?

心理治疗师让包罗 奥斯特说:“从小我们被教导不要发泄负面情绪,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当忧忧因为乐乐的指挥,长时间不触碰控制台时,她失去了自控力,偷偷地去碰记忆球,让他们染上悲伤的情绪,也让莱莉的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

这时,弹幕上有很多类似这样的话语:“超讨厌忧忧!”这大概就是人们不喜悲伤的本能吧!没有人喜欢悲伤,谁不渴望每天都开开心心呢?

但忧忧对自己差点碰到核心记忆球而道歉时,她的话很触动我,她说:“我觉得自己哪不对劲,我感觉就要崩溃了。

她不自觉地想要碰记忆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长时间不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不仅可能会郁郁寡欢,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当快乐吞噬了悲伤的权利,也就埋没了生活的意义。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快乐的观念根深蒂固,但一味地傻乐,只会让自己陷入自我压抑的痛苦,失去感受真实生活的能力,被无形的压力所支配,渐渐失去真正的自己。

成长注定有苦有乐,有哭有笑,情绪的悲欢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影片用极其细腻的手法表现出,我们真实生活里不易察觉的一面,将人自私的天性与追求快乐的本能展现的淋漓尽致。创意与细致的结合,无疑是这部影片最独具一格之处。

好的创意剧本,必定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深邃主题

全片采用经典的欲扬先抑,将观众对忧忧的厌恶情绪拉至极点后,又有条理地向我们展现忧伤对每个人的成长的潜在价值与内涵:快乐不是生活的主旋律,悲伤也是生命中一种成长的分量。

1、悲伤具有“共情”的力量

当莱莉的幻想伙伴棒棒看到自己的火箭车被扔进废弃深渊时,他伤心欲绝,坐在地上,提不起精神,忘记自己肩负“带乐乐与忧忧去找思维列车”的重要使命。此时,乐乐为了让棒棒摆脱悲伤,在一旁做鬼脸、讲笑话,试图让他重整旗鼓,可于事无补。

而忧忧走到棒棒身旁说:

“抱歉,他们扔走了你的火箭车,他们夺走了你新爱的东西,它不在了,永远。”

”你和莱莉肯定经历过许多精彩的冒险。”

”听着就过瘾,莱莉肯定特别喜欢。“

“是啊,真难过。”

每一句,忧忧都在引导棒棒坦露悲伤的心声,直到棒棒抱着忧忧一顿痛哭。哭完后,他意识到自己的现实处境,便重新振作,带路去找思想列车。

有时,一句感同身受的话语,或许是痛苦最好的消融剂。

但乐乐很诧异,不知忧忧是怎么做到的。其实这就是悲伤的力量。曾经看过一篇心理学论文,上面写道:“悲伤的人往往更具有同理心、共情力。”

被理解的人会因为受到理解与关心,感到宽慰,放声痛哭,释放掉内心的委屈,这是很治愈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乐乐盲目地将落脚点放于乐观与开心,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显得极其没有人情味。

2、以悲伤为微光,划破黯淡时刻

莱莉在愤怒的驱使下,决心离家出走,回到原来的家乡。此时,莱莉心中所有的个性小岛都已崩塌,情绪控制台也失去控制。唯有忧忧的触碰,让莱莉幡然醒悟自己的过失,主动回到爸妈的身边。这是影片的高潮,也是很多人不解的地方。

为什么在其他情绪小人都束手无策时,只有忧忧能重新启动情绪操控台呢?这看似是剧情需要,洗白忧忧,其实是,强调忧伤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从无法适应新环境到离家出走整个过程中,莱莉始终压抑着自己,在心中囤积着数不清的悲伤与绝望。这份过度的压抑,让莱莉无法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说解决不了自己“不开心“的潜在问题。所以,当忧忧到来时,莱莉发泄出沉积已久的悲伤,重新找回自己与情感的连接,情绪控制台也因此顺利地重启。

影片的最后,莱莉哭着向父母吐露自己来到新环境的不开心,爸爸妈妈以理解的话语安慰莱莉,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流下幸福的眼泪。

原来,眼泪,不是只有苦涩的味道,还可以有幸福的甜蜜。

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令人唾弃的忧伤究竟好在哪里,也没有告诉我们,面对残酷却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该以什么情绪自愈。但影片的每一分钟都循循引导着我们看见一个真相:生活很复杂,情绪也是。从单一的情绪到复杂的情绪交织是一种成长。

我们往往执着于一种绝对的快乐,对纯粹的开心有着理想的憧憬,容不得半点悲伤的染指。但这种绝对,因为缺乏理想现实的支撑,因为违背生活的复杂性,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它就会向困境低头,毫无作用。

童年,要么快乐,要么悲伤;而成长,是悲喜交织的手工艺品。

结语

《头脑特工队》给人最大的收获,无疑是教人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悲伤。悲伤是很多人心中的一根刺,扎的人心疼,但治愈它的第一步,一定是将它拔出来,才能上药、愈合。

心理学家艾耶 古罗 勒内说:“我们必须要倾听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保持个性的完善。”

没错,因为情绪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快乐,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更健康地成长。所以说,悲伤本身也没有错,错在我们不去接纳它。

人生俗事繁多,难免会有不如意,即便我们无法左右成长的道路平坦与否,但我们可以选择直面自己的情绪。接纳悲伤,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成长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头脑特工队》:从背景、细节、主题剖析创意剧本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