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专注,读《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有感
背景
在回顾自己工作的时候,有时候会因为频繁地外界干扰而导致中断,觉得很不开心。
我以前看过的一些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极客与团队》)都稍微提到了怎么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我认为还是要特意找一下这方面书来看看(我对于专注,高效这方面希望能提升)。
这本书是我在逛电子书网站上看到后大概了解了一下并下载的。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怀着“为了提高效率”的目的来读这本书(我一向主张高效做事,不要浪费没必要的时间),看完以后确实有所收获。
我的推荐语
《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从比较学术的概念上介绍了我们的意识的工作模式,以及如何用好对应的模式来提高自己的效率。
我愿意分享这本书给他人,但前提是对方能够耐心啃下这本书;毕竟这本书叙述性的东西比较多,不太适合不怎么看书的人阅读。
如果不愿意看原著,看看这篇总结也不错。
当然,我也希望有组织开会权利的人,不要乱开会。真的很烦。
我的心得体会与行动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触:
- 没看这本书之前,不知道xxx;
- 以前总对于xx概念有一个模糊的认识,看到作者这么写,突然恍然大悟
我是看这本书的时候开始尝试冥想的,但是冥想的频率太低了(每周一次)。我希望以后可以多练几次(哪怕一次只练10分钟)。
强化对“最重要事情”的定义的理解,凡事要看长远一点: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的行为不值得采纳(注意多阶后果)。
我以前会把自己的想法通过GTD的方式记下来,但是事后再去看的时候,发现很多想法都无力实现:根据这本书的观点,我不再记录太多的想法了。
这本书所定义的注意力空间我觉得说得不错,对于我安排任务的时候应该有所启发。
概述
这本书从2个方面介绍了专注与走神这2个大脑模式。不过受限于篇幅,我只整理了专注这块的内容。如何更换地走神这件事我会再另外的笔记中再做总结。
关于专注,在我看来有这2个概念比较重要:
- 如何拓展注意力空间
- 如何专注当下
有关定义
关于注意力
专注力:
- 专注力是最宝贵的资产
- 专注力在职场、家庭以及创造幸福感中非常重要
- 专注力是可以提升的
注意力空间:此时此刻关注并处理信息的心智容量,即:工作记忆容量
任务的复杂度不同,占用的注意力空间也不同:习惯性的任务占用空间少,复杂任务占用空间大。
元意识(相当于“正念”):
- 察觉自己的意识的内容
- 对自己想的事情不作任何判断
注意力是有限度的:不要同时惦记太多事情
- 人同时关注的目标数量有限
- 人同时记忆的信息有限
注意力过载:严格筛选空间中的信息
- 太多的任务会让自己分心,陷入低效的“自动模式”
- 一心多用(把注意力空间填满)不是高效的工作模式;
注意力残留:切换到新任务以后,前份任务的某些还留在注意力空间的信息碎片
关于大脑
大脑的机制:大脑喜欢切换任务、不停地追求刺激,导致低效
大脑的自动模式:
- 大脑会将常做的事情习惯化
- 不需要很费力的思考就可以完成事情的模式
40秒定理:
- 在电脑前工作,我们平均只能专注40秒,紧接着,要么是被干扰要么是分心
- 有意义的工作都会超过40秒的分界线,几乎所有重要的任务都需要超过40秒的专注时间才能做好
- 越过40秒的分界线,就可以慢慢专注
如何减轻大脑负担:
- 大脑是用来思考,而不是用来记忆
- 外在化的任务和承诺会让你的思路清晰
- 精简多余的想法:不是所有的想法都有用
关于专注
外部干扰:任何打断你专注当下的所有因素。
内部干扰:来自内心但和任务无关的想法。
屏蔽外界干扰只能解决部分的问题,内在干扰危害性更大
有意图地专注:将有效能的目标放进空间中,把分心物挡在外面
- 效能:做打算完成的正确的事情(包括娱乐休息,而不是单纯用来衡量工作上的目标),便是效能
- 分心物:让注意力偏离目标的任何事物
切换任务的代价昂贵:内部干扰危害更大
- 额外浪费50%的时间
- 分心或者受到干扰以后,需要平均22分钟(外界)或29分钟(内在)才能重回状态
影响专注力的因素
- 寻求新奇目标的频率
- 注意力空间过载的频率
- 干扰和分心物使注意力脱轨的频率
- 脑中悬而未决的任务、想法等信息的数量
- 元意识练习的频率
关于走神
走神是正常的。一般情况下,需要不断地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来自内外的干扰中拉回来。
当你注意力管理得越好,在分心的事情上就不怎么关注了。
现象 | 结论 |
---|---|
感到压力或者厌倦 | 注意力空间过载了 |
在嘈杂的环境工作 | 外界干扰太强 |
挂念自己的私事、担心截止日期 | 没有外在化大脑想法 |
怀疑自己是否在做最好的事情 | 没有有目的地专注 |
此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任务太过于简单,需要刻意加大任务难度:
- 如果任务的难度与能力大致相当,则我们容易沉浸在任务之中
- 衡量工作是否足够饱满,可以看看自己每天都花时间在什么事情上面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兴趣不加选择,经历就会一团糟。—— William James
事情基本上根据有无效能(意义)、有无吸引力2个维度可以分为4种情况:
必要的事情:有点无聊但是却需要去做的事情,例如阅读生硬的文档
不必要的事情:帮别人打印资料等对deadline没有帮助的工作
分心的事情:刷微博、看八卦等的事情
有意义的事情:对工作有帮助,而且自己也喜欢的事情(所以说做好职业规划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多么重要)
无吸引力 | 有吸引力 | |
---|---|---|
有效能 | 必要的事情 | 有意义的事情 |
无效能 | 不必要的事情 | 分心的事情 |
考虑最重要的事情:不仅考虑事情的直接后果,还要考虑事情的“二阶结果”、“三阶结果”
最重要的事情通常不是那些直接感觉到最急迫、最有效的任务
例子:要不要吃蛋糕?
直接结果:好吃
二阶结果:肚子很难受
三阶结果:破坏了减肥计划
协作与专注
不要高估社交代价:别人没那么迫切需要你
- 如果当下的任务更重要,那么晚点回复信息没事
提高整体效率:整体的效率随着彼此的时间块大小而呈正相关关系。
处理邮件:尽量不去看邮件
- 不要着急回复重要邮件
- 五句法则:每封邮件不超过5句话,有事电话说
对待会议:开会时保持高度专注,但能避免开会就避免开会(尤其是和自己的安排冲突的时候)
- 绝不参加没有议程的会议
- 质疑日程安排中所有的例行会议
- 质疑与会者名单
了解注意力空间
评估住意力空间
越是能够察觉到占用注意力空间的东西,就越容易从走神中恢复。
思考自己此时在关注什么:越是经常评估占用注意力空间的内容,越容易更专注。
衡量注意力质量:
- 了解自己专注于任务的时间长短
- 一次性保持专注的时间长度
- 察觉自己走神的所需时间
- 分心的人:最短时间30秒就会切换任务
- 专注的人:工作75秒才开始分心
拓展注意力空间
好处:工作容量越大,在专注于复杂任务时越少走神
做法:
-
冥想:长短不重要,只要每日坚持
- 可以提高容量30%以上的注意力空间
- 所关注的目标越小,越容易走神;但越坚持专注它就越能拓展注意力空间
正念:专注与当下的视觉、听觉和感觉
专注与谈话对象,等到对方说完再说话
将过多的想法进行精简:放进GTD篮子,等待忙完再处理
如何做到高度专注
理论:
- 刻意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就可以进入高度专注模式。
- 如果太累就换个场合休息一下,让注意力先飞一会。
现象:
- 会比平时感觉到更加放松而充满力量
- 感觉时间也过得很快
设立重要目标
1、目标的难度与自身能力匹配(对待习惯性的任务不需要太过于专注):正确分解目标的重要性
2、越具体的目标越容易成功:容易实现的目标不需要太具体
3、专注的目标数量越少,效能越高
截断内外界的干扰
1、关闭不必要的通知
2、整合连续的时间块、合理安排时间
3、控制自己的想法:“所有的想法都像被当真,但几乎都不必当真”。——David Cain
专注当下
选择工作模式
最佳的任务模式:最好只留2个任务,即,当下的任务以及打算做的事情(单线程任务队列)。
专注当下任务的时候,同时思考2件事情(除了利于改进,面对紧急情况时也比较得心应手):
- 思考如何更好完成这个任务
- 察觉现在的注意力用在什么地方
这种 “刻意留闲余” 的思想在《稀缺》一书中也有体现。
战胜抗拒心理
抗拒心理:面对复杂而有效能的任务而产生的抵制,这种抗拒心理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于任务开始的时候。
一开始的时候能够坚持,后面的专注问题就不大。
做法:
- 缩短专注时间,直到不再感到抗拒
- 留意自己什么时候“没时间”做某事
- 没时间=事情不重要
- 有时间,但是你抗拒了不想做的借口
避免频繁切换任务
1、不停地将注意力拉回,明确自己的当下目标
- “这项工作有效能吗”
- “此刻你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2、定期检查自己的注意力空间
- “你的注意力空间满了吗”?“有什么东西阻碍你专注”?
- “你是否处于自动模式”?
3、设置整点报时或行为触发器(行为触发器在培养习惯的一些书中会提到)
- “你在走神吗”
- “你专注了多久”
适当地休息
以清理注意力残留。
- 最佳休息时间点是完成某个重大的任务以后
培养专注力
思路:
1、尽可能阻止分心物对自己的影响
同时,警惕 把碎片化时间用来玩手机。
- 对待分心物的策略
- 分心物是否有趣:不管是否有趣,可控就强控
- 分心物是否可控:不可控则处理它,可控则加以控制
2、认清自己的环境,保持最优策略
- 专注工作:分心物越少,效率越高
- 协同工作:彼此的时间块越大,整体效率越高
结论:
1、培养2种模式
-
高度专注的免干扰模式:
- 屏蔽外界干扰,给自己设置接触外界的障碍
- 定义专注时长
- 营造专注环境
协作时的少干扰模式:工作时,刻意控制分心物的数量
2、坚持专注练习
- 每天都要有一个高度专注的时间段
- 充电,转移注意力;休息一会再战
作者提到的书
《心流》Mihaly Csikszentmihal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