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二、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四、子曰:狂而不直,恫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哉④?人焉廋哉?"
【注释】
①以:为。所以:所做的事。
②所由:所经过的途径。
③安:安心。
④廋(sōu):隐藏,隐蔽。
【翻译】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解读】
孔子的识人法则
知人是与人打交道的依据,也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孔子认为,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理社会和国家,都不能不知人,知人虽然很难,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在这里,孔子便教给我们一套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科学方法。孔子的这套方法,可以概括为“视”“观”“察”识人三部曲,具体说来,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经此三步,就能对一个人做出较为彻底的认识和全面了解,使他在你面前无处遁形。
每个人的行为都不相同,有人为恶,也有人为善。若是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应先看他的行为表现。行善的就是君子,作恶的就是小人,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初步判定这个人的品行。这种方式只是从眼前之事分析,并不足以了解对方,只是从表面上知人识人,还应更进一步才行,这才是“视其所以”的本质。
所谓“观其所由”,是指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和方法。观察为恶的人,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心存恶念就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多采用一些坑蒙拐骗的伎俩。至于行善的人也要分开来看,应当观察他是不是真心为善,是否诚实,以及他的目的何在。若是真心为善,就不会伪装,只是为了行善而没有别的目的。但若是假意行善,则是沽名钓誉之徒。这种方法是从较为长远的角度了解对方,要比前一步深入许多。
第三步是“察其所安”,要求我们要深入了解对方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若是以行善助人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人就会真心喜欢行善,就不会有着过分的矫情,就是真君子。但若出于某种目的或形势不得不这样做,即便是行善,也非志趣所在,也不会乐于长期做下去,这种人便不是真正的君子。倘若能够看透别人内心的善恶以及志趣所在,也就达到了知人识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识人法,是对一个人从外看到内做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考察。即便他人的城府极深,极力想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藏起来,只要我们耐心观察,照样能让他们无所遁迹,乖乖地现出“原形”。一般情况下,很多人都能做到前两点,可是这并不能真正地了解他人,只有把握其价值观,才能彻底地了解他。言语是最表面的东西,最不靠谱,就连日常的行为也只是初步判断的标准而已。了解到他人做事时的动机,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认识他人。如果能认准其价值观和志趣,当算是真正知人了。
对于为政者而言,“知人”的目的在于“善任”,只有“善任”才能使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保证国家的政策得以贯彻和落实。这就需要为政者必须具备知人的本领,在选人用人时都能量才使用,使客观需要与主观能力达到完美的统一。
2、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
有德者:道德高尚的人。
言:善言,有益之言,名言警句。
不必:未必,不一定。
【译文】
孔子说:“道德高尚的人说的话必然是有益之言,言辞华丽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德。”
【学而思】
德是内在的修养,言属于外在的表现。品德高尚的人说的话对人必然有益,满嘴仁义道德的人品德不见得高尚,有可能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仁者必然见义勇为,血气方刚逞一时之勇的人不见得是仁者。
【知识扩展】
《荀子·非相篇》:“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fǔ fú]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
(君子对于正确的学说,心里喜欢它,行动上一心遵循它,乐意宣传它,所以君子一定要有辩别善言的能力。凡是人没有不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是这样,所以君子把善言赠送给别人,觉得比赠送金石珠玉还要贵重;把善言拿给别人看,觉得比让人观看礼服上的彩色花纹还要华美;把善言讲给别人听,觉得比让人听钟鼓琴瑟还要快乐,所以君子对于善言的宣传永不厌倦。)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巧言:“巧”是好。巧言是表面上好听而实际上虚伪的话。
令色:“令”是善;美好。令色指伪装成美好如初的表面功夫。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很少有仁德。”
【学而思】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出于自己的本心,为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虚情假意,是违背了自己的本心,怎会有仁德呢?
【知识扩展】
南怀瑾《论语别裁》:“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为什么有人喜欢花言巧语,是因为上有所好。所以上位者一定要警惕自己,你不要名,不要利,只喜欢做学问,就会有人来给你谈学问,你喜欢读书,就有人来和你谈读书,他那个学问,读书是拿来做工具的,为了讨好你。相反的,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能“巧言令色”。
【延伸】
巧言令色,更多体现的是缺少真诚。所以,孔子认为,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就很少能体现“仁”。
他们的语言、行为举止、神态,都是为了为了达到自己的,甚至是不可告人的目的。
反而,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人还有点儿市场,这就让许多实诚人,或者木讷的人很失落。
那为什么,巧言令色之人,仍有市场,说白了,两个字:利益!
有时,我也在想,这样的人,时间长了,自己觉得累不累?活在别人的世界或者严格来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把别人当傻子。会不会有一天,他们会幡然醒悟,决心做个真诚的人呢?但愿吧。
只要是人,都希望身边的人能真诚、真心地对待自己,不耍阴谋诡计,不巧言令色,但人也有弱点,所以,无伤大雅的巧言令色,可以接受。如果真的触犯底线,或者长久触犯底线,没有人会姑息。
比如和珅在乾隆时期,聚敛财富,贪污受贿,在嘉庆登基不久,就被赐死。
也有忠臣巧言令色,是在佞臣当道,为了自保,不得已而为之,权益之计,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天下苍生,维护正义。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反而是“仁”的体现。
工作中:
真正做事的领导,不希望身边有巧言令色,只会拍马屁的人,因为他们对事情的推进很少有意义,反而会严重影响下属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如果领导身边围着一大堆巧言令色之人,那离他倒台也不远了。
如果是合作方,更是如此,巧言令色之人,很少办实事,多数会用非常手段达成合作,最后吃亏的只是合作方。没人那么傻。
生活中:
多和真诚的人相处,即使有时他的脾气不太好。擦亮眼睛,学会辨别。如何辨别?是发自内心地为你着想,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
在你任性妄为时,给你敲警钟,提有建设性的建议,明知你听不进去。在你遭遇挫折困难时,伸手拉你一把,即使只是精神上的。
平时跟你聊聊天,叙叙家常,不能跟别人说的,可以和你说说,也不担心会传出去。不是为了拉关系而交流,只是最单纯的交流。即使好多年没有联系,依然对对方很信任。
当然,也可以拓展到亲情、友情、爱情上,同样适用。
4、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①侗 tóng :幼稚,无知。 愿:谨慎老实。 ②倥倥 kōng :诚恳的样子。
【翻译】
孔子说:“狂妄进取而不正直,幼惟而不谨慎,看上去诚恳却不守信用,我不知道对这样的人该怎么办了。”
【感悟】
“狂而不直”,狂妄进取而不正直,表面满不在乎,其实内心最在乎,这种人表面狂妄而内心不直,不正直。
“侗而不愿”,看上去老老实实,但是幼稚无知,但却冲动无畏,不知谨慎行事,这种人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悾悾而不信”,徒有虚表,表面诚恳,实际上不守信用,表里不一很有欺骗性,这种人还是离他远一些为好。
这几种品质都不符合孔子为人处世的观念,而且往往容易给自身带来灾祸,却又不自知不悔改,所以孔子说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样的人没法教,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没办法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反想自己千万不能做这样的人。
学以致用
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的?
这一生,我们不停的遇见人,也结识了很多人,但是人心的好坏,感情的真假却一时难以分辩。朋友那么多,识人无数个,究竟怎样的人,才值得我们真心相处,掏心掏肺对待呢。
要想知道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且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利益面前的取舍
人与人的交往中,利益永远是很重要的试金石。
真正值得深交的人,不会见不得对方好,
更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身边的人。
想要看清一个人,就看她和你有利益冲突时,他会怎么选择。
那些在利益冲突面前还能保持初心的人,往往内心豁达,人品端正。
那些会愿意在别人得到时祝福对方,在自己得不到时成全对方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深交的人。
2、风雨到来的选择
真正值得深交的人,是可以患难与共的。
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最困难的时候陪伴,不会嫌弃你的贫穷,不会计较为你付出。也许不能为你的成功锦上添花,但是一定会为你的落魄雪中送炭。风雨到来时,会替你撑伞一起行,身处困境时,会竭尽所能给帮助。对你不离不弃,待你真心实意!
真正的友情,不能只共富贵,更要能同风雨、共患难。
3、对待恩人的态度
不懂感恩的人,比狼还可怕。你帮他越多,他越得寸进尺;你对他越好,他越是当成理所应当。可见,一个人若是忘恩负义,就如同一只喂不饱的白眼狼,永远只懂索取,不懂给予。
4、面对弱者的态度
看一个人的教养,就看他怎么对待弱者。你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你的教养。人往往会在弱者面前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越是有修养的人,越是愿意尊重弱者;越是层次低的人,越是得势而不饶人。想要看清一个人,就看看他对于弱者的态度。只有把“尊重”二字时时记在心里的人,才是有格局、有教养、更值得交往的人。
5.在生气之时保持良好的修养的人,人品都不会太差。
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值不值得相守,都要看这人品的最低处。而这人品的最低处,自然不是看好的时候有多好,而是要看差的时候有多差。不是看他心情好时的样子,而是要看他最愤怒时的样子。一个无法控制好情绪的人,无疑也是不值得深交的人。
记得历史上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段对话的意思,不是恶人自有天来收的意思,而是在受到冒犯时不气不恼,还要感化他人并帮助他完成好的转变。
对于那些一时间让人气恼的事儿,不妨一笑置之,何必拼上自己的修养,去争一时之气。
人不论出身与贫贱,并不会划分为三六九等。而人品,虽然真的有三六九等之分。
终其一生,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千万别让情绪把它毁了。
拥有好人品的人,便拥有了高级的人生,自带光芒,走到哪里,都会熠熠生辉。
6.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能够孝敬父母的人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够爱和善待,就不用谈对待其他人了。
人有千万种,心思各不同,要想看清一个人是真是假,要想知道一个人能否深交,就从这几点去看。只有这样,才能寻到真正的友情,交到真心的朋友。有真朋友相伴,心灵上,不孤独,人生路,才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