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圣千利休:伴君如伴虎,以死殉茶道

各位茶友大家好,这里是茶在端


前段时间,我们跟大家分享了茶圣陆羽的传奇故事(点这里,全面了解陆羽的一生)。


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一下日本的茶道宗师——千利休。


作为日本战国时代的茶人,千利休以茶人的身份将茶汤推到了空前的至高地位,是继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茶汤名人之后的茶道集大成者,在日本被后世尊称为「茶圣」


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位被敬仰了四百多年的日本茶圣


一、日本第一茶师

千利休(大永二年/1522年—天正十九年/1591年),本姓田中,幼名与四郎(在24岁之前他一直叫这个名字),法名千宗易,号「抛筌斋」,居士号「利休」。

千利休出生于日本和泉州的堺,家里是经营水产批发的,其家族在堺乃是颇有势力的商人。


千利休幼时便热心于茶道,加上家境殷实,早年就拜师学艺。


他的第一位老师是北向道陈,之后师从武野绍鸥,与老师一起致力于茶水的改革。


他年纪轻轻便在茶道领域收获美誉,24岁时获得“宗易”的道号,63岁时被正亲町天皇赐予“利休”这个后来世人熟悉的道号。


在茶道上取得成就后,千利休到了家乡的南宗寺参禅,成了一位爱品茗的出世人。

电影《寻访千利休》剧照

与中国茶道不同,日本的茶道与政治、权力的关联颇深。

千利休所生的年代,是日本动荡混乱的战国时代,那时候,茶道是上层武士的必修课。

武将出征时经常在阵地前沿举行茶事,以壮士气。

千利休虽是一名茶人,却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时,掌握了大半个天下的霸主织田信长推行“茶汤政策”,顾名思义,就是以茶道操控政治的政策。

后来,织田信长带着“天下布武”的野心黯然死于本能寺,丰臣秀吉就成了日本最有实力的大名(日本官职)。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掌握政权之后,由于出身平凡,终日惶惶,迫切地想要获得名正言顺的地位。

为了安抚天下,秀吉便利用天下首屈一指的茶人千利休,千利休也反过来利用拥有实权的秀吉及扩大自己的茶道的影响力。

天正10年(1582年),60岁的千利休成为丰臣秀吉的茶头,即茶道侍从。

公元1585年,千利休为秀吉举行了宫内茶会,茶会上正亲町天皇赐予秀吉“关白”的官位,以正秀吉在朝地位。

两人后又于1587年举行大型茶事“北野大茶会”,规定不论是家臣、商人、还是农民百姓,只要是热心于茶道者皆可参加,以此向天下展示秀吉的地位,安抚民心。

在千利休主持茶会的契机下,秀吉得以获得名正言顺的地位,也稳定了自己的势力,正式走上人生的巅峰。

而对于千利休而言,大型茶事也为茶道的进一步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对互相利用的日本君臣就这么和睦相处了十年,这十年里,日本的茶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和敬清寂”

16世纪中叶,也就是明朝的时候,饮茶开始成为一种时尚风靡日本。


茶从最初解渴的饮料,迅速成了有丰富社会内涵的物质载体,跟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联系。


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日本茶圣千利休和他侍奉的主公丰臣秀吉。


千利休从六十岁开始侍奉秀吉整整十年,这十年间是他的茶道艺术硕果累累的时期,也是其名扬天下的时期。


作为一个纯粹的饮茶爱好者,他继承的是宋朝的禅茶一味的思想,饮茶与参禅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禅宗在佛教体系里面属于一种颠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虽然名义上禅宗还是会附会到早期印度,但禅宗的思想和绝大部分内容,根本上就是中国的独立创造,开创了中国独有的一个分支——禅宗


当禅茶一味传到日本,很多日本僧人和民众都为之痴迷,这里面就有千利休。

这位日本大师走的比别人更远,他想要做的是创立一套属于日本自己的茶文化,想让茶分离于政治制度之外,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


从此,茶不再是载道的工具,而是把茶本身看成是最高的目的,以茶为道建立起日本独有的审美艺术和哲学思想,这才是这位茶艺大师的终极理想。


在承接了室町时代的书院茶和草庵茶的基础上,千利休开创了寂茶之道,他融于茶道之中的审美意识,极大地影响了整个日本文化的审美倾向。


日本早期的茶道大师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从此千利休成为了茶道的代表,他所提倡的独立的日本茶道,也以无法阻挡的趋势在日本流行开来,人们被饮茶发展成了茶道。


“和敬清寂”成了四谛,是日本茶道的指导精神。

茶道也因此成为了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三、殉道而死

正如古人说的那样,伴君如伴虎。

对于千利休来说,日本第一茶师的称号,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危险。

千利休的茶道在晚年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追求禅宗“本来无一物”的美学观念,喜欢粗糙、形状不整、颜色暗淡质朴的陶茶具。

丰臣秀吉则仰慕中国,喜欢富丽、气派、色彩艳丽的茶具,并特制了黄金茶室和黄金茶具,经常向人展示其雍容华贵。

丰臣秀吉反感利休简朴的品味,而千利休则则从心底深处鄙视秀吉的华而不实。

两人在艺术追求上的分歧,日渐显现。

随着天下最终平定,丰臣秀吉认为自己的地位已经稳固,对千利休的需要程度也有所变化了。

随着千利休在社会上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丰臣秀吉,丰臣秀吉愈发感觉到自己的威严正在受到挑战。

按捺不住的丰臣秀吉决心赐死千利休,摆放在金毛阁上的千利休木像成为了赐死他的导火线。

丰臣秀吉认为,一身袈裟、脚穿草履的千利休木像是将自己置于天主权威之上的大不敬,于是下令让千利休剖腹自尽。

茶艺的发展已经远远脱离了丰臣秀吉希望的那个样子,看似一个普通的杀人命令,背后却是两种饮茶思路水火不容的交锋。

赐死,是君王对臣下的一种人格上的尊重,比起被君王杀死要荣耀许多,有勇气自尽是日本战国时代武士的美德。

最终,千利休选择切腹自尽,以身殉道。

在最后的日子里,已经七十岁的千利休举办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茶会。

正是这次茶会,让千利休的生命成为终点,却为日本茶道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临终前,千利休留下了一首诗:

“人生七十,力围希咄。吾这宝剑,祖佛共杀!青锋原是具足物,我今一掷回天去。”

“祖佛共杀”意为修行时要不靠达摩不靠释迦,忘却达摩忘却释迦,发现本来自持的纯净佛心,以成正果。

千利休辞世之作展示了其以小死求大死的崇高境界。

从此日本少了一个茶艺大师,但茶道却因为千利休的死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千利休用死亡换来的是另一种形式的不朽,他的诀别诗正是体现了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和不惧死亡的超脱。

他的死为其茶道艺术增添了永恒的力量,将茶道超出了艺道的范围提升到登峰造极的地位。

他用生命为日本茶道树立了一座丰碑,让茶道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茶道从此不再是统治阶级的附庸,而具有了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本茶圣千利休:伴君如伴虎,以死殉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