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养生主》,中间有许多大家非常熟悉并喜爱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等,现在重读这篇寓言故事,却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发现庖丁的成功之道几乎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成功学。
与写作老师讲写作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庖丁就是丁大厨,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技巧。
故事开篇就直接描写了丁大厨解牛的精彩场面:“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猗,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引得观看了他解牛全过程的文惠君高呼点赞:嘻,善哉,善哉!并殷切提问:“技盍至此乎?”
这一段描写忽略了丁大厨解牛时的血腥场面,而是写丁大厨解牛时的的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猗解牛时刀发出的声音,就是一段精美的舞蹈,而且节拍还都合乎《桑林》、《经首》这样的经典名曲。
这时丁大厨把一份杀牛的贱业干出了艺术家的感觉。他精湛的技艺、专注的精神俨然成了一位大国工匠。连一国之君也高声称赞。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而这些丁大厨身上全都具备。
那么他是怎样把技艺修炼到了这种地步?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这不光是文惠君急切想知道的,也是每个读者急切想知道的问题。
丁大厨毫不隐瞒,而是详细地解析了他如何精进技艺的全部过程和法宝。为我们学习技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干货。
丁大厨的成功之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这个“道”就是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依照自然规律做事,就无往不胜。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爱好的是自然天理,超过了技艺。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来作为实践的目标。
牛的天然结构,肌肉筋骨的走向,骨骼之间的联结,天然的骨节机理,筋骨之间的空隙这些才是他研究的重点,当把一头牛的天然结构都掌握了之后,他看牛就再也不用眼睛看了。“神遇而不以目视”,他的刀就会自如地穿行于肉和骨骼的空隙间,游刃有余。把最为关键的地方解开后,牛身上所有的皮肉就哗啦一声,如土委地。如一车土倒在了地上。
所以学任何技艺都不能执着于表面的技巧,而是要掌握这项技术的本质规律。
现在网络流行的一个词“底层逻辑”,各行各业都要掌握其底层逻辑。商业的底层逻辑,股票期货的底层逻辑,写作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就是事物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这与事物的自然规律应该是异曲同工的吧。
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认识规律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它需要反复大量的实践。
丁大厨解牛技艺提高经历了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他的观察能力逐渐提高。丁大厨开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他和所有的厨师一样,面对庞然大物一样的整头牛,只感觉无处下刀,不可解开一个整体,拿牛没有办法,内心充满了迷茫。
这就像我们初学写作的小白,面对故事和小说,内心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入手,落笔。
但因为目标坚定,他一直都在不断地解牛,不断的探索,三年以后他终于在解牛时“未尝见全牛”了。不再看整头牛了,混沌一气,而是进入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会分解了,找到它的结构,看到它的内部组织了,发现它的组成奥秘了。这时他进入了牛的内部世界了。
写作如果也能经过三年的不断持续写作,掌握写作各种文体的写作规律,再各种刻意练习,那也一定会窥得各种文体的写作门径,可以任意发挥了。
可这还远远不够,他继续沉迷期间,不断反复练习,实践。
第三个阶段他已经“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了。这时他看牛就用精神而不用眼睛了。达到这种程度,他整整用了十九年,解了几千头牛。
几千年前的丁大厨,就已经深深熟悉了,掌握一门技术需要一万小时定律。十九年再加上刻意练习,专注、敬业、不成大国工匠天理难容了。
写作也一样,老师们都在强调一万小时定律,强调刻意练习,强调专一专注性。重读《庖丁解牛》再次感悟了这个过程永远少不了。所以沉下心来,埋头去写吧,只有写到足够的量,才有可能达到质变。
丁大厨解牛的过程与做大事业、大学问者所经的三种境界何其相似?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用宋词比方了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也就是人的迷茫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也就是人沉迷其中,不断实践的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也就是人的顿悟阶段。
无独有偶,宋代青山惟证禅师《上堂法语》中也有相似的经历、说法: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种典型的中国式表达,体现出了我们民族的诗意和智慧。而这种智慧是站在了巨人庄子的肩膀上得到的。
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哪怕技艺高超如此,但丁大厨从来不骄傲大意,每到关键之处,难为之处,总是谦虚谨慎,小心专注。
这也是大国工匠难得的品质。世人总是有个一点成绩过技术过人时就容易飘,容易放松警惕,这往往会导致功亏一篑。丁大厨的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每个人学习。
四、
当然除了这三个最主要的成功之道之外,庖丁解牛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如面对困难,不应逃避,而应勇于面对。庖丁没有被整头牛吓住,不再当厨师,我们学习写作,也不应该被大量的练习,写作中的困难吓住,而放弃。
如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够在工作中做出不凡的成绩。写作也一样,要把写作当成终身事业去热爱。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如做事要循序渐进,熟能生巧。写作是个循序渐进的事,你妄图走捷径,那就根本不适合写作。写作就需要放慢速度,拉长时间,循序渐进。把各种文体,写作技巧,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你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那时出书、变现、名誉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五、
故事最后,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解释后说我得到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庖丁的“解牛之道”: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做事要掌握技巧,方法,决不能逆规律而行,硬碰硬。
用解牛的技术喻养生之道,也可以用解牛之事来比喻处世之理。
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我们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要避开生活中的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要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庄子是天地大智慧者。他的一篇《庖丁解牛》寓言故事就教给了我们太多人生智慧。而他的著作中这样的寓言故事还很多。他是巨人的肩膀,他的智慧带给后学者源源不断的丰富的给养。他的思想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精神的避难所与最终的归宿。
让我们常读庄子,学习更多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