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初次看到钱学森的名字,是在语文课本上。
现在的小学课本上,也有一片关于他的课文。课文里写了钱学森身在美国,心系祖国,最后通过努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课本的目的是:既要让学生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又要让学生们受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熏陶。
在我看来,这篇课文对孩子的影响挺深远的。至少,我本人在学到“钱学森”这篇课文之后,内心始终对这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饱学之士满含敬意。
敬他为祖国奉献知识的这种精神,即便经历了特殊年代的不公待遇,也未能影响他用先进单位技术推进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的初衷。
曾经,让我意识到钱学森的价值的,是曾任美国海军部次长的丹尼·金布尔说的一段话:“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让他离开。”
事实上,钱学森的价值远远不止于五个师的兵力。
这在他回国后为国防事业、 所做的贡献上得到了验证。
在《重读钱学森》这本书里,作者做了相关记载。
细细翻阅《重读钱学森》,我更全面地了解了钱学森的思想和生平,以及他本人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通过朴实却又优美的语言,从不同的视角,例举了钱学森的大量史实,带我们认识了“两弹一星”光环背后的钱学森。
除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钱学森的生平,《重读钱学森》总结了很多钱大大的思想结晶和系统方法论。
比如,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决定一个科学家高度的,不只是对问题的细节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科,特别是对交叉学科的高层次把握,以及系统的眼光。”
我认为,这句话套用在工作上也适用:决定一个人工作效率的,不只是对工作细节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对专业,特别是对相关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以及总体的把控。
这本书,还原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钱学森。
对比一下美方好和中方学生们对钱学森老师的印象:
对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来说:“钱教授作为一个老师,是个暴君。”
但他却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温情,给了中科大的中国学生。
身处异国时,他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祖国的惦念,一心想要将毕生所学回报给祖国,甚至连敷衍学生的耐心都没有,给学生留下暴君的印象。
而他回国后,对祖国的学子满是耐心,所有照抚。
人心都有两面,钱大大也不例外。
这令我觉得,他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更加完整,有血有肉。
本书,还集中笔墨讲述了钱学森对于知识、技术、管理等的综合应用,从更高的视角阐述了科学及其应用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作为新世纪的中坚力量,看到这本书之后,我不禁反思,目前社会的问题更多的在于新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效应,要向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一样,带着发展的眼光思考和解决未来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本书的撰写着陆力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将这钱学森的身平整理成文,并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能看到这本书,是乃我人生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