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这部电影,能看懂越多的人,越值得心疼

好的电影从来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一个好问题,引发观众自己的思考,《狗十三》就是这样的电影。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人开始反思自己正在施与或接受的教育,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至于答案,观众可以自己去寻找。

这部电影很写实,讲的是一个名叫“李玩”的女生的成长过程。在中国的家庭里,最重要的是听话,不论父母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树,总会被大人修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李玩十二岁,个性顽劣,但感情细腻。父母离异,父亲再婚,李玩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电影里没有狗血的剧情,也没有离奇的经历,一切都很朴实。从家庭环境看来,虽然父母离异,但李玩并不算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全家人其实都是爱她的;继母也不是恶毒后妈,甚至一直在努力了解李玩的爱好,给她买各种礼物。

唯一冲突的地方在于,大人们并不理解李玩想要的是什么,而一味的只按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她,对大人们来说,他们给出了他们的爱,李玩不听话就是不对;对李玩来说,她想要的并不是大人们那种方式的爱。

电影一开始,李玩的父亲和继母生了个男孩,但怕李玩没有安全感,一直小心翼翼的隐瞒着不敢告诉她;这个铺垫很重要,可以看出,李玩的一家人是爱她的。虽然有爱,但生活中难免会有矛盾。接着,电影就重点讲述了李玩与家长们的三次冲突。

第一次冲突是报兴趣班的时候,李玩想报物理班,被她父亲强制改成了英语班,为止,她父亲买了一条狗来哄她。她刚开始不接受狗,后来相处久了,对狗有了感情,给狗起名叫“爱因斯坦”。第一次冲突,以李玩妥协告终。

第二次冲突,是李玩的爷爷不小心把狗弄丢了,李玩很伤心,到处找狗,中途不小心推倒爷爷,致使爷爷受伤。接着,家长们找了一条同品种的狗,说是找回了狗,逼迫她承认这只狗就是“爱因斯坦”。李玩知道新来的狗不是原来的“爱因斯坦”,倔强的不肯要这只狗。受到大人的逼迫,她觉得委屈,半夜出去喝酒,致使奶奶出去找她差点迷路回不来。李玩的父亲很生气并暴打了她,事后对她进行安抚。第二次冲突,以李玩被迫妥协告终,她开始学着听大人的话。李玩其实要的并不是狗,她要的,只是爷爷的一句道歉,家人合适的安慰。可没人愿意问李玩想要什么,大人只考虑自己能给什么,给你,你就得接受。

听话就能得到大人的爱吗?是,但要一直听话。父亲把弟弟的存在告诉李玩,她没有任何抗拒,懂事地接受了。弟弟进了家门,因为戏弄新爱因斯坦被咬伤。于是第二次冲突出现了,父亲要把新来的狗送去狗肉店,李玩苦苦哀求,最终无果。从这一次开始,李玩开始学着做个一直听话的孩子。

整部电影没有很高潮的地方,都是很平淡的叙事,狗的出现与消失,贯穿了李玩被驯化的整个过程。第一只“爱因斯坦”的出现,是李玩可以任性妄为的时候;伴随着第一只“爱因斯坦”的丢失,第二只“爱因斯坦”的出现,李玩也不再任性妄为,逼迫自己试着配合大人,听大人的话;第二只“爱因斯坦”被送去狗肉店,她才彻底明白,对于大人来说,她其实就是那条狗,如果不一直听话,就随时会被惩罚。两个“爱因斯坦”,一个被弄丢,一个被剥夺,也意味着,李玩被彻底驯化了。

李玩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听大人的话。在这中间,大人们都做了些什么?爷爷弄丢了孙女的狗,没有一句道歉,只狠狠撂下一句“爷爷奶奶还不如一条狗”,来证明自己的委屈。李玩的父亲暴打完李玩,安慰她说,“爸妈都说到这份上了,你还要怎样?”,“家长都是为你的未来着想,再胡闹你说得过去嘛。”。在大人们看来,骂你是恨铁不成钢,打你是为你好,逼你做不喜欢的事是因为爱你。他们找了一万个借口,都不愿讲一句真诚的抱歉。可这就是很多大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先找借口,再不行还可以物质补偿,送条狗,送双冰鞋,送钞票。大人好像总是有各种招数来对待孩子,除了好好说话。

牛奶换红酒,旱冰变刀冰,成长中总有我们学不会的东西。对于这部电影,能看懂越多的人,越值得心疼。

这部电影,总体来说,各方面都处理得不错,就是结尾部分的人物刻画有点过了。对比电影开头那个无忧无虑的李玩,电影结局的李玩心已经死了,不但不苟言笑还有些无奈与绝望。这个结局有些不妥,不应该把李玩刻画得如此绝望,如果能保持一点欢笑与童真,会更好一点,毕竟电影里发生的这几件事,都不足以让一个小孩丧失对生活的热爱。我觉得,结局让李玩变成像李堂那样圆滑世故,但仍热爱生活,会更合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狗十三》:这部电影,能看懂越多的人,越值得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