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某些地方出现的非理性抢购囤货现象的见解

无论中外,每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遇暴雨大雪等气象灾害,恐慌性囤货的现象都会不同程度出现。所囤之物,从盐到醋,从板蓝根到双黄连,从卫生纸到方便面,不一而足。从心理学上分析,恐慌性购买是“一种应对恐惧和不确定性的心理机制,一种通过采取行动对局势进行某种控制的方式”。我们虽然可以理解许多人通过购买行动增强控制感,但这终究还是情绪大于理性。很多时候,市场本不缺货,但在流言蜚语、从众心理裹挟的“雪球效应”下,也可能出现“越恐慌,越囤购,越显短缺,越恐慌”的恶性循环,结果给物资供应、社会秩序带来无谓的压力,甚至造成次生公共事件。

        事实是最好的抚慰剂,稳定市场,就能稳定情绪、稳定人心。着眼于此,政府部门应当想方设法保供稳价、保障民生,同时打击非法囤积、哄抬价格等行为,保持关键信息的公开透明。犹记这个春节期间,也曾出现短暂的“囤菜潮”,有超市温馨提示:“蔬菜不缺,但是你一抢就缺了,我们只好成倍调货……过几天,菜囤多了吃不完坏了,进货太多卖不掉烂了。我们不要相互折磨好不好?”这份真诚劝告瞬间走红网络,也提供了一次良好的信息发布示范。既要“会干”也要“能说”,只要人们看到物资供应不断、品质不减、价位不涨,持续接收正面信息,恐慌自然烟消云散。

        告别恐慌性囤货,需要政府下功夫,也需要“你我他”具备理性思维。这些年,我们遇到的大事不少,但都平稳度过。眼见一次次恐慌性囤货成了段子、交了“智商税”,为何下一次依然如是?根本还在于对形势缺乏科学判断。对于所置身的社会,包括物资供应、医疗水平、治理能力等方面,我们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对于所经历的事件,包括严重程度、发展阶段、影响范围也要相信权威的信息。具体而言,究竟物资有无短缺、药品有无效用,朋友圈的帖子说了不算,不明来源的小道消息更不能信。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保持冷静。相信所在之城、相信身处之国,接收权威信息、作出理性判断,不信谣传谣、不添堵增负,就是在为战疫胜局贡献力量。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攻坚战既要在清查阻断病毒源的攻坚一线上下功夫,还要在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上下功夫。抗击疫情,群众是最大的力量,是第一道防线,人心稳,则力量强。面对市场不实传言,深圳多个职能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以真实数据化解公众焦虑,也希望广大市民朋友不信谣、不传谣,每日按需购买,盲目抢购囤货不理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针对某些地方出现的非理性抢购囤货现象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