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299)

图片发自App

黄以方录【16】

【原文】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

众曰:“见之。”

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

众曰:“不见。”

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尽不睹不闻,实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译文]

一位友人以佛家的方式给众人演示,举一手指问:“你们看见了吗?”

众人说:“看见了。” 他再把手缩进袖子中举手问大家:“你们还能看见吗?”

众人说:“看不见。”

友人说:“按佛家的说法,你们还没有认识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佛理未明啊!”

先生说:“手指可以看见也可以是看不见的,你所谓的认识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常在。而人的心神只在看见和听见的地方说事,却不在看不见、听不见的方面用功。其实听不见、看不着之处,才是良知的本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致良知必需的功夫。儒家学者能够时刻看见其眼睛看不见的、听到其耳朵所听不见的,这样就有个用功的途径。久而久之,功夫成熟了之后,就不用费力了,不需要提防检点,人的真性自然就生生不息了。哪会以外在的所闻所见为累呀!” 

[解读]

这是王阳明对于佛家一则小故事的解读。玄学色彩浓厚。但是其中的道理还是可以用前面讲的“磨镜”论来解释,能不能看到手指,这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最本质的还是良知所具备的那个看的功能,所以即使在“不睹不闻”的时候,你也要保养好自己心体这个具备“睹”和“闻”的功能,就好像我们不用镜子照物,也需要不停擦拭,令其不被灰尘蒙蔽一样。

这里讲的在“不睹不闻”处用功和传习录前面讲的于“未发之中”用功是类似的。都是指在修心领域将战线前移,从源头处查漏补缺,扼私欲于未萌。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就是要用自己的心,超越外在的见闻,去见到那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体。可惜绝大多数人都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只是因为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