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读后感—论人生

Screen Shot 2020-06-08 at 11.14.39 AM.png

我越来越相信,一个人的命运,在某种层次上来讲。在出生时已经被大部分决定。可以理解为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他的智商,他的性格,运动天赋,身高等先天基因早已被决定。当然这些先天因素只占到一部分。
更多的是后天的环境也早已被注定。我自己将对孩子的培养分为以下阶段:
0~3岁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奶粉和营养。
3~6岁处于孩童时期,需要外界有意识的引导你的发展。需要为你提供一个成长和学习环境。
好的钢琴家,体操选手,游泳选手….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基本不可能走通。
6~12岁,处于性格塑造的黄金时期,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把时间花费在学习一门技艺,把空闲时间花费在玩耍和阅读课外书,故事书,花费在和小朋友玩耍、和父母玩耍上。这些对一个人的性格塑造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2~18岁,应该是专心学习知识的时期,主要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主,通过自我学习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更多是人为的灌输知识,体现的是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可以做个比喻,把高考比作一场体重比赛,体重越大,得分越高。而老师的任务就是,让我们接受的知识更好的被消化和接受更多的知识。采取的做法有两种:1.让我们吃更多的知识,吃的多消化不了怎么办? 2.将知识揉碎,或者是自己反复咀嚼,吐出来再喂给你。附赠自己的唾液酶。
这样的做法是,我们看起来很胖,很能吃,而实际上是一群不会自己采集食物,不会用勺子吃饭,更没有酶去消化事物的大胖子。 等到上了大学,需要自己去采集食物,自己去消化的时候。 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甚至会出现‘饿死’的状态。有些人被挂科,有些人被退学。
这还是在我国大学毕业难度几乎为0的情况。要是按照国外的难度和要求,难以想象。

18岁~25岁,我认为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本质上还是孩子,或者说刚出社会的懵懂青年。而对于那些幸运儿,很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的人来讲,这个时期是全力以赴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水平,甚至出研究成果的最佳时机。这段时间,你精力充沛,思想单纯,不为世俗的事困扰。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有教授的指导。很多著名的研究成果都在这个时期提出: 牛顿在24岁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微积分学、光学、万有引力、以及牛顿三大定律。爱因斯坦发明狭义相对论时才26岁等等…

而对于前几个阶段做的不太好的人,比如我国应试教育生产的大多数年轻人。可能处于对人生路的迷茫状态,不知道自己该前往何方。投身于哪个事业,甚至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但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有些人开始堕落,熬夜打游戏,追剧,刷微博….
有些人则不断的上下而求索,为自己寻求新的方向。

25~35岁,很多人有了工作,结了婚,生了孩子。但并未学习过如果做父母,如果经营家庭。我认为学会做父母,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在两个方面。第一: 你需要按照科学的办法去培养孩子,专门的学习很多理论知识,其次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需要提供理论知识所要求的实验环境,比如:花时间陪孩子玩耍,如果对艺术有天赋,想学钢琴,那么你需要有经济能力的支持。
其次: 你需要控制你的情绪。不要把你父母对你产生的不好影响再加到孩子的身上。对于这种情况,我称之为”家族的诅咒“。出生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父母,往往对对他的孩子采取家庭暴力。 出身在一个宽松家庭下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比较温柔。总之:你父母对你造成的影响,你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你的孩子造成同样的影响。而你的父母他为什么会对你使用家庭暴力呢? 因为这是他/她从他父母那里获得的。所以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家庭的诅咒“。想要打破诅咒,你需要付出很多精力。花很大的力气去克制自己,防止自己身上出现父母的影子。防止当初那个受压迫的人变成压迫者,屠龙的勇士变成恶龙。这点我认为是比较困难的。

35岁以后: 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身边了解到的也比较少。实际上,之前的已经是一个轮回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太效应读后感—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