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有何不可

             孤独是我们的宿命吗

  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宣称:"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他在晚年著作《人生的智慧》中写道:"自身的内在越富有,对身外之物要求越少,他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他人对我们能做的只是及为有限的,归根结底,每个人都是孑然一身。"这些谆谆教诲我们不断提醒我们,要远离人群,远离社交,才能得到人生的幸福。我们对于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搞清楚(潜意识不为我们所知),又怎么渴望要求别人对我们的内心有多了解呢?在一个社交场所,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自说自话,带着自己狭獈和偏见评头论足,到处充斥着浮于表面的陈词滥调,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能得到什么?叔本华的孤独令人神往,但亚里士多德给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他断言道:"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没错,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没有几个人能享受孤独。大多数人如果发现自己完全和他人隔离,就会极度紧张。我们渴望交流,这给我们带来了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多少有虚荣的意味)。我们渴望别人的理解,希望在别人身上找到认同感。但是细想起来,我们在社交中真正能得到的要远比我们想要得到的少的多。我更倾向于认为:对于孤独,尽管我们很想摆脱它,但它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宿命。为了对抗孤独,我们用社交来麻痹自己,但这无异与饮鸩止渴。我们能得到的只是一种相互满足相互依赖的假象,用暂时的欢愉来对抗漫长的,挥之不去的孤独。

     我们从社交中得到了什么

  我们会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呢?有人做过一个简单的分类。人们更喜欢:

( 1 )那些信仰和志趣与自己相同的人;

( 2 )那些身怀某种技巧、能力或才干的人;( 3 )那些具备某些吸引力(例如,美貌、友善、幽默、可爱、温柔等)的人;

( 4)能给我们提供名誉和利益的人。

      我们借用这个分类,分别分析我们从这些人身上得到了什么。

  (一)和志趣相投的人交往,我们感到愉悦,这是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但这也恰恰暴露岀了人类的狭隘。在这我要提两个人类的两个自我意识:优越感和嫉妒心。这是两个相互对应的感受。某人对另一人感到有优越感,另一人就会对某人产生嫉妒心(当然,它们两个并不一定同时出现)。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是存在着一连串的鄙视链。例如:玩豆瓣的鄙视玩贴吧的。听古典音乐的鄙视听流行乐的。看小众文艺片的鄙视看商业片的。(如此之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同一圈子的人自我满足,不亦乐乎,对圈外人则优越感十足。自以为自己品味、智商出众,沾沾自喜。平心而论,有多少人的的社交是为了这优越感带来的的快感?这优越感不过人类狭隘思想的体现,是人类自以为是,自我满足的意淫罢了。但是又有几个人正在能摆脱它的束缚呢?

  (二)俗语有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无论我们的知识量或是专业能力到达怎样的水平,都会存在比我们更知识量更丰富,能力更强的人。面对这样的人,难免会感到高山仰止,望而生畏(自卑)。这种情感很容易产生崇拜行为。和这样的人交往,我们会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狭隘,觉得对方深不可测,将其作为自己理想目标,愿意追随他,甚至为他献身……崇拜行为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从部落时期人类就存在图腾崇拜,宗教崇拜等等。究其原因大概就是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因而赋予某人或事物以神秘的力量,并相信只要自己信念足够虔诚,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毫无疑问,崇拜是纯粹的感性行为,在理性面前毫无立锥之地。盲目的崇拜是对自我意识的否定,与我们自身百害而无一利,这已经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尽管一部分国家逆历史潮流而行,开历史倒车,做不合时宜的事)。其实细究起来就会发现,那些我们认为极其优秀伟大的人,其实都经不起推敲。真理很难企及。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来经验世界,这就难免会有偏见。我们专一研究一事一物,难免狭隘。我们雨露均沾,到处涉猎,就难免浮与表面。人类几千年文明史,尚未出现一人敢说通晓一切真理,我们又如何能弃理性不顾而去崇拜一个被我们放大了的人呢?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标杆。登山的时候,导游会告诉我们,不要看顶峰,专注脚下的路,一步一脚印才能到达山顶。如胡适所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需要补充的是,抛开非理性崇拜,同能力比我们强的人交往能快速提高我们的能力。在这样的社交中,我们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我想没有比这种交往的好处更直接了。与幽默的人交往,我们获得了快乐的体验。与美貌的人交往,我们获得了美的体验。我们从这些有吸引力的人身上得到奖赏,使我们感到愉悦。对于帅哥美女的吸引力几乎没有人能抗拒。追求美貌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要迷失自己,大众审美并不代表真正的美。美的体验是极其主观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做自己才最美。

 (四)有人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实不然,欲望才是,或者再确切点,对名和利的追求驱动着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这或许就是共产主义行不通的原因)现代社会,清心寡欲已经不合时宜,对丰富的物质生活和虚荣的追求早已成为社会潮流。当然,生活态度没有对错之分,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也应当是人类的义务,但是要小心在名利场中迷失方向。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名利绝非我们人生的最终目的,名誉和财富就如同海水,只会越喝越渴。

  另:食色性也,特别青年人情欲正旺盛,因此情欲在社交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理性还是感性,友情还是爱情

  理性并非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在很多时候,比如面对喜欢的人,我们会心跳加速,面红耳赤,这些体验都是无关理性的的直接感受。对于这种越过理性的感性体验往往让人束手无措。爱情是没有原因的。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律来解释它。或者说,我们根本没有能力理解它。未知就代表着恐惧。爱上一个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来自何处,也不知道这种感觉会持续多久,何时消失。或者说,在爱情里,我们都是瞎子,我们连脚下的路都看不清楚,只能靠直觉摸索前行,对于什么时候会跌入深渊则全然不知。因此,那些浪漫主义者的纯粹爱情往往轰轰烈烈,但毫无安全感,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大多数人会选择理性和感性的调和,以此来获取有安全感的,持续的非纯粹的爱情。相较于爱情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友情则主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各取所需,相互满足。最后,到底选择理性还是感性?这当然没有正确答案,我们的社会已经在慢慢在学会接受不同的声音,任何的选择都不能用是非对错来简单概括。我能想到的只有一个原则:但求无悔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