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无意识的姿态,温尼科特书信选

图片发自App

这是一本今年四月刚刚出版的新书,如果我们搜索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一个基本的简介:

“《无意识的姿态 温尼科特书信选》的126封信件中,读者可以追随温尼科特理论发展的脉络,了解其理论的整体框架,把握其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更理解其思想的精髓。”

以及内容提要:

“温尼科特是继弗洛伊德之后英国新一代精神分析师的核心人物,他怀疑一切教条式的理论,深信自己观察的价值,最终形成高度个人化的理论和治疗风格。

编者十分了解温尼科特的生活,也十分熟悉温尼科特理论发展的轨迹,所以能够在本书中提供一幅温尼科特思想和人格的鲜活画面。从本书的 126 封信件中,读者可以追随温尼科特理论发展的脉络,了解其理论的整体框架,把握其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更理解其思想的精髓。

本书适合所有精神分析同道及所有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平淡无奇的介绍,相对于“乱花迷人眼”的众多心理学书籍,说实话是很难吸引到一些普通心理学爱好者的。而笔者入手的初衷,也是因为工作方式为心理动力学,而又喜欢客体关系学派,因此想要更多的了解温尼科特,而在入手阅读之后,才感受到,这本书是有多么的惊艳蕴涵于平淡。就如同一壶窖藏了多年的坛装老酒,蕴芳香于平凡。

那么我来以自己简陋的文笔,以自己的热情带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下这本书。

本书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书,全书完全以温尼科特的来往信件构成,全书行文,如果对温尼科特的风格有所了解,可以在阅读时,仿佛看到大师在我们耳边平和的讲述着他的想法与见解。

正如他最为众人所知的“good enough”,在硝烟纷飞的二战时期,也在同样“硝烟纷飞”的大论战时期,作为夹在两个“强势”的女人(Melanie Klein&Anna Freud)间的Winnicott,完美的诠释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风骨似竹,人淡如菊,这一系列中国人对于古人君子的描述。

通过书信,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的职业身份背后却拥有一颗对儿童充满了爱的心;我们可以看到充满温情的他,面对原则的坚持——在书中收集的第二篇信件中,他给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写信,质问其为何不提犹太人,是否是因其具有反犹倾向,而时值1938.11月,正值英国正考虑是否要与德国妥协低头;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中间学派的一员,他对和自己一样的学派同胞们披心相付,在克莱因学派、维也纳学派大论战之际,还为这两个敌对的派别进他的力量提供了些微的沟通渠道,甚至在努力的调和着他们之间的矛盾(在D43封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同时致克莱因与安娜·弗洛伊德的试图调节派系之争的信件);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位心理学家,与醉心学术的很多同道不同的是,他一直为着社会发展而努力,譬如在写给《英国医学期刊》编辑、时管卫生队官员、《泰晤士报》的编辑等多封信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作为一名医生、一名精神分析师,在面对时政、真理及人性时所展现出来的巨大勇气和坚定立场。

在本书的往来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名知名学者的身影:安娜·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威尔弗雷德·比昂、雅克·拉康、约翰·鲍尔比、詹姆斯·史崔奇、汉娜·西格尔、奥古斯塔·伯纳德、克利福德·斯考特、芭芭拉·兰托斯。。。。。。

全书从1919年写给维奥莱特·温尼科特(温尼科特的姐姐)阐述心理治疗的发展的信件起,至1969年11月写给罗伯特·托德的关于出版发行的回复止,收集了跨越了50年的信件,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阐明观点专业书,亦不是一本传记,而是一本可以带着读者一起站在大师身旁,感受时代的变迁的图书。通过信件,我们可以去仿佛置身于历史中,而非好似读传记一样,俯视那段历史。

我们不仅仅能够看到温尼科特是如何在书信中阐述自己的专业上观点,还能够通过他的视角,揭开英国精神分析史上最“硝烟纷飞”的历史——大论战的神秘一角,并非我们看到的冷冰冰的论文,而是以一个有血有热,即尊重专业,又关心同僚的切身参与者的角度。

我们不仅仅能够看到温尼科特对于社会发展、社会活动的关心,还能够感受到温尼科特精神分析背后,对于同为人类的“他人”的浓浓的“人本”情感。

笔者不完全统计,本书共收录,致不同编辑的信件11封、致克莱因与安娜·弗洛伊德的信件6封、大论战左右写给克莱因的追随者(克莱因学派)及安娜·弗洛伊德的追随者(维也纳学派)的信件数十封、写给鲍尔比、拉康、比昂等著名学者信件十余封。

本书笔者仍正在阅读,所以可能无法展示更多,但我相信,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更好的梳理温尼科特的理论脉络,亲身的对温尼科特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文环境拥有更多的理解,从而可以鲜活的在眼前看到温尼科特思想及其人格,从而理解温尼科特思想的精髓。

因此,笔者将本书推荐给大家。

希望可以与大家共读此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书|无意识的姿态,温尼科特书信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