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酒

今天来系统讲讲醒酒的三个方面,分别是,第一,什么是醒酒为什么要醒酒,第二,什么酒该醒什么酒不该醒,第三,怎么判断一个酒该醒多久?

首先,什么是醒酒呢?把酒从酒瓶倒入一个大的玻璃器皿中,在此过程中给酒“换气”,让酒液最大程度与氧气接触,然后搁着,从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为什么要这么做?咱们先从感性的角度来说吧,你可以把醒酒理解为一个帮酒“松绑”的过程——松绑之后,被捆在瓶中的风味才能一个个来表现自己嘛!或者说出差回到家的你,把被捆到行李箱里的风味衣服一件件取出来掸好的过程。因为很多酒在开瓶后真的是僵硬得不得了,明明你觉得他集中度很好,单宁也很密实,但就是香气出不来,然后口感上也紧梆梆的,有点都没有酣畅淋漓的让人想咕咚咕咚往下喝的感觉。多半就是一个需要被松绑的酒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有两个比较主流的解释的角度,第一个呢,就是因为葡萄酒被硫臭味儿给挡住了。因为一般的葡萄酒都会在装瓶的时候为了储藏和稳定性加二氧化硫,就容易产生闭氧所带来的还原气味,比如火柴味儿,臭鸡蛋味儿什么的,所以醒酒在这个时候的功能就像是回到一个很久没有住过的家里,需要给房间通风是一个道理。第二个可能呢,就是这个酒还没长熟,他很有陈年潜力但还没有进入适合饮用的窗口,也就是小妹妹还没有小姐姐的风韵,那怎么办呢,拔苗助长呗。醒酒就是拔苗助长的方式,或者换一个比喻,把食物用微波炉打熟的方式。当然,还是慢炖出来的食物入味儿,当然还是通过陈年所发展出来的复杂风味儿更精致自然,但是用微波炉打熟总比吃冷的食物更好不是吗。为什么醒酒会有打熟食物这种效果呢?我觉得这个和氧气可以打磨掉葡萄酒的骨架有关,也就是打磨掉葡萄酒的酸和涩有关。虽然葡萄酒的骨架有助陈年,但如果骨架过强,有可能会掩盖葡萄酒本身的风味。氧气可以帮着削弱骨架,让单宁和酸感更柔顺,让酒更易饮。其实陈年的道理和醒酒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让氧气把棱角磨掉,让藏在酒里的光冒出来,只不过就像刚才说的,两者最大的区别为醒酒是微波炉里打熟的,而陈年则是慢炖。当然,对于口感已经颇为圆融的酒,适当的醒酒也会让酒整体的状态更好。这时醒酒便不是调整,而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优势,所以醒酒时间也要缩短。

关于去除硫臭味儿这点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关于醒酒能够帮酒更早进入试饮期状态是很有争议的。很多科学主义者就经常声称醒酒是伪科学,他们声称醒酒根本是不能让葡萄酒的味道产生变化的,除非是真的醒了很久所产生的氧化的一个过程,其实还是一开始的味道更好。我记得我司之前就有这样一个同事,他坚持醒酒是不会让酒变得更好的。然后为了证伪我们这种醒酒派,他还准备了同样一种酒,拿了3瓶,分别在刚开瓶,醒了一个小时,醒了两个小时的盲品给我尝,看我是不是能分别得出来,但结果是,我就是能尝得出来啊!!!所以我真的很讨厌这些喝酒的科学派,无法看到自己的局限,而且一天到晚拿着理性这张牌坊到处秀优越感。反对醒酒的科学派还有一个理论,的确是从理论的层面很难去反驳他们的,但是从实践的层面的确就是有区别的,就是说有一种非常温和的醒酒方法是只开瓶塞,不进醒酒器,放个若干个小时。科学派会说,你只是开瓶塞的话,你和氧气接触的面积实在是太小了啊,根本达不到醒酒效果的,但我认为在实践层面上,的确是有差别的。为什么要有所谓的“瓶醒”呢,因为在做很多大酒局的时候,如果是进醒酒器的话,很容易醒过了,所以瓶醒更保险。而且我觉得,其实不要让酒醒到完全100%完美的时候再拿给大家喝,让喝酒的人去体会整个酒绽放的过程,才更有意思。这个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看着童养媳长大的感觉是一样的。还记得上次我喝一款法国隆河Cornas产区的名庄酒,年份很新,这个产区又是以坚硬风格著称的,一开始刚开瓶的时候喝简直像碰到一面墙一样,堵得死死的,风味什么都没有,然后随着开瓶三四个小时以后,那种一整个花园的紫罗兰都在向你开放的感觉,让在场所有人都感觉到了醒酒的魅力。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这种要耐心等待的过程,才是喝葡萄酒最大的魅力之一呀。

所以,下一次,你要是送给别人贵酒,然后人家反响一般般,醒酒将会是你最好的托词

直接和他说,你酒没醒到位吧

那下面咱们说第二点,第二,什么酒该醒什么酒不该醒

真的,如果说一定要划一个醒还是不醒的界限,这个界限一定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酒贵还是不贵,另一个是酒是不是进入了适饮期。只要是贵酒,且没有进入适饮期,就算是白葡萄酒,也是需要醒的。之前我去一个餐厅吃饭,让侍酒师帮我醒一下一瓶新年份勃艮第的一级田,侍酒师一副你怎么还醒白葡萄酒的样子,真的是让人非常无语。自己不懂还要强行装逼。相反,假如如果你要是有一个特别便宜的酒,你还要装一下醒酒器,那在懂酒的人眼里也是会非常尴尬,这就好像把盒饭用米其林三星的方法给摆盘,反而让人食欲全无。所以总结来说,如果你觉得这酒的香气没打开,或者喝起来紧紧酸酸的,而且酒还不便宜,而且还是新年份,那多半是适合醒酒的呢。

那除了刚才提到的高价位和没到试饮期的酒,还有什么样的关键词是你需要马克的呢?

第一,单宁比较重,也就是骨头比较硬的红葡萄酒:比如波尔多,比如巴罗洛Barolo。尤其是Barolo,如果是顶级的barolo,如果是放在醒酒器里去醒,醒个三五个小时都是非常常见的。很多意大利酒的骨头都偏硬,也是为什么意大利酒往往在概率上更容易被建议醒酒。

第二,“自然型葡萄酒” natural wine:因为没有加硫,所以酒容易变质,在陈放过程中也容易受感染,所以需要拿出来透气去除任何可能存在的异味

那什么酒不该醒呢?

第一、刚才也提到了,太便宜的酒:如果这瓶酒的风味就寥寥无几,你再把它的骨架给削走,暴露的不是更多风味,而只是更多酒精了

第二、清爽风格的酒,当然,一般如果我们会把一个酒称之为清爽的话,一般他也不是最顶级的酒,而是那种酸度较高、风味较为简单、酒体比较轻盈、喝起来很爽口。

第三、对氧气比较敏感也正当适饮期的优雅风格酒:勃艮第黑皮诺是最佳代表。削弱骨架会打破本来纤细平衡。这时候放在杯子醒,让他慢慢展开就可以了。

第四,老酒:老酒已经在漫长的陈放过程中,通过橡木塞进行“微换气”啦了,尤其很多老酒的储存条件是很不可知的,如果突然被大量氧气袭击,很容易见光死的。但是,这不意味着完全对他们没有动作,我们对老酒的策略,就是慢慢喝,走一步看一步。很多老酒开瓶的时候都容易出现那种湿腐味儿,通过瓶醒也好,通过温柔的把他们换到窄高型的玻璃瓶里也好,都会帮他们都掉身上的沉渣,陈味,和湿腐味儿,通常这时就能闻到他们回光返照的果味儿。

第三大块,怎么判断一个酒该醒多久?

醒酒的时长真的没有一个绝对的行业标准,真的是看个人感觉,短的15分钟也叫醒酒,长的8个小时也叫醒酒,所以这个的确是需要个人经验累积的。但只要符合我说的,酒不便宜,加上没进入试饮期,醒一个小时往往是出不了大错的。因为没醒到位,总是比醒过了更可以弥补的。

如果你想更谨慎一些的话,你可以每过十五分钟去尝一下你正在醒的酒,如果你逐渐发现酒的状态没有在变得更好的时候,这酒就算醒得差不多了。但是真的不要等到这个酒已经醒到巅峰的时候再开始去喝他,尤其如果你在吃一个两三小时的大餐的话,一路喝一个酒的下坡路,岂不是很难过的一件事嘛。

最后就是,无论你信不信醒酒这件事,都不要根据你喝一瓶酒倒出的第一口来判断一个酒,因为往往我们第一口尝到的刚开瓶的酒都是酒精味和酸度,会非常不舒服,所以无论如何还是等他在你杯子稍微放个几分钟之后再去喝第二口,再做判断。这个,可以说叫做对葡萄酒的基本尊重吧。

                                          摘自醉鹅娘

你可能感兴趣的:(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