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热播时,我反反复复看了两三遍,按道理来说,这种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故事情节无非就是如何以少胜多,把敌人打败,同时又因为条件悬殊太大,而受到敌人的围剿,战争中体现的兄弟情、战友情、爱情,在层出不穷的战争题材中屡见不鲜,但是为什么我对这部剧有那么强的观看欲望呢?除了片中主要演员的出色演绎,接地气的故事情节,诙谐轻松的语境,还有的更多的是我从片中感悟到的几点职场规则。
1.学会尊重和服从
片中第一集就是李云龙所在的新一团在突围的过程中碰上了日本的坂田联队。在李云龙发布命令说要全体上刺刀进攻时,一营营长张大彪还被这个决定吓到,按道理来说现在进攻的应该是敌军,现在却反过来了,但是,在团长再次强调的时候,张大彪反应过来了,毫不犹豫执行团长命令,最终也取得战争的胜利。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张大彪在听到团长命令时,就给团长讲大道理说,坂田联队是很精锐的一支队伍,我们实力很悬殊,而且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突围保存实力,而不应该是进攻,或者说这样会违反纪律等等,我想这样不仅打击了整个队伍的士气,严重的还会延误战机,造成战斗的失败。
回想一下,在职场的很多时候,领导吩咐下来的一些政策或者是要求,我们并不能一一去领会或者理解,反而有时候还喜欢和领导对着干,不接受工作上的一些政策的变动。其实说到底,就是你没有学会尊重和服从上级的决定,执行力的不足,会阻碍你在公司的发展前景。
2.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一次同学聚会中,明华从同学口中才知道,原来他们一直觉得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但是纵观现在,明华只是银行的一个普通职员,每天过着早九晚五的生活,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更别提有多久没看一本英文原著小说了。现在他的生活日常就是每个月存多少钱还房贷,子女读书等等。
而另外一个曾经羡慕他的同学阿丽,现在在一家外资企业做高管,生活过得很充实。后来明华才知道,虽然读书时阿丽资质平平,可是毕业后她选择了从事本专业,而且一开始并不急着买房结婚稳定下来,而是不断地去进修,看书、出国培训等等,靠自己的不断学习获得现在的成就和地位。
再回过头来看《亮剑》,李云龙在赵刚的帮助下开始学识字,学文化,并且建立了一支特别行动队来和敌军对抗,后来更是建立了一支骑兵连,这在当时,还真的是第一人。敢想敢做,当然也是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
始终保持学习的习惯,不甘于落后,是让你在职场的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3.从老板视角来考虑问题
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不同的是,没过多长时间,张三就青云直上,又是升职又是加薪。这样李四很不服气,对老板也颇多怨言。
有一天,他跑去和老板理论,老板说,那我就证明给你看为什么吧。你先去市场看下今天有什么菜卖?过了一会,李四回来说,今天卖菜的没几个,就一个卖土豆的。老板又问:有多少?李四挠了一下头,没问。然后又匆匆跑去问了回来说:一共40袋。“那价格呢”老板继续问。李四很苦恼地说,你刚刚也没让我问价格呀!
老板笑了笑让他躲在一边,然后把张三叫了过来,还是同样一个问题,让他去看下今天有什么菜卖。张三很快就从市场回来了,接着一口气对老板说:今天就一个卖土豆的,一共40袋,价格是3毛钱一斤,我看了下挺不错,就带了一个回来给你看下,然后我还把菜农带了回来,就在门口,如果可以,就可以直接买进店里了。
老板对一旁的李四说:这回服气了吗?李四羞愧地低了下头。
记得《亮剑》中也有类似的一个场景,当时坂田联队遇上李云龙的新一团,在叫下属过来了解情况时,下属居然一问三不知。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此这般,又如何打胜仗呢?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用老板的思维去考虑问题,那你就会知道老板真正想要了解什么,然后就会提前去做好准备,而不是在老板真正要用到你的时候,却因为一无所知,而错失公司重用你的良机了。
所以,从老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你比别人更容易把握机会的重要思维。
4.要有“一技之长”
相信看过《亮剑》的人都知道,每次李云龙违反部队纪律,而上级最后还是会对他予以重用。除了李云龙不以常规打仗却经常打胜仗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他的队伍团结在一起,就算战斗力不强,也能被他拧成一股绳,成为敌人的克星。
在这里,我最佩服李云龙的沟通能力,虽然,他没什么文化,讲的也是九五三粗的话,可是句句在理,也很实在,不管是他的旅长还是楚云飞,对他都是又恨又爱。
士兵打了败仗,他可以通过短短一番话,就能把大家的士气鼓舞起来。在利益面前,他也可以据理力争,而且不花费一枪一弹,这就是真本事。所以难怪上级对他赞赏有加,就算被降为营长,但是还是受全团敬畏。
职场上也是一样,如果你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不专,或许你并不能让你的领导赏识,但是如果你有一技之长,而且是只有你才能做到,那么你就会成为那闪光的金子。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从现在开始,努力去培养这样的一项技能,相信这会是你未来职业道路上的垫脚石。
如果这个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就帮我点个喜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