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孔乙己

我想说说孔乙己,而不是祥林嫂或者阿Q,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他是一个读书人,二是因为他的悲惨有很大自己的成分。

这个世界上惨的人很多,在混乱的近代史,会有无数饿死、病死、被杀的人,他们都比孔乙己惨许多倍,但孔乙己是惨有种独特的意味,因为他是一个读书人。为什么读书?为了考科举,为了做官,为了实现阶级飞跃。但完成这个目标只有少数,更多的底层读书人,没有利益上的获得,却得到了一套思维上的枷锁。

倘若孔乙己没读过书,安心做一个“短衣帮”,在富贵人家做做工,卖卖劳力,或许还能平时喝喝酒、有一群工友,有一个像样的结局。所以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在哪?并不是懂的知识多与少,而是读书带来了一种新的评价标准:以知识和精神代替金钱物质。然而毒死孔乙己的就是这个东西。

为什么他不会去做工?为什么他总是之乎者也?为什么他要去研究茴香豆的“茴”有4种写法?为什么他要去偷书?我可以合理的猜测,读书在他心里是有一个相对神圣的地位的,他是爱这个东西、尊崇这个东西的。虽然读书并不是无用的,但知识都只是死的,需要一定的方式才能转化为粮食。就像懂二进制计算不会让你多1毛钱,但没有这个就没有互联网,没有互联网这个世界会失去很多精彩。很多人读书上学,只是学到了知识、拿到了文凭,但可能只有少数的人,跟孔乙己一样,建立了这种以抽象知识为追求的评价体系。但这个评价体系,对底层的读书人是一种毒,会让你放不下“知识分子”的身份,会让你以为有精神追求就可以不用吃饭一样,会让你以为多懂一些东西就可以脸上有光,实际上别人只要来一句“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就可以把你噎死。

孔乙己在其他人眼里就是一个嘲讽的对象,连小孩都笑他,一些评论都会把孔乙己贴上“研究无用知识”的标签,但是当我看到孔乙己因为小孩不关心回子的4种写法而感到惋惜的时候,我笑了,我看到了另一种讽刺。他有一种对知识真挚的热情,小说内被嘲笑,现实评价也是讽刺,然而另一边,我们的社会又在宣传工匠精神、创新等等。没有无数对抽象知识追求的人,没人去搞基础研究,都去追求有用的知识,哪来的创新?这种矛盾却又是合理的,因为两种冲突的要求是对不同群体的:你是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等,希望你潜心研究、保持匠心、努力创新;你是一个普通人,希望你能忘掉“回”字的4种写法,安心搬砖。但问题是身份是变化的,20多岁的年轻人,属于什么?

对于一个读书人,追求知识没什么问题,但也必须明白,知识化为力量只是少数人的能力,不要忽视了钱的作用。这就是孔乙己犯得核心错误之一。如果有钱,他不至于犯另一个致命的错误--偷书,也就不会被打断腿,也就不会死的无声无息。他是有赚钱途径的,写一手好字,能够抄抄书混口饭吃,但偏偏作死,带书籍纸张笔砚逃跑,损坏信誉,断自己财路。好吃懒做是他的性质,但也是没看清钱的关键性作用。钱只是吃饭的问题吗?远远不止。钱与其说是让你能做更多事,不如说是让你能有权利不去做很多事。明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但整个社会的氛围是反对逐利的,有种刻意淡化钱的影响的感觉。

最后孔乙己还有一个问题是他没有正视自己。好吃懒做、没有信誉、偷窃成性,却要在人前护住自己的面子,扯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读了圣贤书也不能就让你圣贤,人性的贪婪嵌入基因,一个人如何面对自我的人性阴暗面。孔乙己这样做着阴暗的事,却不承认,我感觉可能他自己也不相信、不愿面对。可能有些人发现自己的阴暗面之后,会惊讶、会否定,会觉得“我怎么可能这样”。但我对这些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在有限的资源里存在无数的竞争者,人类无数代不断的争斗,争斗性越强的人越可能活下来并且有更多的后代。存在以下阴暗的心理并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不做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另一方面,道德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古代的“三从四德”在现代要被骂死,现代被认为不道德的事,在未来可能无所谓。相对人的基因,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变化要慢得多,用道德和法律来评价人性是否阴暗,必定是局限的。接受这个东西不仅仅是对自己,也是当你看到原本可爱的人暴露了不好的东西时,不要太过惊讶,人本来就是复杂的。所谓绝对的光明就是绝对的黑暗,不允许一丝恶意存在的世界,同样是反人类的世界。

在我看来,人性不在于好与坏,它的本质是逐利,这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结到这个上面。“逐利”在我这是一个中性词,它之所以表现出好与坏,在于考虑的是自己还是大家、是短期还是长期、是物质还是精神情感等。好的世界是各种方向的逐利能够和谐统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谈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