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要想家族世代辉煌,先学会“美德式”教育六字法

曾国藩创立湘军并攻克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是继孔子、王阳明之后的半个圣人,他是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名教育专家。在他的指导、教育影响下,曾氏家族延续了八代辉煌,后世子孙,皆为人中龙凤。

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就是晚清历史上最著名的外交家,他不费一兵一卒就从俄国人手里夺回了中国的大片土地,对中国近代史有特殊贡献的人;他的次子曾纪鸿,是晚清著名的数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到一百位以后的学者。

在他的孙辈中,长孙曾广钧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对诗歌和数学都造诣颇深;次孙曾广铨,当过驻朝鲜和德国的大使,以及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小孙子曾广植,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

在曾孙这一辈,曾约农是著名的教育家,中国台湾东海大学校长;曾昭权是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曾昭桓,则是复旦大学的教授……

此外,他的后代中,还有著名女考古学家、曾经当过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朴、著名画家曾厚熙,等等。

曾家世代为什么出了这么多的人才?其实都离不开曾国藩的“美德式”教育六字法秘诀。

六字分别是:“勤、孝、俭、仁、恒,谦”,实则就是:“勤奋、孝顺、节俭、仁义、有恒心和谦虚。”



1.以“勤”和“俭”为突破口,培养孩子们的自律、自强、独立能力

“勤”是六字法之关键,曾国藩曰: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也就是说言行举止和所思所想,都要尽可能地勤奋,他认为只有“勤劳”才是“致富”之根本。

曾国藩认为只有勤劳、勤奋的孩子,才会在学习上刻苦用功,在事业上百折不挠地奋斗。“勤”字虽然简单,可是却代表着一种自律的力量,掌握了这种力量,孩子才能保持进步。

当然能守住自己或者父辈所积累起来的家业和财富的还离不开是节俭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财富来得快,但如果你肆意挥霍的话,财富去得也快。但是,当一个孩子知道节俭的时候,知道钱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能保住自己或者父辈刻苦勤奋所创造的基业。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勤劳”和“俭朴”能力。

在家庭生活中,要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整理房间、收纳物品、打扫卫生。有条件的还可以多带孩子去体验一下如何亲手耕种,如何收获果实。

只有亲身践行,才能更多地去理会其中的道理。

我们熟悉的郭晶晶和霍启刚夫妇,他们从不娇惯孩子,他们的教育方式很接地气,几乎是平民教育,带孩子们学做饭、洗车,到乡下田间插秧。教育孩子们从小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曾国藩也一样,一直给子孙后辈们做表率,他反对子孙后代置办田产,房产,他认为子孙若是贤才,何用父辈遗产,子孙后代若不肖,留遗产又有何用。

曾国藩在京城任官时,多次购买北方的大白菜、茄子等蔬菜的种子,带回家后向家人传授技术,发起全家俭朴的好作风。

他还时刻告诫子孙后代们要戒骄戒躁,立下规矩:家里的男丁出门不许坐轿骑马,必须走路,而家里的女丁,必须学会纺纱织布、养鱼养猪的繁重工作。即使他的夫人也得参加劳动,为全家作出表率。

在曾国藩的教导下,他的后代子孙们,大都不怕吃苦,养成了勤劳俭朴的好习惯,在学业上也多有建树。



2.以“孝”和“仁”为根基,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德。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的美德,传承“孝道”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

春秋时期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才能治愈,于是郯子披鹿皮进深山,钻鹿群中,挤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感动之余,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还有晋朝的王祥卧冰取鲤的故事,王祥幼年丧母,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可天寒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用体温暖化冰层,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后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孝”和“仁”是分不开的,除了教孩子们懂“孝道”,还要让他们知“仁义”,加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其他人的宽容。

父母在生活中不仅要强调这两个概念,还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告诉孩子们,如何尊敬父母,如何用仁义来对待身边的朋友和陌生人。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还有季札还愿的故事,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可见,只有具备了“孝”和“仁”的美德,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有用之事。才能深得世人的赞许,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3.以“谦”和“恒”为态度,教会孩子们戒骄戒燥、持之以恒、永不言弃。

曾国藩认为:“古来成大事者,一共有三忌: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所以,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能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抱有“谦”和“恒”的态度。

有一次,曾纪泽想去金陵看望自己的父亲,曾国藩得知提前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叮嘱他在这一路上,千万不要挂曾家的大帅旗;千万不要惊动地方长官。

同治三年七月,长子曾纪泽赴长沙参加那一年的科举考试,曾国藩又告诫他,不许在考官面前摆架子、亮身份,也“不可送条子”,不可走考官的后门。

在曾国藩看来,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不能利用自己家里的特权,过于招摇,产生自满、自大的态度,这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他告诫后辈们只有谦虚,才能让人更好让自己地成长。

古代“谦受益满招损”的故事太多了,比如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四川),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

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导致荆州三郡失陷。

所以只有懂得谦虚,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也不会骄傲自大,得罪别人,并做到持之以恒的时候,哪怕人生道路坎坷不顺,也不会轻言放弃。

曾国藩也曾多次在给家人的书信中强调“恒”的重要性,平时一定要多读书、多思考,要坚持输入和输出,并做到持之以恒,做任何事情,唯有坚持才有成功。

1871年,曾国藩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他仍然在坚持读书。他推崇一个“恒”字,他也用一生在践行这个“恒”字,给子孙后代言传身教。

所以说曾国藩的后代们在他的“美德式”教育下,个个都变得如此的优秀,可见优秀的灵魂是离不开严谨的教育理念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要想家族世代辉煌,先学会“美德式”教育六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