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很多父母都无能为力。一方面缘于自己对现在行业趋势、工作岗位的了解不深入;另一方面缘于孩子有自己的择业想法,你不知对错,只能听之任之。
其实我要说:是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对工作的选择以及他的后半生。
下面我将通过身边几个事例来进行说明。
事例1:初中同学的儿子,大学一本美术专业,毕业后回家乡自找专业培训机构就职,前期赶上国家对培训机构乱象整顿,2个月就经历了毕业-上岗-下岗的变迁。
于是又重新找了份工作——做客服,月薪4500元。男孩做客服?哪方面的客服?有没有提升空间?会有好的前途吗?同学说暂时管不了这么多,只要能养活自己即可。
我提议要不做汽车销售(我从事这方面工作),因为好的销售哪里都缺,而且现在消费市场那么大,最关键的是销售真的能锻炼一个人的能力(沟通、学习、实践、创新、谈判、执行等流程),而且做好了工资上不封顶。
唯一不足的是比较辛苦:要经常加班,要做好被客户N次拒绝的准备,可能会因为业绩不佳拿不到钱甚至被倒扣钱。同学听后一口回绝了我,说孩子吃不了这些苦,孩子妈也不会舍得。
父母的“自以为”代替了孩子的选择,不知孩子失去的将是一辈子可能难遇的试错和提升机会!
事例2:大学同学之女,为逃避高考之苦,选择就读师范,最终因怕找工作竞争激烈,又暂时不想踏入社会,不得不选择专升本。
同学说孩子想法一大堆,想考研,想考教师证,就是没行动。眼看又到开学季,同学的焦虑是一天比一天重。
这孩子平时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钱就问老爸要的那种。还对大人说你们就我一个孩子,现在不给,将来钱也肯定留给我的。而老爸也觉得反正就一个女儿,不用太计较,怎么着都行。
当孩子有偷懒或不劳而获的思想时,父母不能“将就”,而应及时纠正,让孩子走上属于她自己的奋斗之路!
事例3:自家熊孩子,未考上高中只上了技校。在选择专业时,考虑今后必须能养活自己,我们建议“汽车维修或烹饪”,熊孩子不同意,固执地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电脑艺术设计”。
我们当时给了他一句话:一年考察期,如果学不好,直接转专业。孩子因自己的选择,加上也确实喜欢画画,一年后进入学校“集训队”。
现在孩子走上了一条培训与学习的”不归路”。从上海到南京,从南京辗转到深圳,三年内,只要孩子和老师提出来要学,我们都无条件“服从”。送学陪考,永远在路上。
孩子的求职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从南京转为上海,据说还想从上海转深圳。这要放在刚入学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每个关键时刻,做父母的必须陪同孩子一起度过,告知利弊,协助选择!
事例4:高中女同学之子,比我家熊孩子低一届,孩子内向,可以一天不说话。由于同学和我一起参加笑来写定投人生群和007不出局,就经常会讨论关于读书及孩子教育之事。
在这个暑期同学“狠心”把孩子送朋友电动车修理店打工,磨炼吃苦耐劳精神,同时提升沟通能力。另自己每天不断学习(听课+作业+复盘+组织班会+持续运动等)、提升认知,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跟着学,逐渐被影响。暑期一过,孩子居然选择当兵了,无怨无悔。
父母的言传身教和不断学习,将成为孩子最好的参考榜样!
以上事例都是发生在我身边,因家长不同认知直接影响孩子的选择,最终导致其不同的人生。
什么是认知?就是我们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形成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和选择的标准:即哪个更重要,哪个最重要。认知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工作、生活和学习等途径获得并不断改变。
认知有好坏之分,结果也千差万别。譬如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注意力>时间>金钱;付费其实就是花钱捡便宜;为自己打造多维竞争力才是出路等等。
那如何提高认知?除了在工作、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外,最快最好的是通过阅读和联机学习。选择优质内容和优质社群,通过不断输入和思考碰撞,迸发新点子,让自己的操作系统不断升级,紧跟时代,让选择更具先进性。
那么,有没有这样好的社群进行理论学习,又在哪里可以实践?我说:有的,她就在你的身边。如有兴趣,我们一起聊聊孩子,聊聊未来,一起终身学习成长!
一个认知,可以让孩子幸福一生,也可能断送孩子一生。一切,只不过在家长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