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读书笔记

阅读1小时,总计1174小时,第1126日

阅读《秦始皇的遗产》第7-9章

我们要了解武帝以后的西汉王朝史的话,就必须依靠《汉书》。然而,《汉书》有着《史记》所没有一大缺点。即班固是依照五经,即儒学思想进行记述的。作为中国王朝第一部、第二部正史的《史记》、《汉书》,因为同是纪传体,所以可用来进行比较之处很多。但是,《史记》是旨在以《春秋》笔法记述,所以与五经体系的儒教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与此不同,《汉书》则是在五经体系之中进行记述的。班固本人就说他是以五经为纬(横线),帝纪为经(纵线)的。《汉书》的“书”也就是五经《尚书》的“书”。

十八岁的刘病已从长安尚冠里被招入未央宫。由于他不具太子身份,不可能直接成为皇帝,所以首先在形式上封阳武侯,取得列侯的爵位。然后,接受群臣献上的皇帝玺绶,登级帝位。当时支撑刘氏王朝渡过危机的官僚,都得到了褒赏。

“文学”们抨击了国家与人民争夺商业利益的做法,主张停止国家的盐铁专卖、均输(向物资不足地域输送物资,以保持物价平稳的政策)。御史大夫一方则指出正是来自专卖制、均输法的物质利益保证了对匈奴战争的费用,采取了正面对立的态度。其结果,仅仅废止了酒专卖制(即“榷酤”),允许民间从事酒的买卖。

贤良”、“文学”背后有霍光的支持。最早提出盐铁论建议的是杜延年。他是在霍光掌握政权的形势下,能够控制政治均衡的人物,他上奏的上官桀谋反事件,是由霍光处理的。对掌握内朝权力的霍光,外朝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予以了反抗。强权皇帝的时代结束了,少年皇帝周围的官僚也就强硬起来了

未央宫前殿西侧分布着中央官厅,这里是汉帝国的中枢机关。距未央宫前殿和后宫最近的是掌管帝室财政的少府。西汉时期,国家财政与帝室财政是完全分开的,其比率也是对等的。帝室财政的财源来自山海、湖沼等自然资源的税收、市场的税收以及儿童人头税的口赋等。由于盐、铁也是自然资源,本是少府的税收来源,可是武帝实施专卖制以后,移交给了掌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

关于治理黄河洪水的对策,朝廷内部由于对立意见的相互冲突而迟迟不能定夺。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筑堤阻塞黄河激流,尽快让河水流入渤海;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寻找大禹治水的旧道,决开堤防分流河水,排除人为力量,任凭河水自然流动

绿洲之间是沙漠,骑骆驼相互往来。城市就是国,其规模小的有一千多人口的且末、戎卢、渠犁,两千多人口的蒲类、渠勒、尉头,三千多人口的精绝等国。在绿洲超过一万人口的就算大国了。鄯善一万四千,莎车一万六千,疏勒一万八千,于阗一万九千,姑墨二万四千,焉耆三万二千,龟兹八万一千。同是西域,越过帕米尔高原的西方则很不同:大宛三十万、大月氏四十万、康居六十万、乌孙六十三万人。隶属大宛等国的城市有七十余座,在康居以春秋的王城为中心:向北行九千一百余里是夏的王城,向南骑马跑七天是冬的王城。都是由多个绿洲组成的国家

尽管受到恶评,王莽的政治理想对后世王朝也的确是有影响的。继王莽之后东汉王朝虽然对王莽政权持否定态度,但实际上在实现儒教国家的意义上又受到其极大的影响。另外,作为中华帝国希望严厉地确立与周边各民族的国际关系秩序方面,王莽也成为后来外交关系的范本。如果从整体中国史的长河而言,这绝不是一个特殊的王朝,而应具有中国古代帝国的一席之地。王莽政权的改革是对西汉中期以后儒家官学化进程中设想的儒教国家结构的最初尝试

王莽政权崩溃的原因还在于过急、过激的经济政策招致人们的不满,屈辱的外交政策引起的怨恨。

公元 25 年光武帝即位,刘氏政权中兴,夺回了被王氏篡夺的政权。所谓“中兴”,与“再兴”、“复兴”不同,不是复活失去的朝代,而是将本来相互接续的朝代再次注入活力的意思。宣帝时已经有过汉王朝的中兴。王莽并没有绝灭了刘氏政权。这是光武帝刘秀等人的认识。

西汉帝国的二百年间,以皇帝为顶点的专制统一帝国得以定型。形成了由那些臣属于皇帝的官僚对众多农民进行个别人头统治的古代政治体制。到了东汉,可以说这种政治体制得到继承,并进而得到巩固、发展。同时,介乎皇帝与农民之间又出现了一个地方豪族阶层。

刺史在灵帝时改称为州牧。虽说是对设置于西汉武帝时刺史的复活,但并不像西汉那样仅仅是去地方做监察巡视,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治所,由上计官负责向中央报告。他们发挥了监督地方官是否有不法行为以及是否与地方豪族不法勾结的作用,所以很受重视。这反映了东汉时期是一个“地方的时代”。所谓“地方的时代”的意思,是说中央集权政治进一步受到地方行政组织充实化的支持,进入了与中国全体的统一性、均一性相比,地方社会特征更加凸显的时代。

反对王莽的农民动乱,是从今天山东半岛开始的。青州、徐州北部遭受大饥荒,盗贼屡屡出没,治安情况极度恶化。在赤眉之乱前此地爆发了吕母的叛乱,吕母是女性叛乱首领。她出身琅邪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市西)。赤眉之乱首领樊崇也是琅邪郡(今山东青岛南)人,由赤眉拥立为皇帝的刘盆子是太山式县(今山东曲阜东北)出身。这些山东农民的反抗势力,都把目标对准西方的长安。他们在与南阳刘氏豪族的反莽势力抗衡的同时,最终取得击垮王莽政权的成功

隗嚣出身于天水郡成纪县(甘肃省秦安),即秦族起源的高原地区。王莽末年的地皇四年、更始元年( 23 )他以上将军名义起兵反莽,势力很快扩大到了河西走廊。虽然隗嚣曾一时隶属于更始帝和光武帝,但最终拒绝了光武帝催促他入朝的要求,继续保持着独立;而且与另一地方独立政权的公孙述联手合作。隗嚣集团集结了十六姓的三十一名将领,特别是在隗氏之外还有天水、陇西一带西部边境强大豪族也加入到了他的集团。

西汉宣帝时曾招集儒者在石渠阁讨论过《五经》。其后,由于对《五经》的解释趋于细分化,章帝建初四年( 79 )在白虎观招集数十名儒者,围绕《五经》文本的异同、经文的解释,展开了历时一个月以上的热烈讨论。参加者不仅有太常官以下的博士、诸生、诸儒,还有宿卫官的五官中郎将、负责传达皇帝诏书的大夫、议郎等人。程序是由五官中郎将魏应传达章帝的提问,侍中淳于恭将讨论的论争点上奏,最后由皇帝作出判断。

东汉时期的儒者竞相学习图谶之书(预言之书)。图谶之书编纂于西汉哀帝年间,光武帝本人笃信图谶。作为东汉时期儒教的一个特征,图谶之书亦即谶纬思想受到重视。与经书的“经”(纵线)相对、对经书进行辅助说明的,由于起着“纬”(横线)的作用,所以称为纬书。还有所谓“谶纬”的叫法,是对解释经书之“纬”与预言之“谶”的总称。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319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