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读书无用论 #X05

1nd

读书≠成功

马云曾经说过,“读书像汽车加油,得知道去哪里,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

“我看到很多人成功跟读书没有关系,都很成功。”

“不读书也挺好的”。

马云说的对,成功不成功和读书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读书≠成功。

成功是多维度的,是多个影响影响的。

多读书,情商,逆商,资源,智商等等都综合影响成功与否。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这句话简单描述十个潜在因素。

光是读书,真的不一定会成功。

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就是做生意、赚大钱。

实际上,疯狂地读书、一年40本书甚至一年52本书,一周一本,这样的人反而不如没读很多书、敢想敢做的人容易成功。

并且,藏书人大多不读书。

大多数人藏书只是为了给客人看,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然而书架上的很可能95%没看过,如同罗辑思维卖的2万块钱的《文艺复兴三杰》,仅仅是为了摆着好看。

如果说看的书看完了还是和新的一样,没有任何的笔记、批注,那么我也可以说这个人其实没看明白。

用这样粗糙的方法看书,哪怕看十五本经济学类的书,也没有办法学会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看问题。

用看综艺节目的方法看书,这不是读书,这是看热闹。

成功和读书的阅读量关系不大,因为事业是做出来的,如果你会做,完全不读书通过其他方式学习进化也是可以的;如果你不会做,看的再多也是纸上谈兵,没用。

马云说完全不读书的人不会成功,是因为完全不读书的没文化,常识都缺乏,这样的人成功了可能是撞了大运。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读书太多的人也不会成功。

马总这有点违背常识,乍一看像是新版读书无用论。为什么读书太多的人不一定会成功?

读书花了大多数时间,就没有时间来做事了。成功不是看什么成功学看会的,也不是听马云的激情演讲就会了的。成功是做出来的。

马云说读书无用,难道大家就不读书了吗?

不是。我们不是马云。

中产阶级,培养孩子到本科毕业是一个好的策略和起点。

不读书,小学初中就毕业去划鳝丝,这辈子的模式就是A7百万就是大概的上限。

读书好,只是刚刚毕业的一个起点罢了,离世俗层面的成功A8千万A9过亿差得远。

这是人生关键节点和人生模式赛道的选择。

2st

读书狂和企业家

读书狂喜欢大量的读书,他们爱思考,见解独到,思考深刻,讲话有道理看问题的时候显得比一般人聪明、理性、精明。

但是这些优点只适合做学者,可以发表文章、论文,可以出书,但这种人只能呆在象牙塔、实验室里。

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点评案例有理有据、唾沫横飞,但是让他去真的经营一家企业,能不能活下来也是未知数。

成功的企业家比如马云、王健林、褚时健,都不是学管理出身的,他们的管理技术完全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或者说拿到手里就会了。

如果你不想做学者,不是大学教授、某机构研究员,不是老师,就别像学者一样疯狂的读书。有这个时间不如去洗衣服、去玩、去聚会、去整理房间。把图书馆搬进脑子里跟把书留在图书馆不是一样的吗?

不少人觉得读书是万能灵药,这也错了。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读书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世界就不会还有这么多问题了。

有些问题是读书解决不了的,也不是读书人能解决的。

你想成为体操冠军,那天天抱本书看,有用吗?

如果你比平均身高矮十公分,那你就要意识到女生不喜欢你其实并不是因为你不看书,而是因为你矮,并且这个硬伤也不是看书能解决的。

你要知道问题的根本。

读书是过程,不是结果。

有些人把读书当成了目的,这是错误的。

读的书多也不一定就有好结果。如此说来,一年看了多少本书根本不值得炫耀。

读书是为了指导做事。

如果你能把事做好,不读书也可以,完全没问题,达到了目的,问心无愧。

如果你看了很多书,还是不能把事情做好,说明这书白看了,不看也罢。

一年看40本书的人未必就比一年只看5本甚至根本不看书的人收获多。有些内容尽管写得好,但也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比如,《不抱怨的世界》是好书,可我陈某人从来不抱怨,那这书我不看也罢。决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

成功来自实践,事业是闯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企业家是冒险者,学者是文人,两者有天壤之别。

读书狂理性,看问题全面,做事准备周全。他们也正是因此难以成功。

富贵险中求,企业家对创业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事实上,他们要是知道创业有多难,就根本不会开始。

企业家都是过分自信的人,他们不理性。

创业是个九死一生的事,读书人会用幸存者偏差理论来告诫自己不要冒险,用统计结果证明创业极难,怕了,不做了,我就考个公务员铁饭碗安安稳稳过一生。

企业家则疯狂的120%的笃定自己一定能做成,不考虑什么成功率,就靠着胆子和干劲埋头苦干,结果还真有那么些成功的。

3r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曾经的同学聚会,发现混的最好往往不是当公务员的而是做生意的。

读书人谨小慎微,胆子小,怕失败,于是敢都不敢创业,因为怕风险;

冒险者胆子大,这把输了下一把再来,吸取经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最后成功。赌了很可能失败,但不赌一把永远不会赢。

书读得多人就有思想,懂理论,懂大道理,可是思想、理论、大道理都可以是是没有用的东西,不能直接地改变现实。

看了不实践,那和没看岂不是一样?

思想本身不能改变现实,实践才能改变现实。

马云举的例子旨在说明读书要适量,读的太多没有用。

相比读书量,情商、人际关系也很重要的。

有很多读书人阅读量大,智商高情商低,这也没用。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要真的接受马云老师说的,书读太多并没有什么用。

我自己也是个读书狂,一有时间就端本书看,妄想着靠读书就能取得大成就。我想多了。

我应该减少读书的量和时间。并不是从此不读书了,而是控制剂量,不做读书狂,不为了读书而读书,多做事,这比读书更重要。

有些东西也是可学可不学,没有必要学的。比如西方艺术史,你不知道也一样可以活的好好的,别人一问,就算你不知道,百度也知道。

再比如罗振宇的得到app,讲和你一起终身学习,其实并不是你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没那么夸张,不能什么都听专家说。毕竟别人都是为了生存而说的。

终身学习并不是人人必需,偶尔学习的不见得就会输给天天学习,社会是多元化的,你见识多也不一定就赢了。

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是走极端,碎片时间、空闲时间也没必要全都用来学习,和朋友聊聊天、听听歌、浪费一下时间,不也挺好。

不读书的人,也不要觉得自己不如读书人,觉得见识少、挺难受、自卑。完全没有必要。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更取决于执行力;没有执行力,见识再多也没有用。不是说读书无用,而是光读书不行动没用。

因此执行力一定要跟上读书的量,否则就会变成空谈。

人可以少读书、多干事。

马云这话说的,确实有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中学习总结提高。

况且,现在是书籍时代的没落。

4th

书籍时代的没落

现在,用来读书的书籍,在没落,未来可能会被消亡的。

“书”难道是生来就是天长地久的吗?

不是的。

我怀疑一切。

事实上,我们买书的频率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公开的认知。

我作为一个爱读书的人,买书的频率都是越来越低频化了。

只卖书的当当都快落伍了。

自从手机拍照和录像,自媒体兴起了以后,

报纸“报导新闻”,就地阵亡了。

时代转换了,很多从业者转行成媒体和自媒体行列了。

报纸非常非常缓慢更新,今天发生的事情,最快也要到明天才能发刊。

朋友圈和微信群,公众号,抖音等早就刷屏了。

而报纸做不到及时反馈。

人性就是喜欢偏爱及时反馈的东西。

报纸被降维打击了。

如果在机场坐飞机,候机楼永远在放马云老师的“成功学”演讲。

录像技术,远远比书籍和现场“讲课”更先进,生动。

因为你可以穿插很多特技效果,可以旁征博引,可以有煽情的音乐。

一场“马云讲座”可以拍得象好莱坞大片一样。

而我对于书籍的怀疑是

“书,一种知识组织形式,是否已经过时过期了”。

书籍和报纸就是在过期,在过时当中。

书这种组织形式,已经在过期中了,有了很多新兴的形式在补充这个市场。

我们看待问题,一定要看清本质。

书籍,是一种学习知识方式。

上课,也是一种学习知识方式。

刷朋友圈,刷抖音,也是一种学习知识方式。

甚至在社会上锻炼自己,也是一种学习知识方式。

它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核心都是学习知识和经验。

书籍是一种表象,其本质是知识传播。

知识传播,方式肯定和过去几十年大不一样。

现在有了各种APP,抖音,微信,得到,知乎,网站bbs,小程序等等来组成我们广泛学习知识的方式

现在喜欢读书的人,会被各种方式分流。

短视频抖音,公众号,微博,微信都是碎片化阅读的新兴方式。

你是买一本书的效果好。

还是关注微信公众号效果好。

答案是“微信公众号”效果好。

因为微信公众号他是“活”的,而书是死的。

可以有评论,回复,改良。

可以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优化。

你是买一本书的效果好。

还是关注一个抖音的效果好。

答案是抖音的效果好。

抖音在相关内容教学和娱乐上效果好于单纯的看书的。

你看很多人,刷抖音都着魔了,停不下来。看书就因人而异了。

现在人们学习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从过去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学和看书自学变为看公众号、微博、小密圈、网课学习,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纸质书籍的生存空间必然会受到挤压。

但是纸质书籍又是难以被取代的。未来谁都不知道书籍会不会彻底灭亡。

文章可以浓缩书的内容,比如《人性的弱点》的全文内容可以浓缩成一篇十分钟就可以看完的文章,但是妄想通过看一篇文章就弄懂一本好书的全部内容,弄懂作者的思考过程,学会和作者一样思考,这是不现实的。

公众号、微博、实践等等都是学习的方式,但是书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地方,比如同样是讲《人性的弱点》,一篇短短的公众号文章讲的是没有书上那么具体详细的。

但是书籍,是旧时代的遗留物。

未来的时代,“知识学习”一定有更多的组织方式。

举例例如微信公众号,订阅推送,各种APP等。

还有私密辅导答疑,微信群,知识星球等各种方式的互动和进化。

其中,有一类是不值钱的。

就是参与人数众多的红海市场,大家都在做同类的小密圈。

其实,现在小密圈都感觉快要废了。

目前小密圈升级两周,都快不行了,一直在伤害活跃度。幸会,现在知识星球恢复正常了。

竞品小红圈体验也不行。

现在知识星球上,头部的no.1欧神都撑不下去了,精力不值得,性价比显得低了,最后一年了。哈哈,我没有续费,这不是打广告。

知识星球的问答,还是有很多问题的。

其实一个人的重要关键问题其实不算多。

很多时候都是碎片,相对不重要的。很多问题问答都是低效,重复的。

你想象中的老师完全针对着学生的弱点,针对着学生的掌握程度,度身定做地解决他的思维盲点,这是想多了。

这是期望值,事实上,实践就有很大的落差。

我觉得通过知识星球进行一对一的私教问答,很难。

因为知识星球的问题太多了,很多回答是重复的。星主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回答问题,提问的信息有限不充分,星主对你的了解所知有限等等原因,实际收效不定。

可能回答的就是大的宏观的框架有价值。

做决定还是自己。

参考少数人的意见,自己做决定。

好比现在的“知识付费”,“碎片化阅读”,被学术界吐槽。

在知乎Live中,也是吐槽一地。你花钱买了无数知识,似乎每一条都有用。合在一起,却没有任何帮助。

这里面的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战略”。也就是框架。

高等级的框架,就需要名师帮你设计了。

有没有家学,还是很重要的。

战略和框架这种东西,大部分屌丝都是自己去试错,去建立,很难被传授。

人只能被天启,不能被说服。

如果一个课程付费3万许诺一对一的私教,一对一教练,都是扯犊子,对方教授自己孩子都没有时间吧。

一个知识星球付费5500元承诺希望一对一问答,也是很难的,是不容易学习框架的。何况,还有那么免费的推送竞品。

欧神知识星球问答都烂大街了。

核心技术是师徒制的传递。

“导师--学徒”式的辅导,才是真精华。但是现在没有很好的复制,规模上的批量推广。这是矛盾和硬伤。

需要什么,就快速学习迭代什么。

做事可能要付出代价,但是这不是付费的理由。

时代在发展,“知识组织”的形式和传播也在变革。

20年之后,我们的下一代,不一定需要书籍了。

因为任何静态的知识,都是没有价值的。

“书籍”,现在没落,在未来是可能被淘汰的产品。

延伸下,其实“读书的书籍”,也是一种即将被淘汰的产品。

这种层面上,马云说读书无用论是很对的。

但是,微观上,普通人和中产阶级的孩子需要读书到本科才好些,这是时代需要。

重要的不是唯读书论,而是每日精进学习知识,每日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云:读书无用论 #X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