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教会我的那些事

       作为一个《奇葩说》的忠实粉丝,一直想为奇葩说写一篇文章,写一写他教会我的那些事,我作为一个曾经叛逆、但一直坚持自己所爱的90后,“看个热闹”到“看个门道”。

       最初的“看热闹”,关注的是开脑洞的辩题,以及极具戏剧化、综艺化的辩论场景,“看门道”,关注的是视觉化设计,运营,甚至是新老奇葩的管理等等,都给到我许多项目运营的启发。

      《奇葩说》似乎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一个逐渐成长的我。

        2014年11月29日是奇葩说第一季开始,宗旨是要在华人圈内寻找“最会说话的人”,选择网友关注、参与最多的问题,进入节目选题,应该说奇葩说从一开始就很敢“讲”。


        “领导傻X要不要告诉他”“要不要牺牲贾玲救大家”“催婚是爱是变态”“你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诚然这些确实是困扰年轻人的真实问题,但我们无处诉说,跟父母说,怕让父母担心焦虑,跟同事说,难以启齿,害怕泄密,跟朋友说,朋友说你矫情现在已经很好了。

         但这一次,奇葩说横空出世,它告诉你,你的问题我来帮你“解决”,它并不是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做,而是通过一批有思想有口才的人向大众传达自己的思想,告诉你为什么,或许我们心底里早已有了答案,只是还未说服自己,而奇葩说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


        赛制运营的创新之举

        把舞台交给90后,说白了,“奇葩说”其实是个中间商,辩手并不是“鸡汤贩卖商”,相反,他们或许也是问题的提供商,是捍卫自己观点的勇士,在争辩中重新寻找自己答案的迷途者。

        纵观赛程,自选题确认,选手挑选,投票选择,奇葩说改变以往电视节目制作一贯的“包办”模式,将选择权、决策权交给群众,让他们成为舞台主角,打破以往大家对电视节目都有“内定”的固定陈见。


        海选的辩手之选,没有内定,运气+缘分的双重因素,让大家彼此相见,第六季“雷哥”和黄执中的那场PK应该不陌生吧,再配上罗振宇老师迫不及待地奉上他的两道“杠”,多么戏剧化的一幕,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但是现实往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是的,作为“中间商”的奇葩说,提供机制,非常大胆的尝试,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对主持人,活动组织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他们做到了,在框架内的公开透明,更是让大部分人诚服。

       紧张准备、后台人员的“不吃不睡”、观众们的“出其不意”、“罗老师的情绪不定”等等,镜头毫不掩饰地将其呈现出来,这是综艺节目的一个趋势,观众们希望有更多的参与感,参与感不仅仅是前往现场,而是了解知晓感受现场的一切,台前台后,正是有了这样真实的联结感,才触动了观众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可以参考马东的另一档节目《乐队的夏天》,多少次的后台采访让我们触动。

        我本人是一个培训老师,在公司里辅导新入职的很多大学生,近两年我也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更加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引入了剧本模拟,自媒体比拼,视频比拼,多种形式并用的成果展示,让参与者切实体会到作为一个组织者、幕后工作者的不易,正是这样的体验,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曾经有一位新入职的同事是小组组长,她带着哭腔地和我说“做组长太难了,大家都不听我的,都是我在做”,我并没有很直接地指出,你应该怎样,而是说你可以尝试观察其他几个小组是如何带领组员的,他们是否遇到和你一样的困难,可以自己先想一想。

        真正把舞台交给90后,由“小组自制”“多样化地呈现方式”等等,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中引入了许多“自制”的元素,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不相似性让我们看到了90后新生代的“十八般武艺”,我也逐渐学会了放手而不是包办。

        奇葩说全新的赛制模式,高比例的观众参与决策打破了常规,让我们真正看到综艺节目模式的创新,感谢奇葩说,陪伴成长,教会我了那些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葩说》教会我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