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橘井生香”,古代中国医学伦理的萌芽

“杏林春暖,橘井生香”说的是两个故事。

杏林春暖:三国时期住在江西的名医董奉,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规定每看好一个小病,病人要给他栽活一棵杏树;看好一个大病,给他栽活五棵杏树。几年之后便长成了一片杏林。待杏林结果时,他又以果换粮,赈济穷人,于是被后人誉为“杏林春暖”。

橘井生香:相传西汉文帝时,苏耽由于医术精湛、为人乐善好施而被称为“苏仙翁”。有一次,苏耽有事外出,需三年方回。对他的母亲说:“明年天下会发生一场大的瘟疫,咱院子里的井水和橘树就能治疗。患者如恶寒发热,胸膈痞满者,给他一升井水,一片橘叶,煎汤饮服,立可痊愈。”后来的情况果然如苏耽所言,天下瘟疫大行,求井水橘叶者,远至千里;饮井水橘叶者,也即刻痊愈。此后人们便以“橘井泉香”来歌颂医家救人的功绩,医家也将书写在匾上以明志。

千百年来,“橘井泉香”与“杏林春暖”双壁生辉,成为了我国古代医药史上一个十分著名的典故,成为了我国医药界的象征,也是医学伦理的道德价值。

医学是最早独立的职业之一,中国古代“职”分为五内应执掌之事/《书.周管》有:六卿分职,各率其属。《周i礼.大宰》也有“以九职任万民”。英文中profession一词,来自中世纪拉丁语,意思是在艺术和科学方面需要训练的工作,尤指法律、神学和医学职业。

中国上古时代的职业分工是以氏族划分的,部族文化的专长作为一种职能要世袭下去,部族内部必须进行教育和培训。这种部族职业性技能的教育训练在商代演化为职官。如有以官为氏的太史、太师、司马、司空;以技为氏的巫氏、屠氏、卜氏;也有以医为氏的,如春秋时期的医缓、医和等。周代建立了医学职业和医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西周的世袭体制瓦解后,民间医生开始成为一种社会阶层,如战国古玺上刻有“事殇”、“事痈”等专职医生的称呼,还有的标有姓氏,如“王璋”、“郭痤”、“赵庾”等。可知当时已存有各种治疗某种疾病的医生。医生的职业化,要求医生需要建立行为规范,因此有了医学道德的萌芽。


你可能感兴趣的:(“杏林春暖,橘井生香”,古代中国医学伦理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