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舍得·放下》/节选思索

以下选自弘一法师的《静心·舍得·放下》,看了后觉得非常不适,细想,原因约出在案例选择。

原文如下:

有时候劳筋骨体现的是一种决心。若心有挂碍,内心就不足够坚定,也不够宁静,只有坚定信心,一心一意才能以一颗宁静之心走向内心希望的方向。

弘一大师在闽南说佛时讲过这样一段故事:《涅槃经》上说,过去无量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

当他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到一个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释迦牟尼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量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当时这人应允。

释迦牟尼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一个月,病人痊愈。当释迦牟尼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好像没有痛苦,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释迦牟尼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又如此勇猛。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

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释迦牟尼佛未出家前,有一次突然对终身居于国王的尊位之上产生厌恶感,于是就诚心发愿、求闻佛法。当时来了一位婆罗门,对他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门吗?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

听了婆罗门这句话,释迦摩尼便慨然而对:“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在有些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代完毕,就来实行。”

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祈求国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

国王马上就行动起来。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心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国王听了,无限满足,便把身上的一千盏灯齐点起来。万众惊骇呼号。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

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后悔吗?”国王答:“绝不后悔。”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誓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回复原状。”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火孔,悉皆平复,并无些许创痕。

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以上为原文。

两个案例皆选自佛教经典作品,案例的选择,应当以更加切合读者生活才好,以上两个案例,都不免给人以虚假、遥远之感,而且,过于夸大了。

宗教总强调追求“人的终极关怀”,教人“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可慰藉人们应对今生今世所遇到的一切,从而达到人们精神上的解脱等。

但,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而且还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之所以被马克思视为“人民的鸦片”,就在于宗教表现出“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无情世界的感情”、“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

额,好红好专。。

由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总不免有些经典之处,也有早该避免之处。

这个案例,看的我确实搞笑。

觉得很不李叔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心·舍得·放下》/节选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