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与思考:
第3节 重新定义写作能力
1.因为从形式上,大家将写作理解为写文章。
其实不仅写文章是写作,我们一切表达和沟通都是写作,都需要写作能力。
感悟:写文章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传达一些东西,不论是美好的故事,有趣的经历都是想与人分享所以写出来分享。
2.日常沟通,尤其是微信聊天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就是说话。”
其实反过来也是如此:说话也是写文章。
你对别人说话,实际上是在脑子里进行碎片化写作。
写文章是输出思想,说话也是;写文章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说话也一样。
聊天和写作有很多共通点,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要有主题,聊天要有话题;
(2)文章要吸引读者兴趣,聊天要吸引对方兴趣;
(3)文章要传达给读者某些信息,聊天要告诉对方某件事情;
(4)文章要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聊天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写作其实就是沟通能力,一对一沟通是最初级的,如果一个人微信聊天都聊不好,那写作肯定是个问题,所以也要把微信聊天当成一个训练。
感悟:我们在说话之前都要在脑海里组织语言才能表达的逻辑清晰,而文章是通过书面的语言表达,说话是口语化的表达。
3.职场中写总结、邮件、发言稿等
工作中一切需要写点东西的情况,都是你很好的写作练习机会,比如写申请、邮件、总结、发言稿等。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东西,很多人都写不好。
一个人只要踏入职场,就几乎绕不开写作,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职场中强制性的写作需求去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你学到的写作技巧也可以用来优化职场写作。
感悟:无论是写报告、总结、规划都会用到写作的能力,也需要写作的小技巧辅助完成。
比如写报告前,先列出框架,你主要说的重点是什么内容,一方面看起来工整不跑题,另外减少无关的信息。
4.发布社交动态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动态,比如发朋友圈、微博、知识星球等。你用几句或几段文字进行吐槽,发表感想,记录生活的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而且是公开写作。
因为你发的东西是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获取关注,否则你没必要公开发布。
比如发朋友圈就是一个典型的写作场景,而且比微信聊天更进一步,从一对一变成了一对多。
你写一条朋友圈时要思考:我写的内容能引起多少人的注意,10个还是100个?100个人注意到了,多少人会感兴趣? 在感兴趣的人中,多少人看了能很好地理解我要表达的内容?他们会怎么看待这些内容?发布的内容会给我的形象加分还是减分?多少人会反感我写的东西?只想表达给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东西我还要不要发朋友圈?
如果你把发朋友圈当成写作训练,这都是你要考虑的东西。
认真发朋友圈不是说要想着怎么“出风头”,而是你可以把你每一次发布的社交动态都当成一个作品去呈现,有意识地去优化,这不仅能对你的写作能力有所帮助,也会为你的个人形象和品牌加分。只要你想练习,你可以随时随地写一条,发布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大家的点赞、评论就是对你写作的反馈。
感悟:我看到很多人发朋友圈是需要找存在感而发的,内容可能没有营养,但是人家每天都在坚持这样的行为,这样的情况下是无法锻炼写作能力的,无非都是表示开心,充实,美好。
而在上写作课时,老师跟我们说她每天的第一条朋友圈都是用来练习金句,这样的刻意练习就能够提升写作的水平,东西都是熟能生巧的。
5.随时在内容平台上写评论
我们平时都会活跃在各种内容平台上,比如看公众号、刷知乎、看豆瓣、听音乐等,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一个事物的态度和评价都可以写下来。
比如看完一篇文章、听完一首歌,可能都会有评论的冲动。你可以把这种冲动理解为写作的冲动,完全可以借助这种冲动写点什么。这也是日常的写作训练。
你可以养成写小评论的习惯,可以是观后感,也可以是对内容的评论,还可以是对某个观点的解读,甚至是反驳。带着这样的目的,你阅读时会更认真,吸收效率也更高,这些都会反过来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不要把写作狭隘地等同于坐下来写文章,所有沟通和表达都可以被视作写作,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总结的四点,写作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感悟:之前看到很多人在豆瓣上分享自己对于一本书的评价和笔记,对于他人是一种参考和间接学习的作用,对于自己是把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可以与以后对比的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