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感谢

感谢《北京大学2022年秋季学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说明》中要求写读书报告的推荐书目,让我有机会再次重温这本中国人类学经典著作。

再续前缘

上次读这本在因为七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一个民国时期一个科研工作者费孝通老先生年轻时到贵州做广西大瑶山田野调查时不幸坠入猎人陷阱,新婚妻子寻人救夫之际坠崖身亡。因为心生敬仰之情,我查阅了费孝通先生的相关著作,发现这本书还是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教授推荐给新生的阅读书目。另外我作为创业者把西方的管理理论在中国实践的时候,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不适配之感,综合以上三点原因,我拿起了《乡土中国》拜读了起来,之后还连带着阅读了《礼物的流动》等人类学经典著作。

本次读书报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简介;第二部分,全书概览;第三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费孝通先生是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农村经济的田野实地调查,写下来诸多影响力深远的著作,除了《乡土中国》外,还有《江村经济》和《中国士绅》等。先生对中国有深刻的研究,很多观点至仍未过时。

第二部分,全书概览。全书分为《重刊序言》、《乡土本色》、《文字下乡》等17部分构成。费孝通先生通过实地调查的资料出发,围绕“乡土”这个主题,解释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权利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全文文字犀利、风趣幽默、表达传神,读起来饶有趣味,

第三部分,核心内容。

1、(大学)教师的任务是什么?

费老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已有知识,而在于带头去发现新知。教师带头的意识和意愿对学生的示范效果,比是否成功更具有教学意义。

教书育人,针对大学生和以上的学生,旧知靠自学,新知老师带着学生去探索,这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苏格拉斯说,教育不是灌输(旧知),而是点燃学习的激情。这里也是在提醒老师带着学生去追随好奇心、走出舒适区去冒险去探索、去发明、去创造、去创新。对于中小幼儿学生而言,即使是旧知,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用适合年龄阶段的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带领孩子去感知和探索的方式获得旧知。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大学生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老师知道答案,带领学生探索;虽然知道答案,但是未成年学生的探索方式成年不一定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探索,因此中小学教师最大的挑战在于代沟,在于自己已经过了这个年龄阶段,现在需要以回忆个人经验和猜测的方式来实现孩子的探索方式;后者的挑战还在于,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答案,老师在学生心中是树立了权威的,这里只有足够自信或者说学生足够信任的老师才能以探索之心带领大学生、研究生去探索。当然,费老,肯定是符合这个条件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很稀缺。在中高考升学压力下,只有超越了考试的师生,才有机会享受探索过程。

2、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如何拓展的?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是有限的,这是不是原来的劳动力离开故土,而是新生劳动力去开疆拓土,形成新的家族殖民地。

为什么是年青人离开,而不是老年人离开呢?可能是未知领域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好的体力。新的可近可远,越是远的,可能越有意义。听父亲讲,我的爷爷的爷爷是明末清初那次著名的人口大迁移“湖广填四川”从麻城孝感乡迁徙到四川,之后父亲从祖屋搬出来独立门户,我又通过考上大学到了四川南充,现在通过北大到了深圳。以后我的孩子可能在祖国新的或者全球某个地方驻扎下来生儿育女。

3、为什么乡土社会故土难迁?

不同于游牧民族,因为庄稼可不像牛羊那样长了可以跑的腿,农民的房子可不像蒙古包那样方便迁徙,房子和庄稼一样都是长在地里的;也不像海上的渔夫,船随鱼动。老农就像“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树挪死,人挪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人们刷新认知是自我成长的前提条件。试想如果毛主席一生都待在湖南韶山,是闹不成革命的。

现在中国川南丘陵地带,因为耕种难度和规模化的难度,农业的比较优势不足。据说,国外进口粮食的到岸价格,比国内粮食的价格还低得多。现在保留耕地种粮食的一部分原因是基于国防和粮食安全的考虑,并不是基于经济考虑。由于每一个人每日消耗的粮食是有限的,所以粮食增产了,粮农也开心不起来,谷贱伤农。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3%左右,而我国农业人口比例还还高达50%左右。中国的农转非和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为什么乡土社会不用文字?

乡土社会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考虑,而是乡土社会熟人熟地彼此有太多默契,使用文字反而增加了隔阂,因为“方面和效率”的考虑,真的就不用文字了。就如夫妻或者要好的朋友之间,一个眼神就明白了意思。就如篮球场上配合默契的队员之间,文字甚至语言的交流也是不多的。

5、乡土社会的人和人的关系和西方的人和人的关系有哪些根本的不同?

在西方是“团体格局”,如果把每个人比做一根棍子,西方人是分利益集团的,一个集团内就是一捆棍子,等级和高低贵贱都是定好的了。当然,这个比喻有点不恰当的地方是,一棍子只能属于唯一的一捆棍子。在比喻中,同一根棍子是可以属于不同捆的棍子的。

在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以每一个人自己为中心,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丢下一颗小石子,波纹一圈圈荡漾开去,形成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际圈子的中心。不同的人在不用的时间和地点动用的圈子是不一样的。就如费先生在文中举例一样,一个人的影响力圈子随着财务或者权利的变大而变大,反之亦然。《红楼梦》中贾府兴盛的时候,“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当贾府被抄家时,“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6、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费先生在文中提到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Oswald Spengler曾说西方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阿波罗式,即宇宙中有一种既定的秩序,人们的职责是去维护它;另一种是浮士德式,“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浮士德是最伟大的德国大文豪歌德笔下的人物,“他为了找寻生命的意义,在魔鬼的引诱下,用自己的灵魂换取它的帮助,在不同的世界不断探索,经历爱欲、欢乐、痛苦等各个阶段和变化。”

最近有不少时刻,我感到自己就像《西西弗神话》里描写的希腊神话里的一位国王西西弗,因为欺骗触怒诸神,被惩罚要求费劲力气把一块大石头推上山顶,石头重新滑落到原点,苦逼的西西弗被迫继续推,然后继续滑落原点,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慢,这个故事还可以有一个全新的版本。西西弗因为一个高尚的理由保护了一国子民的生灵涂炭而欺骗诸神被罚。前三年,他经历了做着无用功经历着惩罚的虚无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终于有一天,他倒下了。他昏睡了三天三夜之后,被狱吏的一桶冷水给浇醒了。当他再次推着石头上山的时候,他顿悟到:生命的虚无可能是他自己默认把推着石头上山的结果定义为石头停在山顶,不滑下去;如果不被诸神惩罚,他有会有什么不同呢?他会继续推着相同大的大石头上更高的山,或者继而推着更大的石头上更大的山。这是外面给他的条件和他根据现实可以发挥到极致的事。现在的条件是石头会滑到原点,现在的挑战不只是石头滑落,而是不被诸神的惩罚所惩罚。此刻既然不能改变规则,那就做好自我引导心里哼着小曲儿,不再自怨自艾自我怜悯,调整目标在速度不为零的情况下,刷新最慢吉尼斯,或者刷新最快吉尼斯,如此种种各种探索和各种尝试。这个流水线的一名女工给设计设定不同的目标去刻意练习,在枯燥和虚无中寻找挑战,实现心流。正如咱们北大汇丰《科技创新和创业》课程中张坤教授在第一课讲到的一样:创业者在路演是因果逻辑,但是自己创业时是效果逻辑;下班回家路上你可能设想做一桌子好菜好好犒劳自己,但是回到家,打开冰箱,有什么做点什么吃。

打磨日志

叶兴东2022年10月26日22:36:57 V1.0完成初稿

叶兴东2022年12月2日12:10:01 V1.1第2次打磨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土中国》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