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从高祖刘邦时代,大汉开始与匈奴和亲,到武帝时代,已经七八十年了。并不是说,和了亲就万事大吉了,匈奴虽然基本没有大规模入侵,但抢人抢东西的事,时有发生,马背上的民族,抢完就跑,汉朝还真是莫可奈何。经过文景朝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大增,武帝刘彻不是善茬子,开始琢磨着要改变对匈奴的政策。
前135年,匈奴请求和亲结好,武帝刘彻让群臣讨论。大行(外籍官民接待总监)王恢,是燕国人,对匈奴的情况很熟悉,他提议说,与匈奴和亲,关系维持不了几年,他们就会背弃盟约,这次,不如发兵攻打他们。
御史大夫(最高监察官)韩安国说,匈奴经常迁徙,飘忽不定,很难逮住他们给予致命一击。自上古以来,中国从不把他们看做人类。现在如果我们出兵,远征千里之外,人马疲惫,而匈奴却以逸待劳,这是很危险的。因此,不如与匈奴和亲。
群臣参加议论的,大多附和韩安国的意见。因此,刘彻决定继续和亲。
衣赐履说:本年,刘彻二十二岁,继皇帝位已六年,从来都是他欺负别人,哪里受得委曲?对匈奴,已经产生决战的想法。此番,支持和亲的朝臣占绝大多数,只好暂时同意。
前133年,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马邑县(山西省朔州市)豪强聂壹,通过王恢向刘彻建议,汉匈和亲不久,现在匈奴亲近信任边境吏民,可用财利引诱他们前来,汉军预设伏兵袭击,这是肯定会打败匈奴人的妙计。
刘彻来了兴趣,再次召集群臣讨论。
王恢说,在代郡(河北省蔚县)从前还是独立王国的时候(前457年前后,晋国大夫赵襄子,刺杀姐夫代王,代国亡。在此之前,代国是一个独立王国),北面有强敌匈奴的威胁,南面受中原诸国军队的牵制,但仍然该生娃生娃,该养老养老,该种地种地,粮仓充足,人民富裕,匈奴不敢轻易入侵。现在,凭陛下的神威,天下一统,但匈奴却隔三差五入侵,原因何在呢?无他,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让匈奴感觉到害怕罢了。因此,我认为打击匈奴对国家有利。
御史大夫韩安国说,我听说高皇帝曾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七天没能吃上饭(详见拙文《汉匈第一战,高祖刘邦险被生擒》)。圣人有包容天下的器度,不因自身的私怒而伤害天下大局,所以高皇帝平城解困之后,并没有因恼怒而继续与匈奴作战,而采取了和亲政策,到现在已给大汉带来五世的益处(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吕后时期的前后少帝没算)。我觉得这仗最好还是别打,对国家没有好处。
王恢说,不然。高帝征战一生,用兵如神,他没有向匈奴报平城围困之仇,并不是力所不及,而是出于让天下百姓休息的仁心。而如今,我们的边境经常受到匈奴侵扰,战士死伤很多,运送战士棺木回中原的车辆络绎不绝,凡有仁心者,无不悲痛,我认为应该出击。
韩安国说,不然。善于用兵的人,让官兵吃饱饭等待敌军饥饿,严明军纪而等待敌军混乱,养精蓄锐而等待敌军疲劳。所以,一旦交战,击败对方主力,伐国攻城,摧毁对方守卫,不如我方安守而使敌人疲惫,这是圣人的作战方法。而今我们轻率发兵,长驱直入,难以成功。如果孤军深入就会受到威胁,齐头并进就可能后继无力,进军太快后勤保障跟不上,进军缓慢又会丧失有利战机。用不了一千里,就会人困马乏缺粮。这正是《兵法》所说的“派出军队,送给敌人俘虏”,所以我认为,不可以出击。
王恢说,不然。我所说的攻击,并非要深入敌境。而是要利用单于的贪欲,引诱他们到我们的边境,我们挑选骁勇善战的将士,暗中埋伏,严密戒备,据守险要,等单于进入陷阱,我们伏兵四起,或攻其左、右翼,或挡其前,或断其后,生擒单于,易如反掌。
刘彻采纳了王恢的主张。
衣赐履说:甭问,这个聂壹,一定是王恢找来的,为了打匈奴,王恢可是煞费苦心。韩安国也是老将了,在七国之乱时立过大功,不过,那是防守,不是进击。其反对出击的理由貌似有理,然而,数年之后,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所采用的方法,都是韩安国反对的。战争者,实力、能力、决心、运气的结合体,少了哪一样,都可能兵败如山倒。
夏季,六月,汉武帝任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统率战车、骑兵、步兵共三十多万人暗中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约定等单于进入马邑就挥军出击。
汉军暗地派聂壹当间谍,逃往匈奴,对军臣单于说,我能杀马邑县的县令和县丞,献城归降,您可以得到全城的所有财物。
军臣单于喜出望外,同意聂壹的计划。聂壹返回马邑,斩杀死囚,用来假冒县令、县丞,把他们的头挂在马邑城下,让匈奴使者回报单开。军臣单于统十万铁骑进入武州塞(山西省左云县)。走到距离马邑县城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军臣单于见牲畜遍野,却没有一个放牧的人,感到奇怪,派人攻打附近碉堡,俘虏了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的尉史(民兵司令部低级官吏),要杀掉他,尉史恐惧,就告诉单于汉兵埋伏的地点。单于大吃一惊,说,我本来就怀疑其中有诈!迅速引兵撤退。撤离汉境后,单于说,这个尉史,是上天派来保佑我的啊!于是,就封尉史为“天王”。
边塞守军传报单于已率军退走,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全军撤回。王恢本来的任务是,从代郡拦击匈奴的后勤给养,听说单于返回,十万铁骑,不容易对付,王恢便未行动。
衣赐履说:良机错失,岂为天意?
刘彻非常恼火,责备王恢。王恢说,根据原来的计划,要引匈奴进入马邑县城,主力军队与单于交战,而我率军袭击他们的后勤给养,必可获胜。但此番单于未到马邑就全军撤回,我只有三万人马,攻击匈奴大军,只能自取其辱。我本知道撤兵回来是要杀头的,但这样却保全了陛下的三万将士。
刘彻把王恢交给廷尉(司法部长)审判,廷尉判决,王恢避敌观望,应处死刑。王恢向宰相田蚡行贿黄金两万四千两,求他救命。田蚡不敢直接向刘彻求情(看来,二十四岁的刘彻,已经很难被摆布了),就走姐姐王太后的路子。刘彻朝见太后时,太后为王恢讲情。刘彻说,王恢是马邑计划的主谋,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调集了天下几十万人马,安排了这次军事行动。即使捉不到单于,王恢的军队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仍然可以安慰将士们的心。如今不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谢罪。
王恢得知了武帝的话,知道求生无望,就自杀了。从此之后,匈奴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不断攻击交通要道,深入汉朝边境,次数不可胜计。但是,匈奴仍然贪图边关的贸易市场,喜爱汉朝的物品。汉朝也不关闭边境市场,用以满足匈奴的需要。
衣赐履说:王恢真是可惜了。诱杀匈奴之计,端得高妙无比,功亏一篑,乃天意也。刘彻的性格,决定了和亲不是他的菜,汉匈之战,虽然这次无功而返,但既然已经开始,就得有个像样的结果。后面,我们慢慢读。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