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半生缘》:最凉最冷是人心

《半生缘》作为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前后删删改改历时18年,自然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这本书,我看了至少5遍,每一遍,以为自己看懂了,看透了,但过一段时间再看,才觉得,里面的人和事,一如在尘世纷扰中独自起舞的蝴蝶,它起起落落、扑扑腾腾的痕迹,就像一把匕首一样总能直插胸膛。

那么它讲了什么故事呢?

故事1:

人心,是最难测的

曾经以为,那时候的大太太总是最爱丈夫的,不管是媒妁之言还是婚恋自由,她对他,一开始有一点惧怕,后来还是不可避免地爱上。

但,《半生缘》中的沈太太,不是这样的人。

书里,其实关于沈太太以及丈夫沈萧桐,描写并不多,只知道他是南京富商,和沈太太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孩子小健出生后不久就死了,小儿子沈世钧不想按部就班继承家业,毕业后跑到了上海上班。

沈萧桐年轻的时候,娶回来一个风尘女子当姨太太,她和他生的儿女,比沈太太这边的多,沈萧桐一直住在姨太太那边。

沈太太这边,由于大儿子已死,小儿子不在身边,沈萧桐又不常回来,她和大儿媳妇,一个守活寡,一个活守寡,日子过得很冷清。

沈太太对丈夫,说不上爱,以前在一起,也常常吵架,之后他去姨太太那里住,她倒没有过多的埋怨,也没有明显的想念,只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要求他回来祭祖。

沈太太这边,表面虽然表现得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但心里却暗暗盘算着该怎样趁丈夫还在世时,牢牢抓住他手上的管家权以及市场上的人脉,以便万一哪天他撒手人寰了,她们不至于什么好处都捞不到,白白让姨太太那边占了便宜。

沈萧桐生病时,沈太太把沈世钧从上海喊回来守着,表面上是给他安慰,实际上还是希望利用世钧的出场,让沈萧桐把管家权交给他。

姨太太不甘示弱,把小儿子也拉到沈萧桐的病榻前,逼儿子说他关心爸爸。

沈萧桐看着幼小的孩子,心里暗生凄凉,一大家子人,都需要他照顾,而他,连个可以依靠的人都没有。

这时候,他看到自己和沈太太的儿子世钧似乎还温顺可靠,也能为他管理生意上的事情,便生出了要回沈太太这边养病的心。

沈太太知道后,终于露出了常年紧锁的眉头,立刻就回家收拾床铺,还做了他曾经夸赞她做得好的莴笋肉丸子,一家人更是为了“父归”忙得不可开交。

这是她爱他的表现吗?其实不是。她不过是觉得在自己的丈夫被别人霸占去的日子里,那口咽不下的气,现在终于都赢回来了。

只是她这份心,由于没有对谁说,便没有人发现,连世钧都误以为,母亲是因为对父亲思念太久了。

此时,姨太太那边的私心,也完全暴露无遗。

当沈萧桐决定回沈太太这边时,她不顾之前表现出来的温顺,上前同他抢起股票和存折来,这让她先前那些看似痴心的爱,全变成了沈萧桐的寒心。

人心真像一口井,一个人表面对你好,原来背后有着很深的理由。

沈萧桐大概怎样都想不到,平时在他面前努力经营家庭、他生病时搭一张床在旁边日夜伺候的姨太太,惦念的竟只是他锁在盒子里的各种票据。

而沈太太这边,也只是将他当成与姨太太较量的筹码。

所以当他死在她怀里,她便觉得这回谁都无法把他抢走,这盖棺定论的事情,让她心里非常安定而舒泰。

原来,其实她们都不爱他,相比对他的感情,她们更看重的,不过是他手里的权和钱。

人心,到底才是最难测的。

故事2:

人心,是最可怕的

其实,人心难测不可畏,人心如霜才可怕。

祝鸿才离开乡下到上海来前,已经娶妻生女,但他没带走她们。

到上海,他赚了钱,混出了名堂,但妻子死时,他看都不回去看一眼,妻子的棺材,还是乡亲们凑钱买的。

他和舞女顾曼璐结婚,倒是把女儿招弟从乡下接到了上海,但他从来都没关心过女儿,就好像她的来去,对他而言,都只是可有可无的尘埃。

婚后,祝鸿才没有收心,不仅继续流连于风月场,还打曼璐,甚至不回家。

曾有一些时刻,曼璐想对招弟好,目的是希望以她为纽带,挽回他的感情。

对结发妻子和女儿尚且无情的祝鸿才,对舞女曼璐,如何能有情有爱?他的心,简直比霜还冷。

他娶她,一方面是被她逼的,一方面,是因为他听顾老太太无意中说,小时候有人给曼璐算命,说她旺夫。

仅凭这一点,他才娶了她,然而这不是爱情,其实连基本的情意也算不上,因为但凡他有点情,就不会向曼璐提:

如果要让他回家,除非她把顾曼桢拿住许给他当姨太太。

最后,祝鸿才如愿得到曼桢了,但他并未如先前承诺的那样乖乖回家。

多年后,曼璐死,曼桢回来和祝鸿才结婚,他还是心若冰霜。

曼桢和他结婚后,被迫辞掉了工作,为孩子,她什么都忍下了。

但是,祝鸿才在外面养了朋友的遗孀,还亲自带对方的女儿到医院去看病,他亲力亲为的样子,若不是知道他前面故事的人,一定会因为他仿佛是个好父亲感动流涕。

可惜祝鸿才不是让人感动的好父亲,面对女儿招弟的死,面对前妻以及曼璐的死,他近乎于无动于衷,之后对待他和曼桢的孩子荣宝,不是打就是骂,哪里有个做父亲该有的样子?

但凡他有责任心、顾家,乡下的前妻生病,他寄钱回去救治,她未必会死;但凡他收敛自己的浪荡行为,对顾曼璐上心一些,她未必会死得那样快;但凡他对女儿多关心一些,在她生病的时候及时带她去医院,招弟一定能好好活着。

然而,这几个人命运最重要的转折点,他都缺席了。

可以说,她们三人的死,其实和祝鸿才有着间接关系。

人心,真是最可怕的,何况,祝鸿才根本就没心。

故事3:

人心,是最凉薄的

曼璐为养家出去做舞女,那时候她不过十多岁,她有自己心爱的人,有自己喜欢读的书,也理所应当有美好的未来。

然而这些,都被她那个只知道在家当顾太太的母亲给毁了。

都说为母则刚,但顾太太,有本事生那么多儿女,却没本事养。顾先生死后,她没有出去谋生养家。

反而是只有十多岁的曼璐,不惜出卖自己的肉身和笑脸换一家人幸福。

顾家住在曼璐和曾经一个包养她的人留下来的两层楼高的小洋房里,楼下潮湿阴暗,住的是曼璐,楼上生命繁茂,住的是奶奶、顾太太和弟弟妹妹们。

楼下的生活,一直向下,是萎靡,也是毁灭;楼上的生活一直向上,是盛开,也是阳光。

只是好像楼上的人,忘了他们的光明,是踩着楼下人的肩膀够到的。

所以就算曼璐耗尽一生力气为家人努力,在家人心里,她就是那个让人抬不起头的舞女,也是妹妹曼桢结婚的阻碍,更是弟弟们闪烁回避、羞于启齿的话题。

他们总想极力和她撇清关系,就连一直识大体的曼桢,竟然也冒出来希望姐姐死掉的想法,这真是令人唏嘘。

聪明敏感如曼璐,她不是感受不到,这也是她为什么明知道祝鸿才不是人,却还是希望他赶紧娶她的原因之一。

只是,着急把婚姻当救命稻草的曼璐,心里也住了恶魔,她在误会自己的初恋情人张豫瑾和妹妹有染时,彻底将妹妹推向了深渊。

这一家人,难时抱团取暖,好时相互伤害,终究,还是因为心性凉薄。

但凡她们心里还有一点暖意,那么,曼璐嫁给祝鸿才后,后面的悲剧,未必会一个接一个发生。

可恨的是,当悲剧发生后,顾太太以及上上下下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冷得令人发指。

首先是顾太太拿了曼璐给的钱后,一家人搬去了江苏,再不管曼桢的死活。

其次是曼璐面对上门来找曼桢的沈世钧,三下五除二就将他打发走了,一点都不念姐妹情。

最后是伺候曼璐的丫鬟阿宝,曼桢遭遇磨难时,曾乞求她拿来纸笔,她想给世钧写信,为表明她对阿宝的感恩,她还摘下和世钧的订婚戒指作为回报。

阿宝口口声声答应,转身却报告曼璐,并以戒指为证拿到了一笔丰厚的报酬。

可以说,她们都是将曼桢推向黑暗的一个团体。

原来,不是世界太黑暗,而是由于人心太凉薄,所以并没有谁,真的会设身处地去为谁想为谁忙。

而揭开这层面纱,张爱玲竟用了18年时间,才最终在《半生缘》里落成文字。

以前,我看电视剧版《半生缘》,以为看懂了。

后来看书,也以为看明白了。

然而再读一遍,却依然被张爱玲的文字刺痛着,并且,每次刺痛的部位,都不同。

张爱玲的文字,就像是一瓶老酒,如果只是一口灌下去,也就下去了,什么味道也没品出来,但是,如果你细啜慢饮,就会发现,后劲足得令人头晕目眩。

在小说里写情爱,并不是张爱玲的主基调,她要讲的,其实是世事的无常,以及人心的最凉最冷。

奈何当我们真正看懂的时候,内心,早就被现实的凉薄浸透……

大家好,我是@李配酝,喜欢我文字的亲,记得点关注哟!该文同步发布于个人读书微信公众号“李配酝”,ID:gh_68816fc59ba5。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爱玲《半生缘》:最凉最冷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