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小故事 | 刘邦的三板斧,项羽永远也不会

图片发自App


下象棋的朋友都对“楚河汉界”很熟悉,这里的楚指项羽领导的楚军,汉指刘邦领导的汉军。

他们都是秦末农民起义中的枭雄,两人率领的汉军和楚军,成为最后争夺天下的两大劲旅。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四年的楚汉战争打下来,项羽兵败垓下,自刎而死,刘邦平定乾坤,登基称帝。这一败一胜的结局,令无数后人唏嘘慨叹。

前段时间达利欧的《原则》一书火得一塌糊涂,其实两千年前的刘邦也有自己的三大原则。


一、不贪婪,勇于给下属分享利益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有一句名言: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道出了商场中一个致胜法宝,特别值得各级领导人体悟。

商场如战场,战场也如商场。牛根生的那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楚汉之争。

项羽虽然出身世家大族,但却是一个极为吝啬的人,他对于立下军功的大将特别小气,即使任命别人为官吏,也要把大印在自己手里把玩好多天,才扣扣索索地送出去。

韩信正是看透了项羽这一点,才决定离开他另投明主,而楚霸王最后也是亡在了韩信的十面埋伏阵中。

反观刘邦,街井流氓出身的他为人十分慷慨,对于部下从不吝啬,先后封了七八个异姓王。韩信要求封自己为代理王,刘邦抹去了代理两个字,直接封他为齐王。

在巨大的利益鼓励下,刘邦的部下自然感恩戴德,韩信、英布等七八家诸侯王合力绞杀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


二、不固执,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刘邦取得全国性胜利后,曾经想定都洛阳,因为那里离军功集团的大本营徐州很近,方便功勋们衣锦还乡。

但一个谋士提出了不同意见,建议刘邦定都长安,因为那里易守难攻,而洛阳更像四战之地。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邦改变了注意,为了国家安危,不再眷恋家乡,定都秦朝故都长安。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极其英明,在关键时刻曾经挽救过帝国的命运。

刘邦死后,分封的各地诸侯王离心力增强,爆发了七王之乱,多亏长安易守难攻,才阻挡了叛军的攻势,为周亚夫平叛争取了宝贵时间。

项羽则惯于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良言相劝。

鸿门宴时谋士范增主张借机杀掉刘邦,项羽却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放虎归山。

如果当时杀了刘邦,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兵败乌江了。


三、不流浪,高筑墙广储粮

刘邦虽然出身流氓,但他却不流浪,他有自己的根据地,前有任汉王时的巴蜀盆地,后有逐鹿中原时的关中平原。

这两个地方都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在地势上也是易守难攻,进可攻退可守,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拥有了极大的战略优势。

西楚霸王的威名不是虚得的,项羽的战斗力确实爆棚,多次将刘邦打的溃不成军,最惨的时候为了逃命,连老爸子女都扔给楚军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流氓本性。

但刘邦就像顽强的小强,屡败屡战也不气馁,往往很快就卷土重来,而这背后的物质依仗就是大后方关中平原,萧何源源不断地将兵马粮草送往刘邦大营,成为汉军最坚强的后盾。

项羽也占据了江淮地区,但他更像流寇,徐州大本营没有萧何那样的得力助手,难以在物质力量上给予楚军强大支援,似乎只扮演了精神上的首都。

这就给项羽带来了一个最大隐患——赢得起,输不起!

楚军可以一直打胜仗,但一旦打了大败仗,很难在短时间内补充有生力量,就再也找不到翻盘的机会。

世上根本没有常胜将军,项羽也会打败仗,虽然他在垓下之围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打胜仗,可惜乌江兵败之后就彻底一败涂地了,一个没有军队的光杆司令,怕是天神下凡也打不过刘邦吧。

流寇难成大业,不只是项羽如此,唐末的黄巢,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莫不步了他的后尘,先后淹没在历史的硝烟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小故事 | 刘邦的三板斧,项羽永远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