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大一末:读书与自省是生活的“必修课”

不知不觉,大一就这么过去了。

图片发自App

前两天拉着行李箱回到学校,我忽然有一种昨天还是萌新初来乍到,今天就已经成了大二老菜皮的感觉。

这个暑假,我先是在暑托班做志愿者,和一群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们度过了两周的时间,而后回开封,与其他三位同学一起,开始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调研,短暂的考察结束后,继续拉着行李箱,去北京和家人团聚,现在,折回上海,为一个新的调研项目做准备。

在北京南站等高铁的时候,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这个夏天好像一直在路上。

图片发自App


图片作者:插画师@Tatsuro Kiuchi

应该是开封暑期实践项目结束的那天吧,项目的结束,也意味着我的大一正式结束了。

回想起来,这一年,让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是读书。

      我在暑托班做志愿者的时候,经常告诉小朋友们一定要多读书,姐姐就是因为小时候没有读很多书,现在很后悔,又后悔又没时间。

      其实说没时间是假的,大一阶段,应该是大学期间最有精力去多读一些书的时间,说没时间,是因为我的后知后觉,当我幡然醒悟的时候,我的大一已经接近尾声了。

是这样的,尤其是开始写推送之后,每天的输出写文,我深深感受输入的重要性。想表达的观点无法用精确的词汇体现,也找不到最贴切的引语来辅助证明。输入与输出之间,显得极为不平衡。

图片发自App

      所以现在,我抽空就会去读书,以填补脑子里的空白。军训前夕,我和姐姐,以及她的小女儿,相约浦东图书馆。姐姐带着孩子去儿童区域看书,我便一个人乘电梯到五个楼层的每个角落兜兜转转。

第一次去那里,座无虚席,着实震撼,有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有烫着卷发穿着连衣裙的精致女士,也有戴着老花镜的花甲老人。图书馆的设计也很别致,落地窗旁是可供写作的书桌,走廊楼梯两旁是特意设计的阶梯座位,提供给那些只是浏览书籍的读者,不管是平坦的楼层,还是斜角而上的扶梯,书籍触手可得。

      大概在三楼文学书籍的区域,我遇见了一位老人,白衬衫,西装裤,黑皮鞋,戴着黑框老花镜,60岁左右的样子,眼睛透过老花镜注视着一排排的书,怀里还抱着三四本法国文学,亚洲文学的相关书籍,在两个书架之间踱来踱去。

图书馆,一个等待灵魂的地方。其实无论是看纸质书,还是用kindle,微信读书看电子书,书,一直都是生活的“必需品”,读书,便是生活的“必修课”。

      多读书,算是我这一年来,最后悔没有认真去做的事情。

图片发自App

还记得在大一末的某节课上,张老师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越是没吃过苦的,越悲观,越沮丧,越没信仰。

      我承认,这句话有些偏激,却也不无道理。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生活在自我怀疑之中——成绩不拔尖,找不到未来的出路;也曾不被看好,不被接纳。

      学习不得意,感情又失意,好像所有的事情都不按照我的意愿去走,而是刻意让我陷入荆棘。意识到自己的低落情绪,那段时间,我坚持去听心理学课程,我在课堂上反省,思考,学会调整情绪,学会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大概是到了五月底六月初吧,我开始让自己忙碌起来,忙着去开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选题会,做各种申报书,去做板球队的采访,写期末论文,为各种活动拍照写新闻稿。

图片发自App

      其实也就是那段时间,是我整个大一阶段感到最充实的日子,我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很晚才回到宿舍,洗漱过后,一身疲倦,就早早进入梦乡,也没了失眠的烦恼。

      在此之前还会被失恋的痛苦支配,但在忙碌的日子,那一切都被我抛在脑后,仿佛不复存在。

      一直到现在,我学会了抓住一切提升自己的机会,对学习、体验新鲜事物格外感兴趣,对感情,也学会了淡然。

纪德的一句话:“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随便哪种未来。”

在这等待的过程中,我希望修炼出更丰富的自己。

图片发自App

      光影里的生活,像布丁柠檬百香果冰茶的味道,有布丁的柔软,柠檬的清新,也有咬破百香果籽后的酸涩。抛去那些经受的荆棘,留住确幸,感动,和笃定。

向前有路,未来可期。


作者:万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大一末:读书与自省是生活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