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经典学写作 原创: 豫见编辑部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读经典,可以知历史,明事理,长见识。更可以品人情世故,见道德文章。四大经典名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更象是一种文化密码,我们不但可以从中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观、政治观、人生观、生命观等等,更可以从中学习做人之道,谋事之法。对于中学生而言,我们如果能在阅读名著的同时了解其时代与社会背景,探索其思想意义,这固然令人欣喜,但如果我们能从文字创作的角度来读名著、学名著,这也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今天,让我们以《三国志演义》为例,来探讨学习人物表现之法。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之法

文/王雪峰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它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这部小说中以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成就最为突出。它在人物描写方面的最大特点是“略貌取神”,不单纯追求细节上的逼真,往往借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或通过周围环境来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渲染,让人读来印象深刻。我将从本书中挑选人物描写中较为突出的四种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与侧面描写,谈一下本书在人物描写方面值得借鉴之处。

一.外貌描写——“略貌取神”神毕现

外貌描写,即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外貌描写一般包括神态描写与肖像描写两部分。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并不太注重细节上的刻画,但人物形象依然特点鲜明,让人读来如在眼前。

看一下书中对刘、关、张三人的描写:

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作者在描写刘备的外貌时,写到刘备的三个异于常人的“异象”:一是“两耳垂肩”;二是双手过膝;三是“目能自顾其耳”。这种写法,固然有浪漫文主义的笔法,其实有其明显的感情倾向,语言寥寥,从不同层面展示了刘备的“君王气象”。为什么这样说呢?

“两耳垂肩”代表的是富贵,是富相之一。“双手过膝”表现的是刘备的神异,古代帝王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便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于是每个帝王的出生或者长相都被赋予了神学色彩,传说历史上共有9位“双手过膝”的帝王,刘备便是其中之一。“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表现了刘备仪表堂堂,品貌端庄。这些话都是夸刘备的,在罗贯中的笔下,刘备代表的是正统,所以他要宣扬刘备的皇家血统,帝王之象,这几句外貌描写,语言虽简但用心颇深。

关羽:“身长九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作为蜀汉名将,桃园三结义中的二弟,其在书中的分量不容忽视。在作者的笔下,关羽的“髯”被着力夸大,并因之被曹操赞为“美髯公”。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保持“髯长二尺”,说明他对自己的仪表很重视,胡子修剪的很好,而且这一特征在书中多次被渲染,不但有衬托关公威仪的作用,而且表现了作者对这一人物的爱戴之情。

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对张飞出场时的外貌描写只有“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共十二个字,一个形貌异常,粗鄙乖张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诸葛亮历来被称为智慧的化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在协助刘备三分天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文中对他的外貌描述也极其简略,仅有“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二十四字。可以说“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十二个字就有画人画神入木三分之效,把一个飘然世外、不逐名利、智慧超群又有着仙风道骨的卧龙先生写活了。

当然书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还有很多,如写曹操是“细眼长髯”;写吕布是“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突出其衣装;写赵云是“浓眉大眼,阔面重颐”,突出其面相;写陆逊也仅用“面如美玉”四个字,突出其面色。这些人物不可谓不重要,但作者在刻画其形貌时,依然惜墨如金而特征凸显,不大事渲染而又形象独特,一下子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皆展现了作者“略貌取神”的语言功力。

二.语言描写——“言为心声”闻者惊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三国演义》中,作者非常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以对话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凸显人物鲜明个性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书中人物的语言,不但做到了个性化,而且还充分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其中无论是诸葛亮舌战群儒,还是群英会蒋干中计;无论是曹操煮酒论英雄,还是关羽温酒斩华雄;无论是吕奉先辕门射戟,还是武乡侯骂死王朗,这些故事不仅情节上引人入胜,其中的语言描写让人读来更是脍炙人口,无一不是语言描写中的经典之作。

书中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中,曹操欲谋董卓,不料中李儒之计,在萦阳城外遭遇伏兵,形势危急,且看书中文字:

曹操慌忙策马,夺路奔逃,正遇徐荣……操马中枪而倒。操翻身落马,被二卒擒住。只见一将飞马而来,挥刀砍死两个步军,下马救起曹操。操视之,乃曹洪也。操曰:“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洪曰:“公急上马!洪愿步行。”操曰:“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

曹操一代枭雄,此中对话,不但可见其勇武,更可见其对部下的体恤。“吾死于此矣”可见其已报必死之决心。“贤弟可速去”表现了他不愿拖累部下体恤部下之心。“吾若再生,汝之力也。”此话向部下透露出感激。曹操枭雄、政客的本质暴露无遗。

再来看书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这一处情节,应该算是曹刘二人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曹操当时已有杀刘之心,但又希望刘备能为己所用;刘备正是利用曹操这种心理,顺利逃过一劫。这一处语言描写,对曹操而言可谓是旁敲侧击,处心积虑。对刘备而言则是惊心动魄,刀光剑影。曹操当时要试探刘备的虚实,因此一杯在手,硬要跟刘备论论当世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此话已虚实相间,以龙之大小来暗指刘备是不是现在正在“隐介藏形”,从而观察刘备动静。刘备则装模作样,揣着明白装糊涂,从袁术、袁绍到孙策、刘璋把他们说得英雄无比,以求化险为夷,到了最后,曹操单刀直入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一段描写绘影绘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语言斗争中被刻划得纤毫毕现,既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与自负,又表现了刘备的谨慎、机智与不安。

在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中:

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军)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此处语言描写仅仅通过“声如巨雷”的三次大喝,便使张飞威武勇猛的性格活龙活现。一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先自报家门,邀人死战;二喝:“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再报家门;三喝:“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这三声大喝,没有与人对话,但无一不是张飞整个军旅生涯中的“杰作”。这三喝如何大声,如何勇猛,作者未有直接描述,但通过曹兵一喝时“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二喝时,曹操“颇有退心”,“后军阵脚移动”;三喝“喊声未绝”,曹操部将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兵“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曹操本人“骤马望西奔走,冠簪尽落,披发奔逃”。所有的描写都没有多少细节的精雕细刻,仅通过语言上粗线条的勾勒,加上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物神态活现,形象栩栩如生。

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与经历,更要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这应该是任何经典作品在语言描写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三、动作描写——“张合有致”如见形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言与行既是思想的外显,更是人物情感、情绪、个性、品质的外延。因此,具体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的动作,必然可以显示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成功的动作描写,不但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还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性格特征。

广告

去逛逛

《三国演义》中,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并不多,但即使用粗线条的勾勒,也生动展现了人物的特点,这主要得力于作者的动作描写不但“张合有度”,而且多个维度互相配合,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立体,个性突出,栩栩如生。

在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中赵云接应黄忠时的动作描写:

却说赵云……不见忠回,急忙披挂上马,引三千军向前接应……云挺枪骤马直杀往前去。迎头一将拦路,乃文聘部将慕容烈也,拍马舞刀来迎赵云;被云手起一枪刺死。曹兵败走。云直杀入重围,又一枝兵截住;为首乃魏将焦炳。云喝问曰:“蜀兵何在?”炳曰:“已杀尽矣!”云大怒,骤马一枪,又刺死焦炳。杀散余兵,直至北山之下,见张郃、徐晃两人围住黄忠,军士被困多时。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云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操于高处望见,惊问众将曰:“此将何人也?”有识者告曰:“此乃常山赵子龙也。”操曰:“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急传令曰:“所到之处,不许轻敌。”赵云救了黄忠,杀透重围,有军士指曰:“东南上围的,必是副将张著。”云不回本寨,遂望东南杀来。所到之处,但见“常山赵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坂知其勇者,互相传说,尽皆逃窜。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够得上是风云际会、人才济济的三国时期一位难得的人杰。他忠心耿耿,武艺超群,刘备称赞他“一身都是胆也”。虽然罗贯中描写人物多数是惜墨如金,但书中对赵子龙勇武的描写却是用墨如泼:“挺枪骤马”“手起一枪”“骤马一枪”“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等等,在作者的笔下,赵云毫无畏惧,将曹军百万雄师视为草芥,两军对阵时动作干净利落,让人如亲见“白袍小将”的勇武过人。

如果说书中对赵云的描写是一种“张”的话,书中也有许多处人物动作的刻画则虚实相生,用笔“意在而形略”,如“煮酒论英雄”中,当刘备听到曹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话之后,“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这一处动作描写,仅以“手中匙箸落地”来表现刘备当时的惊慌,又以刘备的借雷声“从容俯首拾箸”来表现他的机智与应变,可谓惜墨如金而又字字珠矶。

同时,作者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又不是单一方面的,而是以多维度配合,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亮丽夺目。如七十一回中“据汉水赵云寡胜众”情节,赵云接应黄忠时的动作描写至少有三个维度的配合:一是赵云的“枪”,文中写道:“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对赵云所使兵器的描述,让人可以想见当时形势的危急,赵云武艺的高超。二是对曹操部将的描述,“文聘部将慕容烈”“被云手起一枪刺死”,“魏将焦炳”亦被云“骤马一枪,又刺死”,拿这两个部将被云“一枪”“刺死”又进一步表现了赵云的勇武;三是曹操的反应“于高处望见,惊问众将”“急传令”两处描述,“惊问”“急传令”表现了曹操内心的惊动与不安,从曹操的反应突出了赵云的勇猛。四是曹兵的反应,“互相传说,尽皆逃窜”,从战场层面上把赵云的胆识、气度、武艺、威风表现的淋漓尽致。

可以说,动作描写同样要求生动、具体、细致。但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作者尽管采用的是粗线条,大手笔的描绘,因为作者的“张合有致”,多个维度的配合,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仍然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

四、侧面描写——“烘云托月”“月”更明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作者非常善于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的作用。最终达到了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侧面描写的手法在文中俯拾皆是,如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的著名情节“温酒斩华雄”一处: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一情节中,作者从两个层面上运用侧面描写,一个层面是对华雄的描写,作者以俞涉、潘凤二将被斩,从侧面表现华雄的武艺高强;二是用“众大惊”“众皆失色”写众人的反应来从侧面表现华雄的凶猛无敌,这是为关公出场所做的一个蓄势;第二个层面上是对关羽的描写,一是俞涉、潘凤二将被斩,侧面烘托关羽的英勇;二是写袁术、袁绍与曹操的对话,烘托关羽的仪表不凡;三是写“其酒尚温”,表现了关羽取华雄首级的迅捷。这一情节上对侧面描写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文学创作中,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再看书中非常经典的三顾茅庐的情节:

顾之前:

司马徽来见,曰:“……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又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通过司马徽之口,来表现孔明的经天纬地之才。此是一处侧面描写。

一顾时:

对山中景物的描写,“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通过对隆中秀美景色的描写,侧面表现居住此地的卧龙先生的非同寻常。

对孔明之友崔州平的描写“……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写孔明之友的气度不凡也从侧面表现孔明的高逸之才。此又是两处侧面描写。

二顾时:“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山中景物虽是冬天,但瑞雪飘飘,美不胜收。再次暗示隆中之地,人杰地灵。

接着对孔明之友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以及对孔明岳父黄承彦的描写,再次从侧面表现孔明的超凡脱俗。此又是两处侧面描写。

三顾后:书中写“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后又写道:“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再次表现孔明的才略非凡。

总之,读经典著作,不只是可以长见识,增阅历,更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我们能将这些经典中的精华为我们所用,这也不失为读经典的另一个大的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经典学写作 原创: 豫见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