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工作者与边际效应

最近开始听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目前听了大概有十多篇内容,目前给我的感受是很棒,能够在吴军老师写来的一封封信里面扩宽自己的认知,感受吴军老师看待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的方式。《硅谷来信》的体系目前来看,比较松散,不针对于某一方面,没有课程大纲,涉及到很多方面;《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则是一个成体系的经济学知识框架。吴军老师写来的信中,有些问题的思考方式感觉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的,或者说两种思考模式很相似。吴军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些令我感触很大,产生共鸣,刚好又和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很相似,所以本篇文章就把两部录音之间的一些相通之处放在一起分析一下。

伪工作者是吴军老师第一封信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每天事情太多,每天的事情都做不完,是现代人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有其是在IT行业,解决办法就是一些事情干脆不要做了,而不是凑合着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一个聪明的员工,应该是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他们。反之不符合上述特点的员工就是伪工作者,伪工作者每天把自己搞的很忙,所做的工作也是公里或者部门里面存在的工作,但是不产生什么效果。吴军老师给出的管理者防止成为员工成为伪工作者的建议有以下两点:一:管理者要让员工站在“做什么能让公司最大获益的角度”;二:主动培养员工积极性,最大的收益方是员工自己。

我们作为员工除了响应管理者的政策和提议,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最重要是的明白经济学的边际的概念。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边际就是新增的新增;边际成本就是每新增一个单位产品,所要新增的成本;边际收入就是多卖一个产品,你能够新增加的收入。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来说明边际,大学期间,每到期末考核期间,就会出现大量疯狂恶补的现象,为的就是期末顺利通过考试,经常逃课的我,一次也没挂过科,并且成绩还不错,也还能考个80多分,有的还考了90多分。原因就是,在期末考试之前,我瞄准的就是70分,考70分简单,就算是一周要考五门课,那也简单。 从开始准备到考试结束,也就两周时间。其中就用到了边际的概念,从0分到70分,一周时间我就能达到,但是如果我瞄着的是80分,那可能得两周时间了,要是我瞄着90分,那估计得提前一个月准备,要是我瞄着满分,估计不太现实,我从开课到结课每一节课都一丝不苟的对待,那可能还是达不到。

这就是典型的边际递减效应,新增带来的新增在不断的下降,越往上面提高分数,付出相同的时间和精力,提升的成绩越来越少。现实中还有甚多这样的例子,在很饿的时候,吃第一口面包,香甜可口,第二口还是香甜可口,但是一直吃到第一百口,面包带来的美味感和满足感就已经很低了。水和钻石哪个重要?当我手头只有一块钱的时候,那肯定是水重要,当我手中有十块钱的时候,水肯定还是很重要,当我手中有一万块钱的时候,我可能有了买钻石的念头,但是我一想,还是水更重要,把花不完的钱存下来吧,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当我手里有一百万,一千万,一个亿的时候,那我就得买点钻石珠宝了,提升提升形象,满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能就比水更重要了,原因就是水的边际效用在递减。

回到伪工作者的话题上面,再重新具体定义伪工作者:没有明白边际递减效应的人,也就是总是把时间花费在不太重要(可能有一点效用)的事情上面。与我而言,现在有很多的技术空缺,算法,技术栈(消息队列,k8s,casbin等等),项目经验,计算机核心课等等等等,我只是说了我知道的,当然还有很多也需要学但是我还不知道,甚至没听说过的。 目前的大目标就是找校招工作,那学什么总重要?当然是说的最多的,算法和计算机核心课,算法中那一部分最重要,应该是数据结构等基础实用的算法,计算机核心课那个重要?数据库吧,毕竟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然后就是有时候能用到点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现在知道有这门课就行了。根据边际递减效应,我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算法和数据库上面,这些是重要的技术,投入时间所获得的回报是最多的,当然,我也不能把全部时间都放在算法和数据库上面,边际效用在递减,再投入时间可能效果不一定很好,那我就把时间和精力也分给项目经验和其他的计算机核心课吧,至于消息队列和casbin那说不定都排到工作的时候才能学习了。

学习上面是如此,做事锻炼综合能力方面也是如此,能够做更有挑战性的事情就去做,能去尝试新鲜事物就去尝试;长期的从事一项事物,一项工作,后面几乎没效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与我而言,我就是尽可能去做自己没做过的事情,一步一步慢慢接触,有挑战性的事情,防止边际效果递减,其实也就是让边际效果递增。

其实边际效应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思考问题权衡利弊的时候,其实也在用边际的思想,解决伪工作者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应用边际效应,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面,实现效益最大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伪工作者与边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