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里程碑

   

    语文教育的里程碑

——《刘国正口述:教师·编辑·作家》读后


                  曹公奇

(宝鸡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陕西宝鸡  721004)


    【摘要】刘国正先生是著名的诗人、杂文家,更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在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关于语文教学既要“实”又要“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语文学习和实践生活的联系、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训练、教师的讲解也是很有必要的等许多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宝库,堪称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一座里程碑。这本口述著作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育思想;口述著作;里程碑


        近日,西安新冠疫情严重,全城封控,居家防疫,这使得我有充裕的时间静心读书。顾之川先生寄赠予我的新书《刘国正口述:教师·编辑·作家》,是任彦钧、刘远主编的《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家口述实录(第一辑)》丛书中的一部,刘国正口述,顾之川整理,广西教育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这本书以顾之川先生与刘国正先生对话的形式,由青少年时代、从语文教师到教材编辑、下放岁月、语文情缘、领导全国中语会、文学创作、多彩晚霞、伉俪情深八章组成,并附有刘国正简明年谱、刘国正部分编著目录、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经典摘录、名家评价等史料,全面记录了刘国正先生的主要经历和业绩,特别是他在语文教育方面的巨大贡献。

      刘国正先生是继“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之后又一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长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编辑工作,对中学语文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又连续两届担任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领导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既扎根于祖国语文坚实的大地,又高瞻远瞩引领语文教育的方向,对全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刘国正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突出的就是两个字——“实”和“活”,即语文教学既要“实”,又要“活”。他指出:我所说的“实”,就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培养这几种能力,绝不可以有半点马虎,也决不可以忽视。不能以为学生思想觉悟提高了,就什么都提高了,自然也就会写作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也是有害的。 [1]102他所说的“活”,就是要把语文的学习,把识字、写字、说话、读书、作文的训练跟生活结合起来,否则就没法儿活”,也“活”不了。 [1]104关于“实”和“活”的关系,他说:语言的训练既要“实”,又要“活”。只有“实”没有“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会偏于呆板;反过来说,只有“活”,没有“实”,“活”就失掉了基础。语文教学,一方面要讲究方法,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提倡勤学苦练,要教学生懂得:学习语文没有多少捷径可走,就是要花一点笨功夫。[1]253-254为什么语文教学要既“实”又“活”呢?刘国正先生说:“我提出“实”和“活”,就是想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1]104

      刘国正先生关于语文教学“实”与“活”的论述,与吕叔湘先生、钱梦龙先生等人的相关论述如出一辙,都是强调语文教学既要扎扎实实,又要灵活多变。这是十分朴素而又极为本真的理念,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成为了语文教师实施教学的指南。我也曾在刘国正先生的论述基础上,着重阐述过语文教学的“活”字: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无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教学的多样化需求。[2]52因此,语文教学策略要“活”,教学内容要“活”,教学形式要“活”,教学过程要“活”,教学方法要“活”,教学评价要“活”。[2]52-53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任务,一直是语文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是基础工具,他旗帜鲜明地说道: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即否定训练,否定工具论,认为语文就是培养人的,把人培养好了,聪明了,他的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这是一种变相的“以道为主”。我认为这是有害的,千万不能这样做,千万不要过分地夸大语文教育培养人的作用。”[1]117他明确提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仍然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弥新,绝非陈旧,在理念、课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牢牢把握这一点。[1]123语文课程改革有变的,也有不变的,应始终坚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1]101我们现在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等方面的表述,与刘国正先生的这些观点完全吻合,高度一致,充分证实了刘国正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高瞻远瞩,这也是我们今天研读刘国正先生语文教育思想、深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刘国正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丰富全面的,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他反复强调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其实,“结合”并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主要是个教学实践问题。语言文字脱离了生活内容,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碎片。可以说,语文因生活的需要而得到运用,生活是语文运用不可或缺的材料。[1]105为此,他一直赞赏河北邢台八中张纯孝先生的“大语文”教学思想,多次提倡要搞好“第二课堂”,又曾亲自到湖北宜昌市十多天,全面考察宜昌市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教改试验,并专门撰文,总结宣传宜昌市的语文教改经验。另外,刘国正先生还强调语文教育要在继承中求发展,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训练,教师的讲解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要学习一些文言文,打好语言发展和文化视野的基础,等等。

      作为新中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是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见证者、观察者、思考者、探索者,他对语文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正如张定远、顾之川所说:刘国正先生40余年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伴随着新中国语文教育的脚步,是新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理论与实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我们今天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丰厚宝藏,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学习领会,以促进我国语文教育在新的时期进一步创新和发展。[1]257-258

      刘国正先生不但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还是著名的诗人、杂文家、书法家,他在多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巨大的。这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刘国正先生九十余年的生活、学习、工作、研究、创作等情况,可以说是刘国正先生的生活史、心灵史、学术史、创作史。特别是他在语文教育道路上的巨大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本书是一本继往开来的人物评传式口述著作,其丰富厚重的内容、对话口述的形式、朴素亲切的语言、弥足珍贵的史料等,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2.1.6.于西安

  ——发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年第4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教育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