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意义

关于作者

大卫·班布里基,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圣凯瑟琳学院艺术与人文领域研究员,长期在悉尼大学、牛津大学等高等学府从事人类学与动物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曾出版大量科普作品,擅长以动物学方法研究人类生理特性,包括怀孕、基因、性别、头脑和青春期等。

关于本书

本书是大卫·班布里基的重要科普作品。班布里基从一系列角度独特、引人深思的问题入手。比如,为什么只有人类有中年,而其他动物没有?中年对人类这个物种,究竟有什么意义?从这些问题逐步展开,循序渐进,从生物演化的高度对此做出科学的解释,完成了重新定义中年,改变刻板印象的任务。

核心内容

本书认为,中年的人类绝不是在逐渐凋零,等待步入老年,而是在经历社会、生理、心理全方位地再次改变。甚至可以说,中年的人类,许多能力正处于最佳状态。而且最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有了中年,人类的持续繁衍才成为可能。经过研究,书中最终得出了一个对中年的基本定义,定义包括了18项关于中年人各种风貌特征的描述。单独的特质无法定义中年,但结合起来,或许便能得到一个更全面的“中年”。

图片发自App


说起中年,大家想到的或许是他们已不再年轻,身体的各个部分开始衰退,呈现老态。他们对各种新事物的兴趣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变得顽固保守,还有人会给中年的年龄段下定义,比如从40岁开始就进入中年了。总之,“中年”在一般印象中,人生的大趋势是走下坡路,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把进入中年,当成一场危机。

那么,中年真的是“危机”吗?本书就不认同这个观点,不但不认同,还认为中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提出我们不应该光用年龄来界定中年。书中最终得出了一个对中年的基本定义,定义包括了18项关于中年人各种风貌特征的描述。比如中年人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人类认知的巅峰,人的社会角色开始发生改变,从生育和养育转变为提供资源等等。

难道作者是故意要唱反调,或者安慰已经进入中年的人们吗?并不是。作者本着非常严谨的学者态度,从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角度,仔细研究了中年这个阶段,并在书中说,中年的人类绝不是在逐渐凋零,等待步入老年,而是在经历社会、生理、心理全方位地再次改变。甚至可以说,中年的人类,许多能力正处于最佳状态。而且最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有了中年,人类的持续繁衍才成为可能。

本书作者叫大卫·班布里基,他是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长期在悉尼大学、牛津大学等高等学府,从事人类学与动物遗传学的研究工作。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要听一个兽医讲中年的意义呢?其实,可能正是因为作者对动物的了解,所以才能发现,中年竟然是人类特有的生命阶段,因此才有了接下来一系列角度独特、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只有人类有中年,而其他动物没有?中年对人类这个物种,究竟有什么意义等等。而他从生物演化的高度入手解决这些问题,让他对中年的理解更客观而科学。改变刻板印象,重新定义中年,这就是作者的目标。

接下来,我们就分三个问题,来说一下中年这一人生阶段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的意义在哪里。这三个问题分别是:第一,人类为什么会演化出中年这个阶段?第二,为什么一进入中年,人的身体就老得特别快?第三,为什么说中年是一个人认知的黄金时期?

第一部分

先来看第一个重点内容:人类为什么会演化出中年这个阶段?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过了青少年后,才进入中年,但从生物学的角度上,其实这一点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大部分的物种都是过了生育期,就会很快衰老而后死去。有学者从进化论的角度认为,这主要是为了不与后代争抢资源。但人类却不同,在青春期之后,人类的生育能力大幅衰减,却依然会继续生存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然后才进入老年。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物种演化遵循的规律,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根据这个规律,如果一个生物的某种性状留存至今,并且毫无衰退的迹象,那么这种性状对这种物种的繁衍、基因的传承,肯定有着某种益处。中年现象也不例外。人类的基因是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而形成的,既然中年能一直留存下来,那么它肯定有一些特质,符合物竞天择的演化规律,能够帮助人类在自然选择中更好地繁衍和存活。

那到底是什么特质呢?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年,我们需要先讲一下中年期前面的那一个阶段,青春期。

作者提出,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两大创举,就是中年期与青春期。人类的青春期发育过程,长达十多年,与中年期一样,这也是远超其他灵长类生物的。科学家普遍认为,青春期如此漫长只有一个核心目的,就是让大脑发育得更完美。毫无疑问,大脑是人类成功进化的关键,为了发育出更好的大脑,青春期人类与中年期人类携手合作,互相塑造。所以这两个阶段,在人生中同样漫长、同样重要,这并不是巧合。那么,他们究竟如何互相塑造,推动人类更好地繁衍呢?核心在于一种叫“亲本投资”的生物行为。

作者认为,亲本投资行为,是人类演化出中年阶段的核心驱动力。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讲,人类的一生都在投资。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繁衍生息,为了将基因传承下去。投资的方法,比如成人会把大把的资源投给孩子的大脑,保证这颗大脑能帮助自己种族的基因,在后续的环境中繁衍下去。

你一定注意到了,成人投资的对象,并不是孩子,而是大脑。然而,令人烦恼的事情来了,大脑发育所需的能量和信息,青少年本人是没有能力获得的。为他们提供满足的,是群体中先于他们发育完成的人,包括父母和身边其他的长辈。简而言之就是,身边的中年人。扩大到人类这个种族来说,就是整个中年群体,都在为下一代的大脑服务。很显然,如果没有中年人的哺育和培养,青少年恐怕很难健康长到40岁。这种代际间的投资行为,就是“亲本投资”。

亲本投资在其他生物中也很常见,但人类毫无疑问是亲本投资的豪华版本,因为青年期人类的头脑会以惊人的速度消耗能量、吸收信息,光是对能量的需求,就远远超过其他的灵长类动物。这也印证了许多研究的结论,亲本投资是一个人类发育成熟,并能成功养育后代的关键因素。

那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会认为,人类投资的是下一代人的大脑呢?投资孩子本身,或者是投资自己遗传到孩子身上的基因,也都是有可能的啊。这是因为,人类亲本投资中至关重要的两个要点,都指向了下一代人的大脑,而且这两个要点只有中年人能满足。

第一点是,人类社会协作模式的高度社会性。而亲本投资会对这个协作模式,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性和大脑有什么关系呢?

社会性是在协作中产生的。在远古时代,亲本投资的重点是食物,但人类获取食物的模式却和其他物种很不同。其他灵长类动物找食物,一般是全体出动,四处游荡。但人类获取食物依靠的,主要是狩猎和采集,这两种方式都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灵活性,带着小孩和双亲是不行的。于是,人类发展出了分工。社群的部分成员出去找食物,另一些留下来看家、照顾孩子老人等等。总之,人类群体是依靠成年人类,尤其是中年男性,来给社群其他成员提供食物保障的。而获取食物的分工,带来了分配食物的问题。分工和分配,两者共同作用,让人类逐渐演化出了高度的社会性。

紧接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高度的社会性强化了人类大脑的重要性,比如,你要记住谁对群体的贡献大,分配食物时多分他一些;还要记住哪个人更擅长做什么,这样分工时才能带来效率。这就让人类大脑的演化形成了一个循环。社会性要求更大的大脑,庞大的大脑要求更多的能量,能量需要由全社会的中年人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提供。这就又回到了循环的起点。社会性继续对脑容量提出更多的要求,而亲本投资在循环中被不断倒逼,去跟上脑容量的演化。长此以往,人类进入了一个智力、技术和社会性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这个循环当中,我们不仅能看出投资大脑的重要性,也能发现这个循环的中流砥柱就是中年。

除了高度的社会性,人类亲本投资中的第二个要点,是信息传承。它不仅把亲本投资的目标指向了大脑,也强化了中年的重要性。

生物学家们一度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人类明明还能活很久,却过了40岁,生育能力就开始衰退了?其中一种解释,关键点就落在信息传承上。对人类而言,亲本投资不仅仅是能量的投资,信息的传承也一样重要。其他动物的所有繁衍行为都储存在基因中,不需要父母再教授什么,靠这些遗传信息就可以活得很好。但对复杂的哺乳类而言,代代繁衍中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遗传信息,我们生下来可几乎没有做任何工作的能力,所以年轻人还需要另外一种形式的信息,就是和长辈学习。

在这个过程里,年轻人会得到比如各种知识、技术、价值观、态度和方法论等。都是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演化阶段里,不停累积发展下来的重要成果。简单概括的话,就是文明。文明的代代相传,是人类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人类来说,信息传承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对生育能力的要求。

好了,以上介绍的是第一部分内容,亲本投资行为是驱动人类中年阶段演化形成的关键要素。不管是食物获取还是信息传承,最终都是为了让人类这个物种繁衍得更好。当然,演化对人类生命阶段的塑造固然重要,但生命自然老去的趋势也无可阻挡。只不过人类老去的过程,也一样受到演化的影响。这也是我们第二部分要讲的内容:为什么一进入中年时期,人的身体就老得特别快?

第二部分

一般人可能会觉得,人的身体在青年期就是在发育,过了青年期,就开始衰退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人体的发育和衰退是同时进行、贯穿一生的过程。在青年期时,发育快于衰退。中年期发育与衰退并举,并且此消彼长。而到了老年期,衰退远远快于发育。所以,其实人的一生都在老去。只不过不同阶段,老去的方式、速度和部位不同。在演化筛选之下,对人类繁衍有帮助的部分,会老去得慢一些,没帮助的,就要更快。

我们以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方面为例来看一下,演化、老化、现代社会三个要素,是如何作用在中年期人类的身体上的。一是体表覆盖的皮肤组织衰退,二是中年发福问题。

先说皮肤组织。过了青春期,人的生育功能开始让位于亲本投资,所以作为演化环节中吸引配偶功能的外表,变得不再重要。身体组织最外围的体细胞成了可抛弃的部分,不再受演化规律的眷顾,开始呈现老态。皮肤组织包裹在人体的外部,包括两个部分,表皮和表皮之下的真皮,基本成分都是胶原蛋白纤维和弹性蛋白纤维。正是因为皮肤里充满了这两种蛋白,年轻人的皮肤才能柔软有弹性。

但当人体进入中年后,真皮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开始衰减。细胞数量减少,更新速率降低,有一些纤维甚至开始主动断裂或者不正常地纠缠叠加在一起。于是,我们的皮肤开始变得脆弱、难看、凹凸不平。虽然有些化妆品工业声称他们的产品能制造奇迹,但事实上,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系统一旦衰退,是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数量和活性的。这个趋势不可逆转。

但皮肤的问题可不仅仅停留在皮肤。人体是一个整体,皮肤组织失去活力和弹性,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整体外形的改变。比如耳垂下垂、鼻子拉长;女性乳房下垂,男性的睾丸因为阴囊的皮肤松弛,垂得越来越低;人的脸部由于皮下脂肪垫开始萎缩,轮廓渐渐从丰满平滑,变得憔悴消瘦;双手因为垫在皮下的大部分肌肉开始萎缩,于是手的外观也变得皱纹满布,瘦骨如柴。

而皮肤组织的毛囊补充黑色素的效率开始变低,新补充的黑色素也更容易死亡,导致人们的毛发开始变灰。关于毛发变灰,其实年轻人也有,但大面积变灰,是在进入中年之后。

中年皮肤组织的老化机制,说明了在演化过程里,中年人的皮肤是老去还是保持年轻并不重要。所以人类外表衰老的过程,古今一样,没太大变化,但中年发福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原因。它完美呈现了什么叫演化改造了老化,却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抵抗饥饿,人体的代谢机制演化出了更好的储存脂肪的能力。我们回顾人类演变的历史,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为什么会这样。在远古时代,打猎采集,人类要吃饱不太容易。后来进入了农业时代,大部分食物需要依靠辛苦劳动才能获得,许多还是素食,作物又有季节性,还经常闹灾荒,再加上人类聚落中资源分配不平等等因素,大部分人面临经常性的食物不足。

所以从演化的角度上看,那些在食物短缺的时代,脂肪消耗很快的人的基因,会渐渐遭到淘汰。而有能力将食物储存为脂肪的基因,就更容易存活下来。脂肪在人体全身都有分布,但有些部位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囤积多余的脂肪。女性主要在乳房、臀部和大腿处,有科学家认为,这可能和女性哺育后代的行为有关。而男性因为要参与狩猎,比起手臂、腿部、胸前等位置,腹部的脂肪对人体活动的影响较小。所以男性的脂肪一般囤积在腹部。这是人类经过几百万年演化出的体脂储存策略,能够更好地应对恶劣环境。

所以,人体演化的方向就是更愿意储存脂肪。那么,我们再看老化的规律如何。人体进入中年期之后,衰老让人体激素的分泌减少,控制肌肉的神经退化。有一个叫骨骼肌的东西也会开始衰退。

骨骼肌是附着在躯干和四肢上的肌肉丛,骨骼肌减少带来的影响非常大,最直接的就是人体的代谢能力显著下降。我们经常听健身教练说,基础代谢率高的人,不容易胖。其实就是因为骨骼肌越发达,人的代谢速度越快。反之,如果骨骼肌减少、肌肉萎缩,身体对热量的需求就会降低,燃烧能量的速率也会下降。

于是,人体在进入中年后,对脂肪的储存能力没有下降,而燃烧脂肪的效率越来越低,身体自然就开始发福。而且,因为脂肪在不断增长,而肌肉在萎缩流失。此消彼长,导致这一种发福,很难显示在体重秤上,但人的外形却变化非常大。随着躯干和四肢的肌肉萎缩,腹部的脂肪堆积,中年人类的肚子会变大,四肢却很瘦长。

但是,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因为食物不足,中年发福不会那样明显。直到历史的车轮忽然进入了现代,食物不足的问题被基本解决了。再加上中年人往往有更多的资源可以获取食物,运动量却不大。而拥有固定的性伴侣,让他们对自己外形的关注度也不高。这一系列只有在现代社会才会出现的问题,导致了中年发福成为了一种现象。

据调查,在发达国家,即便控制了饮食,有着比较良好的饮食观念,依然有八成的人在40岁时会出现明显的体重增加。男性在40到50岁间,体脂率增加了6%,达到了30%,而女性同年龄的体脂率增加了5%,达到了近38%。要知道,健康男女的体脂率一般是不高于20%和30%的。所以,这个数值真是非常吓人。

当然,女性中年发福与男性还稍有差异。女性身体肌肉覆盖率较少,她们是由于生育力的衰退,更年期的到来,让原本会被生殖系统消耗掉的能量,如今得不到消耗,于是在体内积聚了起来。

体细胞老化、身体发福这两点,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如今社会上,有人将“油腻”这个词与中年联系在一起。进入中年后,尤其是男子,正遭遇体表肤质变差、身体发福等问题。而“油腻”的主要意向,正是来自肥胖带给人的视觉感受。肥胖往往意味着体表包裹了多余的脂肪,我们的社会文化对肥胖本来就不太友好,常常把他们和猥琐、堕落、懒惰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中年人由于生活压力大、性伴侣稳定、社会阶层相对稳固等原因,对自己外表的关注度也不怎么高。此消彼长,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又胖又邋遢的视觉形象。而这样的视觉形象,经过互联网的放大,被总结为“油腻”,与中年人联系在了一起。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第二个重点内容。在演化、老化和现代社会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体在中年发生的变化明确而迅速,并呈现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第三部分

但是,如果说中年是物竞天择、生物演化的结果,那么身体素质不断退化的中年人,到底要怎么发挥在亲本投资中的作用呢?下面,我就来和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为什么说中年是一个人认知的黄金时代?

我们总有这样两个刻板印象,第一,中年人的大脑不如年轻人灵活。第二,总能听到年轻人说自己的父母是“老顽固”,好像中年人的已经不再能继续接受新的东西,心智已经停止发展了。但真的是这样吗?作者认为,中年虽然遭遇了身体的衰退,但却进入了大脑的黄金时期,心智的巅峰阶段。我们接下来就来看他是怎么帮我们破除这两个刻板印象的。

先看第一个刻板印象,中年人的大脑真的不如年轻人灵活吗?与儿童、青少年的大脑相比,乍看中年的大脑,似乎确实不怎么活跃。但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大脑是人类千年演化中不断博弈、平衡、妥协的结果。大脑在发育完成之后,会不断抵抗生物老化的趋势,延长自己能够完美运作的时间。它会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保持在机能衰退的同时,依然拥有强大的思考能力。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先从大脑思考的第一步,获取信息来看。大脑获取信息的唯一方式是感官,但感官不可避免地会老化。和我们前面提到的皮肤组织一样,演化的力量,也不打算挽救中年人逐渐衰退的感官。比起挽救,演化的力量甚至还有点排斥让中年人保持感官敏锐。为什么呢?

一方面,敏锐的感官能够提供的信息太多、太精细。但对中年人来说,更快更多地分辨出一片林子有多少颗树,有什么必要呢?要知道,人类是群居动物,敏锐的感官能带来的那些信息,完全可以由年轻人提供。比如一场狩猎,团队中的年轻人往往负责戒备,去注意猎物的脚步声之类。而中年人则需要担任接受信息,作出决策的领导职能。

当然有人会说,干嘛非得让中年人担任队伍的领导?年轻人的大脑不行吗?一项认知能力测试的结果表明。人的认知能力就像一个小山丘,在20岁时开始增加,到40岁左右达到顶峰,而后20多年的时间里,认知能力的变化不大,直到进入老年,才开始下滑。

中年人的思考速度确实逊色于年轻人,但在其余的认知领域,比如语言能力、空间知觉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计划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优于年轻人的表现。至于认知速度,本就不是认知能力的关键。还是举狩猎的例子,除了很少的时刻,比如被猎物忽然攻击,大多数的时候,保证狩猎成功,需要的是经验、技术和计划。

但是,感官在老化,大脑本身就不老化吗?为什么中年人类的认知能力反而变强了呢?这也是演化规律的作用。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在进入中年之后,大脑灰质的数量减少,然而另一种物质,大脑白质,反而会在中年时期达到总量上的顶峰。

灰质与白质有什么差别呢?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张大网,灰质就是网上的一个个节点,而白质则决定了这些节点之间的联结方式和联结能力。也就是说,进入中年后,网虽然变小了,但网的复杂程度和点与点之间的联结能力却变高了。这一种状态在中年期达到顶峰,且会持续很久。

这种脑内成分的变化,改变了大脑运转的方式,并进而切换了思维的方式。根据大脑核磁共振结果显示,与年轻人相比,中年人前额叶皮层活动更加频繁,这个区域负责的,恰恰是层级很高的认知功能,像抽象能力这种复杂的智力工作,就是前额叶皮层负责的。所以作者认为,虽然中年人的大脑对感官信息的接受量减少了,运作速度也不如从前,但处理信息的认知能力,却进入了持续的高峰状态。这样的大脑,怎么能说不如年轻人呢。

接着是第二个刻板印象,与我们现代社会息息相关。中年人真的都是“老顽固”吗?

弗洛依德觉得,人生的早期阶段是心智发展的关键,中年则相对停滞。一旦进入中年,人格就成型了,改变不了了。这种观点传播非常广泛,给步入中年的人们带来了不少压力和恐慌。其实,中年心智停滞这样的观点,是一种误解。客观上,中年人比青年人拥有更多的自主能力,而这一些特质带来的往往是心智的继续变化。中年人正处于个人精神世界里的青春热情与成熟现实互相冲撞的时期,而老年的衰退淡泊还没到来。

所以书中说,中年人的心智体现的是一种变化,而不是停滞和衰退。而这种变化的心智主要体现在两个素质上,一是更加稳定沉着,二是自控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更强。

对待新变化,中年人会更加谨慎稳重。比起提高好事发生的概率,他们更倾向于防止坏事发生,这主要因为他们往往是眼下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已经过了冒险进攻的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变得越来越肯定与认同,性格上变得更诚恳随和,并且热衷于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力所及的那些具有活力的事情上。他们虽然看起来好像开始变得保守,变得不爱社交,性格乖僻,但其实中年人只是改变了社交的模式。

他们开始不再热衷与陌生人社交。而是积极地与特定的一小部分人接触。比如配偶、家庭成员、多年的老朋友等。这是因为人们在年轻时的社交,更多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积累资源,而当步入中年,时间忽然成了有限的资源,于是人们开始把社交目标转移到了情感联结上。

前面说到,中年人还拥有更好的认知能力,这让他们也同时具备着极强的自我控制力和心理调适能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中年人发展出了一种有效的人格,能让认知和情绪达到平衡。研究也发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中年时期下降了。这是因为,中年人拥有了韧性,让他们在感到悲伤、焦虑、抑郁时,能更好地调整状态,避免恶化为病理性的心理疾病。

而且,中年大脑回避压力和处理压力的效率,远远超过其他人生阶段,所以可以说,中年是个人心理发展到极致的巅峰时期,懂得如何让情绪避开自我挫败的暗示,转而用有目标、有重点、有效率的方式对待生活。

总结

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说得差不多了,相信你对中年有了更新的认识。好,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了解了人类为什么会演化出中年这个阶段。主要驱动力在于一个叫做亲本投资的行为。不管是食物获取还是信息传承,中年阶段在亲本投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次,我们解决了中年时期身体的变化为什么会那么迅速。中年人体的变化,在历史发展中同时受到演化、老化、现代社会这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最后才呈现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第三,我们说了中年人其实正处于一生中大脑能力的黄金时期。不管是认知能力还是心智成熟度,都正处于人生的最佳状态。

我们非常幸运,活在了人类历史上最适合当中年人的时代。虽然人类为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基因、生理特质和演化史。这当然没法辩驳。但人类与其他生物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人类有办法抵抗演化、规避演化。抵抗和规避的方式,不是说演化遗传的规律消失了,而是说我们会有选择地利用它。

现代科技的进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更好地保持年轻的外表,可以自主选择晚点生孩子。即便进入了中年,人们也有极大的自由,去做年轻时想做而没做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