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概述

    说起香,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产香的重镇,今天的中山,古称香山,在唐宋时期就是种植沉香的基地,从香山种植的香送到东莞加工,然后再运到香港出口也及通过水路回流内地。因此,香港得其所名。在宋代更是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相当于今天的海关,并且当时在宋代很大一部分市舶收入都是源自于香料。

  而要说起中国香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和了儒、释、道、医、武、易、礼等内容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学科;其中包含了香历史、香文学、香器、香具、香方、香料、香席、制香、用香、识香、辨香等内容;并融汇了考古、美术、设计、音乐、自然科学、植物学、医学、美学等内容;常被称之为:“香事、香学、香席、香艺、香道”等。

  中华香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目前国内历史、人文、考古、国学等学术专家共同考证,新石器时代“火”的产生,使自然万物所自我散发的“自然之香”转变成“人为之香”,以此开启了我国香文化的千年之旅;火神“炎帝神农”即为开启这扇大门的始祖。

《礼记·祭法》中记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古人通过“燔木升烟、告祭天地”的形式建立起早期祭祀的重要沟通桥梁,既通过焚烧祭品的形式,促使祭品产生烟气,烟气由下往上升腾以此建立起沟通天地的媒介。同时标志着我国香文化中的“祭祀用香”正式形成;并为香文化的千年传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描绘大了多处生活中对植物“香料”的使用,这标志着香文化由“祭祀用香”逐渐扩展到“生活用香”。随着中华文脉的逐渐清晰,宗教的产生促使了“宗教用香”的产生;二十四节气的订立和各民族生活习俗的差异孕育出丰富多彩“民俗用香”;从此四大香文化主线并行发展传扬。

《尚书·君陈》 中描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政治之至者,芳香之气动于神明,黍稷之气并非最好的芳香,良好的美德才是最佳的芳馨。香者,知其香、养其德,道也!《尚书》的记载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香文化中“道”的至高追求的出现,同时描绘了后世香火传承、发扬美德的千古之机。

汉代丝绸之路的产生,西域各国的香料和南海各国香料涌入到汉地,丰富了我国香文化的香料种类。“海上仙山”的终极生命追求,促使了道教外丹术的蓬勃发展;加之中医对香药的使用,孕育了“和香术”的产生,并成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

截止汉代,中国香文化的“祭祀用香”、“生活用香”、“宗教用香”、“民俗用香”四大主线并行发展;香文化的“术、法、道”次第追求基本确立;中华民族之魂“美德”芳馨成为历代国民的集体价值观。

  中国香文化是融合了众多门类的综合艺术学科,不同的人群用香目的不同,方法不同。古代宫廷用香“治未病”成为第一要务,也就是今天的“香文化养生”;文人用香第一目的“启迪文思”,在历史上呈现了璨烂的篇章;宗教用香“助修开智”成为首要法门。香可芳馨,也可为药,香药同宗同源、同济同世;取形可燃、取味可熏、取药可和、取味可单;技如四季动变、法可众家所长、道如日月、方终始永恒。

  香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种,今天大家看到的是中国香文的行香仪轨之一,古法印香。我们不称之为香道表演,是因为“香”是不能表演的,我们今天所用的香有很多比我们的年龄,甚至比我们父辈、祖辈的年龄还大,而我们今天有这个福报能够燃烧它,鉴证它的味道,是要对香怀有敬意的。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古人对礼是非常看重的。比如古法印香、隔火熏香等,古法印香分为理香、压灰、清炉、置篆、填粉、起篆、燃香七步。古人对用香的使用也是严格遵守礼制的。

  香者,知其香、养其德,道也!以香为媒介,通过长期对用香方法的研习,以达到探究学问、反观心性、调养身心、增强智慧为目的的生活艺术形式。太月香学的研习者,遵循“由艺臻道、以道统艺”的宗旨;在用香过程中,通过止语、习静、反观、对谈等形式达到习香的目的。无机不被、恰似太虚含万象,有感即通、宛如一月印千江;无极、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宁静致远、感应天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文化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