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力新生大学书影评征文|李深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每一种选择,皆有生命的意义

“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化成理论文字,历史变得轻如鸿毛。”

这句话来自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写出了历史的不可预知性。其实,生命也和历史一样,只有一次,无法预演,我们很难判断出自己的选择是对或错。

尼采认为世界是轮回的,生命是一种难以察觉的重复。不论选择的目标是崇高还是庸俗,人类只是在不断重复着前人的路,选择毫无意义,生命走向虚无。

但生命真的是虚无而毫无意义吗?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昆德拉通过描述托马斯和特蕾莎、萨比娜等人对生命的“轻”与“重”的选择, 揭示出了选择对于生命的积极意义。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部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书中,一探究竟。

01托马斯:选择生命之“轻”也需要重量

小说中,托马斯由于第一次婚姻的失败, 对女人产生了恐惧。他渴望女人却又惧怕女人, 于是, 他发明了所谓的“性友谊”,找了很多情人, 却从未爱上她们。

托马斯渴望获得“轻飘飘”的生命, 没有任何压力、道德束缚和价值观念捆绑的生命, 因此其可以毫无顾忌地和上百名女性发生性关系。

但当软弱的小镇酒吧女招待特蕾莎放下一切来到布拉格寻他时,托马斯将她诗化为“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

这种弃儿被搭救的情节,激发了托马斯无私的人性与良知——同情心,使托马斯不得不接受特蕾莎。

在和特蕾莎相爱并结婚后,尽管生命之轻仍在吸引着托马斯,他仍拥有着众多露水情人,但不可扭转的是他的心越来越偏向特蕾莎。

当托马斯不顾后果地追随特蕾莎回到充满灾难的布拉格时,托马斯所追寻的生命之轻已经不再明晰。

特蕾莎成了托马斯生命天平上不可抛却的重,让托马斯在冲破世俗生活里道德、责任、情感等固有观念的束缚,追求生命之轻时,不断在精神层面上保持人性的忠诚,最后承担起世俗的义务和责任,走向生命之重。

昆德拉这样描述轻的状态:

“轻是没有负担,飞离大地,远离真实的生活,运动自由但毫无意义。”

尽管轻带来自由感,但如果选择逃离人生, 摆脱责任,追求生命的“轻”,人不会有幸福感。昆德拉用托马斯的例子告诉我们,生命本就应该承担一定的重量。


02特蕾莎:选择生命之“重”也需要轻盈

与托马斯不同, 特蕾莎追求生命之重,承担着生命之中的义务、责任、情感等在内的“重量”,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她对爱情的追逐上。

特蕾莎第一眼见到托马斯时,就被其追逐生命之轻的状态吸引。但其实特蕾莎并不理解托马斯追逐的生命之轻,她对托马斯在婚姻里的不忠行为感到痛苦万分。

于是, 特蕾莎选择利用自己的“虚弱”的特点将托马斯拉进生命之重的状态中。

特蕾莎似乎成功了,让追求生命之轻,冲破观念束缚的托马斯愿意追随她回到田园,承担起她这份生命的重量。但故事末尾时,特蕾莎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躲进田园牧歌后,卡列宁无私的爱给了特蕾莎启示:任何人都无法将牧歌献给另一个人,生命的选择本该是自由的。用女人的软弱考验托马斯,其实是在扼杀托马斯自由的人生状态。

昆德拉这样描述重的状态:

“重是沉重但生活充实,贴近大地,趋近真切和实在。”

生命在承担一定的重量时,价值才会体现。但生命之重虽是责任,却也不能成为负担。有一点生命之轻的自由感,在内心达到一种轻盈般的状态,才能调和好选择的轻与重的关系。

正如托马斯在回归田园后说“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特蕾莎在小说结尾时将生命之重的部分羁绊斩掉,投向了生命的些许轻盈之中。

托马斯和特蕾莎一样,生命中并非只有选择的轻或重,他们都在轻与重的双重体验之中,找寻着生命的意义。


03萨比娜:选择背离轻与重,奔向摧毁之美

萨比娜是事业有成的女画家,去过很多地方,拥有多个情夫,也是托马斯所珍惜的情人。

吸引萨比娜的并不是生命轻重的选择,而是背叛,摆脱原位,投向未知。

她背叛父母,嫁给一个有离经叛道的坏名声的布拉格演员,让父母背痛而亡。

她背叛祖国捷克,因为那些流亡同胞并不在意她的绘画才能,也不懂捷克文化精髓。她认为那些人共同之处除了失败,就是相互的斥责。

她背叛情夫弗兰茨,因为弗兰茨将与她的私生活公诸于众。她认为活在公众中,便意味着谎言,将会是一种可悲的生活。而隐藏自己情感生活,是惟一“活在真实中”的方式。

她背叛苏联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即用一份坚信和简单化的真理来得到最大多数人的理解并感化整个集体。她认为这种理想化的世界带着漂亮的面具,而现实要远远灰暗得多。

书中将她背叛的各种现实称为媚俗。萨比娜把媚俗看作是自己一生的敌人,但尽管她蔑视媚俗,却又不能完全摆脱媚俗。

晚年的萨比娜表面上安于美国的生活,实际上美国背后的世界对她而言依然是陌生的。她渴望看到宁静而温馨的家,家中母亲慈祥温柔,父亲充满智慧,但现实与这美丽的梦想相去甚远。

因为害怕被关进棺材,被埋在美国的土地下,萨比娜选择火化自己的遗体,抛撒骨灰。

萨比娜的一生如同艺术创作,坚守“在被背弃的世界里寻找美”的原则。

她就像《火山情人》中的具有狂热收藏癖的爵士。爵士欣赏的火山爆发的美, 就是萨比娜追求的背离世界的美,两种都是具有摧毁性的美。

正如爵士最后的独白:

“我的生活是幸福的。我愿意因火山而被人们记住。”

萨比娜和爵士一样,选择了背离世界追逐美。她们虽然都不被人理解,但都通过自己的选择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一生。她们是幸福的,因为她们通过选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04偶然或必然的选择,皆有生命的意义

托马斯选择生命之轻,特蕾莎选择生命之重,而萨比娜背弃轻与重,追求摧毁之美。不同选择,构成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而他们的选择其实也充满了偶然性。

特蕾莎的爱情源于偶然,托马斯决定从瑞士回到布拉格找特蕾莎也是源于偶然,萨比娜对现实充满反叛同样是源于偶然。

米兰.昆德拉说:“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拥有太多的偶然性,同时也正是这些魔力般的偶然性创造了许多“不朽的东西”,成就了生命中的美。

生命的每一次向前,思想的每一次转折都是源于偶然的灵感,源于偶然的美妙。因为这一个个偶然的选择,“我”和“生命”的轮廓逐渐清晰。

但生命的选择就完全是一种偶然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对一颗种子而言,它的最高使命就是实现自己,尽可能的发挥全部潜能,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资源,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就如一颗黄山松种子,因为偶然的原因,落到了石缝中。石缝里有多少不一的雨水,随钟点而渐变的阳光。个体的命运之初和环境充满了偶然性。

种子知道,它需要阳光,需要雨水,需要各种营养元素。因此它把刚长出的一点嫩叶伸向阳光最充裕的角度,把根深深的刺入坚硬的岩石中,在贫瘠的‘土壤’里汲取成长所需的养分。好好活着的本能选择,充满了必然性。

于是一棵漂亮的黄山松在众人惊叹的目光中,在陡峭如刀刃的崖壁上,迎着阳光傲然生长起来。在偶然和必然的选择之中,种子一生一览无余。

同样地,人类的选择也是充满偶然性和必然性的。

人类出生时面临着偶然的出身环境,每天仅吃饭,睡觉就可能会做出几万种选择,而这些选择都充满了偶然性。

但当生命转折点之时,重大的选择就充满了必然性,就像母亲会保护自己的孩子,君子选择不慕荣利,士兵选择以身殉国。

拿书中人物来说,托马斯选择生命之轻是必然,但遇上特蕾莎使他有所改变是偶然;特蕾莎选择生命之重是必然,但在托马斯身上学会轻盈生活是偶然;萨比娜选择投身背叛之美是必然,但被媚俗吸引是偶然。

偶然与必然的选择,贯穿了每个人的人生。我们虽无法预料未来,却能在一次次选择中发现自己的转变。

武志红说: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在浩瀚的宇宙,在时间的长河,在进化的历程中,渺小如尘埃的你的选择,至少对你这个个体而言有无限的意义。

偶然的选择让人生千姿百态,而必然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整体走向。每一种选择,皆有生命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输出力新生大学书影评征文|李深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每一种选择,皆有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