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长文,谨慎阅读——自驱型成长总结篇

        自驱型成长这本书出版的目的是,给读者立刻可以采取行动的具体建议,教你如何让孩子走上自律自控自主的成功道路。经过研读,我个人理解总结以下10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阅读后面的长篇总结分享。

        1.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将控制权交给孩子,能让孩子自己做主的事情,尊重他的选择,不要将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甚至要帮他抵御学校里不合理的压力施加。

        2.不断强调,让孩子知道,他的生活是由他自己负责的,家长也有家长的生活,大家要相互尊重对方的生活,不能强迫对方做出牺牲来满足自己。做顾问型家长,不能强制控制孩子,也不能被孩子控制。

        3.作为家长要做好榜样,不能你对孩子提出建议和要求,反而你是第一个做不到的人。

        4.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再去解决你孩子的问题,否则你无法平心静气地与孩子交流,只会让事情更糟糕!甚至有时候,孩子的问题,是由你的问题传导来的,你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5.从内心里接受孩子的现状,但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改变现状。作为一个帮手去帮助孩子,而不是一个主导者来主宰孩子的一切。这样你内心可以相对平静地与孩子交流相处。

        6.让孩子知道,家永远是他的安全港湾,在家里没有压力,可以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倾诉。如果家都不在让人安心,你的孩子该何去何从,最终他会被压力击垮!

        7.注意让孩子休息,白日梦、冥想和睡眠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部分往往是家长意识不到,甚至主动去破坏的部分。

        8.对于新的技术,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去掌控,而不是被新技术控制,比如:手机、电子游戏等,帮助孩子进行大脑和身体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会受益。

        9.上大学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起点,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提前准备应对这个阶段的技能,也要做好孩子的后盾。如果学费是你出的,你有权利让他汇报一下学校的生活,并给些建议!

        10.没有能上大学,也不是什么决定一生成败的事情。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成功理念,找到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去做的事情,学习该具备的技能,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很成功。关键就是不能丧失信心!



天底下最让人紧张的事

人类压力研究中心总结了那些给生活带来压力的事情,并将其缩写为NUTS

1. 新奇(novelty):你之前从没经历过的事。

2. 不可预知(unpredictability):你预想不到却发生了的事。

3. 对自我的威胁(threat to the ego):你作为一个人的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

4. 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你感到几乎根本不能驾驭局势。

        其中,控制感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掌控的,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是如此。因此,将餐盘里的蔬菜一分为二,再让孩子自己选择吃掉哪一半,才是让一个挑食的五岁小孩吃蔬菜的最好方法。

        既然压力对孩子伤害这么大,那么我们尽全力保护好孩子,不要让他处于压力之下,不是就解决问题了吗?而事实上,如果孩子长期被屏蔽在压力之外,接触不到导致焦虑的情境时,这往往会让他们在焦虑时情况更加严重。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怎么才能成功地应对压力,也就是培养出较高的压力耐受性。其实,就是让孩子在压力的情况下感知到自己处于一个可以掌控的状态,那么有朝一日,就算处于不可控的状态之中,他的大脑也能更好地处理压力。这就是让孩子获得对压力的免疫力。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清楚,可以让孩子处于什么样的压力下,而应该尽量避免什么样的压力。正确的理解压力:(1)正向压力,让孩子能够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出色,比如正在筹备戏剧表演的孩子,一开始有压力,但最后会收获表演的成就感和自豪感。(2)可承受压力,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在孩子身上,可以提高孩子的韧性,关键是必须要有成年人提供支持,并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压力与恢复元气。比如父母争吵离异,家人离世等,这种关键时刻,父母一定要陪伴孩子并进行疏导,正确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压力较大的情况变为可承受压力。(3)毒性压力,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应激系统被频繁或长期地激活。比如目睹严重的侵害事件,或长期处于某种日复一日的压力情景中,且无人支持和疏导。

        不同时期的大脑对压力的敏感性也不同,最为敏感的几个阶段,(1)产前阶段,(2)儿童早期,(3)青春期阶段。

        只要是正常的青少年,就算没有遭遇什么特定的压力源,都会对压力有过度的反应。这是由青少年的大脑决定的。因此当你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冲你发火,往往并不是因为他想发火,而是他被大脑中的激素控制了。同时,长期的疲劳感与紧张感,很容易让青少年焦虑或抑郁,因此他们需要家长给予理解和支持!


“我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顾问型父母

本章我先简要总结一下,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1. 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应该是他自己负责的事情,比如说作业!需要理解四种胜任力的概念。(1.无意识地无能;2.有意识地无能;3.有意识地胜任;4.不自觉地胜任)

2. 不能强人所难,逼人就范,短期可能效果显著,但长期后患无穷。

3. 让家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而不是另一个战场。

4. 表达出对孩子的支持,让他有信心解决问题。

        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自己作为家长,是不是经常在孩子放学归来后,问这样的问题:今天在学校的表现怎么样?都做什么了?吃什么了?老师有没有夸奖谁.....?是不是觉得很正常,对孩子表达自己的关心之情嘛;好,请反过来想一下,当你回到家,家里人围着你问:今天你上班表现得怎么样?老板有没有夸奖你?你有没有为明天的工作做好计划呀?是不是会觉得很烦躁,压力山大呀!是不是突然觉得有必要做个倾听者,而不是发问者,让孩子回到家后尽量放松下来,这样孩子往往会跟你讲讲学校趣事!

        “顾问型父母”是什么样子的呢?作者给了一个很好的比方——一个好的商业顾问都会做些什么:他们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而且心知肚明哪些问题最为紧要。为了让客户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会引导客户考虑自己愿意做出的承诺,甚至牺牲。他们还会提供建议,却不会强迫客户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他们打心眼里知道,“做出改变”在本质上是客户自己的事。

        你是不是在想“可这是我家的孩子,又不是什么客户!”,没错,但你有没有进一步想过,你家孩子又不是你自己,他的生活是他自己的,而不是你的。如果你想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你就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的控制欲。你的职责不是要包办你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帮他们学会怎么掌控自己的生活。我们要始终清醒地意识到,尽管我们应该为自家的孩子提供引导、支持、教育、帮助和约束,但孩子的生活,始终是人家自己的。

        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毕竟,作为父母的你,在孩子身上投入了那么多,结果自己什么也说了不算,的确挺可怕的。但强迫孩子就范,尝试逼他们做家长自认为正确的事儿,既会损害亲子关系,又会内耗双方的精力,而这份精力你可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双方的自由时光。

        前面总结时提到了胜任力的问题,在孩子成长阶段,我们希望孩子达到“有意识地胜任”这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老师、教练、辅导员是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如何进入“有意识地胜任”这个阶段,而作为家长的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无条件地爱你的孩子,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归宿。让他在经历了压力后,有时间和空间恢复,并充满活力地迎接第二天的挑战。其实想想,我们成年人不也希望有这样的安全港湾嘛!

        作为顾问型家长,你可能要面临很多挑战,主要就是孩子没有按照你希望的样子去行动,甚至在反方向的路上撒欢奔跑。这需要你把目光放长远,逐步引导,让孩子意识到他的事情需要他自己负责,做出不好的选择后,一些后果需要他自己承担,但这个时候要你陪伴,并展现出你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支持以及对他能处理好自己事情的信心。作为家长的你,有信心接受这样的挑战吗?


“这事听你的”:能自己做主的孩子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是不是听上去就很让人恐慌了,小孩子能做什么主?这不是瞎胡闹嘛!先别着急,我们从最基本的开始聊,首先,我们要在孩子身上采用以下三条原则,让孩子知道:

· “你特别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专家”

· “你脖子上长着你自己的脑袋”

· “你想要让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条不紊。”

        想要教给孩子这样的观念,首先你自己要相信他们:“这事你说了算,我相信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就算不明智,你也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很关键的一点是,你不能光跟孩子这样讲,你还要真正地实践你说的话。有时你觉得他们的决定真的挺不靠谱,但除非他们已经离谱到一定程度,否则我们还是建议你尊重你孩子的决定。、

        当我们表示希望儿童和青少年尽可能做出自己的决定时,我们真正想要的其实是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定”。作为父母,我们的确有责任为孩子提供那些我们有而他们欠缺的信息和角度,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一旦听取了适当的信息,孩子通常会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不但不比我们差,有时甚至更好。

        “你来定”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在所有事上都拿主意,以至于家庭被其最年轻的成员全面统治。作为父母,你要做自己感觉合适的那些事,同时,你还应该帮助你的孩子领悟这一点。“你来定”与给孩子设立边界并不冲突,设立边界始终都是养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事听你的”并不是要为孩子提供无限的选择,他们还承受不起。(成年人估计也承受不起吧!)

        那么“这事听你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说法是这样的:“当孩子需要在生活中做出决定时,你不应该左右那些他们有能力自己做出的决定。”首先,设立能让你感觉舒适的干预边界,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操练一下。然后在这些边界之外渐渐做出更多让步。同时为了让孩子做出明智的决定,帮他们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但请记住,不要把你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最终即使孩子做出的决定不是你认为最好的,只要没有非常离谱,就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处理,这样也能让孩子更相信你,你是相信和尊重他的,这样良性的互动会逐步建立起来。但如果孩子处于严重的抑郁或有自杀倾向时,上面所有原则不再适用。

        作者有6个理由证明他说的没有错,我简要整理展示一下:

· 科学站在我们这边:孩子的大脑不成熟,但你不能等到大脑完全成熟之后再让他去做决定,因为孩子到20多岁甚至30岁出头才能成熟(我自觉就成熟的挺晚)。大脑的发展依托于其使用的方式,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并要求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积累宝贵的经验,最终让他们可以理智的做出最明智的决定,最后孩子的大脑应该发展成这个样子:习惯并善于做出艰难的抉择。

· 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空心人”:当我们试图指导孩子的生活时,我们可能会看到短期的收益,而忽视那些长期损失。孩子长期在家长指挥下成长,即使没遇到什么问题,但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当他们成功,往往他们会认为自己只是虚有其表,仿佛他们的成功都不是真的。可能这样成长的经历,会让孩子觉得他只是做了家长让他做的,该怎么做不是他决定的,所以成功与否与他关系不大。

· 让孩子拥有控制感,这是培养他们胜任力的唯一方法,不仅仅是能胜任怎么做抉择,更是能胜任他们要掌握的每一项技能。正所谓“智慧来自经验,而经验来自失策”

· 你并不总是了解怎样才是最好的。孩子才是那个最了解自己需求的人,另外,我们自己也不一定能做得多好,我们大多数人,不也是忙碌于生活,你找到怎样对自己最好了吗?可能还没有,那么谦虚点,别总觉得你能比你孩子做出更好的决定。

· 孩子都很能干,不骗你。是不是有时候,你会很惊讶你的孩子在某方面做得比你想象的好得多,所以还是多相信孩子,多观察,多给予陪伴的安全感,让他们自由去发挥一下,往往会有惊喜!

· 明智的决策以情绪智能为前提。孩子有必要去了解,对他们来说,到底什么才重要。情感在指导我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缺乏情绪指导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正确评估事物。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不应该阻止孩子出现负面情绪,而是在出现负面情绪后,去引导他克服这些情绪带来的影响,最终引导他们思考“到底什么才是适合我自己的”


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控制感

        这一章的标题是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控制感,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这章讲的还是我们要怎么跟孩子相处,怎么改变孩子的行为之类的内容,但实际上,我觉得这章讲的更多的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如何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如何坦然地接受事实,接受自己,接受孩子,能够平静地面对生活,当你做到这些,你便成为了一个好的榜样,你的孩子会自然的向你学习,受你影响。因为焦虑会传染,平静也会传染,所以你选择焦虑,你的孩子感受到的也是焦虑,你选择平静,则更容易让你的孩子也进入平静,从而找到自己的控制感。这就是我理解的本章概要!下面我们看看作者到底具体是怎么讲的。

        家长一般会通过2种方式把压力和焦虑传递给孩子,激活孩子的压力基因。

        第一种方式就是“二手压力”,作为家长你面对一手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你的生活或者工作。孩子会看到你的感受,即使你不想让他们看到。随后他们就会对那些感受加以反馈,就算你觉得自己没有影响他们,他们也会开始感受你的感受,因为孩子往往无法正确地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作为成熟的我们,自我的情绪调节能力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你可以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能够掌控什么,所以你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伤及孩子。

        第二种方式就是“行为”,如果你搞不定自己的焦虑,那么请谨慎起来,因为你本身就是焦虑,等你的孩子也焦虑的时候,你就会更放不下,而这很可能导致他们的叛逆,继而会让你的焦虑飙升,最终导致你又有了更强烈的控制欲。有点恶性循环的意思!

        怎样成为一个不焦虑的家长,不能是仅仅装装样子,你必须先处理好你自己的压力。就是说,你和你的孩子一样,都需要对焦虑施加足够的控制。有时候,当家长的顾虑太多,对孩子来说只能帮倒忙。对孩子施以平和的影响力,所涉及的大部分工作都始于你本人。

· 养育中最首要的一点,是欣赏你的孩子

· 别惧怕未来,其实焦虑都关乎我们控制不了的未来,当我们惧意萌生时,更要做到眼光长远。

· 致力于你自己的压力管理,孩子不开心,家长肯定很不开心,同样对孩子也一样,家长不开心,孩子也不会开心。

· 把节奏放慢点,锻炼身体,保证睡眠时间。可以试试冥想,冥想可以让心绪平静。

        采取非批判性接纳的态度,有句话叫“爱一个人,就要包容他的所有。”所有情绪上的痛苦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有一种要改变当下现实的愿望。我们应该创造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事情,采取行动,提供帮助,专注于他的优势,在必要的时候设下边界,做个好榜样,让他技能接纳他人,也能照顾自己,在我们欠缺的地方,可以找第三方来帮忙,比如技术培训等。

        接受我们的孩子,不等于允诺、纵容或破罐子破摔。它仅仅意味着承认现实,而不是打心眼里抗拒或否定事实。请牢记,生命漫长,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


内驱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本章内容讲的是如何建立孩子长期的驱动力,而不是靠外在激励建立的外部动机。目标就是让孩子能够做出承诺并坚持不懈,潜能得以发展,最终靠自己的实干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这也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所欠缺的,甚至是做得很差的点,可以想想你小时候是如何成长的,你的老爸老妈是怎么引导你做事的动机的?如果主要是靠外部奖励,那么你可能已经是一个受害者,那么好好看看本章的内容,别在无意中做个破坏者,破坏了你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内在动机的配方包括:正确的心态、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处于最佳水平的多巴胺、心流。这些都产自你的心智。

        心态方面:心态分为“固化心态”和“成长心态”,固化心态会让你认为出现问题是自己能力不行,往往就认命了;成长心态则会在遇到问题时,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努力上,并以此作为获得更大成功的手段。成长的心态能让孩子获得控制感。为了激发成长心态,在赞扬孩子的时候,要赞扬他们解决问题时的努力和想到的点子,而不要表扬他们的成就。

        自主能力方面:人类有三类基本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其中自主需求是最重要的,前面的章节已经反复强调了重要性。胜任力就是大多人平时最关注孩子的点,比如他们的技能、成绩之类的,但其实胜任力更应该是孩子自认为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这是对自身能力的意识。最后,归属感指的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

        多巴胺让你雷厉风行:大脑的犒赏机制是由多巴胺激发的,它能够激活大脑,并使之活跃。

        塑造有动力的大脑:当孩子专注于他们热爱且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时,会进入一种被称为“心流”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但并不会感到有压力。这也是我们希望能找到的状态!


彻底停工期

        书中第6章和第7章讲的内容相较前几章就显得比较轻松愉快,主要是让大家注重休息,而且是那种彻底的休息,不是娱乐休闲来一套,而是啥也不干,彻底放松。作者先讲了彻底休息对大脑的成长和功能发挥的重要性(就是很重要吧),然后描述了怎样休息才是有效的,主要有三种方式:白日梦、冥想和睡眠。其中睡眠最重要,作者用了整个第7章来进行阐述。下面我们就三种方式一一展开

01 白日梦

        白日梦,首先我们给它来个浪漫的名字——心智漫步,然后再给它来个科学的名字——默认模式网络。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专注于任务或目标时,大脑里的某些部分会变暗,而这部分变暗的区域就是“默认模式网络”,相对变亮的区域就是“意识网络”。当默认模式网络亮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是处于警觉状态的,只不过不专注于具体任务。那它在干什么呢?这个时候的大脑就进入了心智漫步的状态,思考自我、思考过去和未来,以及思考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对于自我意识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时候,就是发呆时,不自觉地想到了某些自己在意的事情,或者冒出一些离奇的想法,或者在内心的小舞台上开始自己无所不能的表演。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刻意的反思和这种漫步混淆,刻意的反思往往会让大脑过度地重现某些场景,从而带来痛苦和压力,而心智漫步是没有压力的停工期,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千万不要把反思看成心智漫步,否则你会更累,它们激活的大脑区域正好相反,它们一个看成是“外观系统”,一个是“内观系统”,两个系统都很重要。现代理念引导我们更加注重外观系统,甚至把白日梦所代表的内观系统视为不好的,需要摒弃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现代人的想象力越来越匮乏,自我施压越来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的原因之一,所以还是要给自己天马行空的心智漫步时间!

        一旦你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心智漫步,锻炼自己的默认模式网络可以高效率地与意识网络进行切换,那你在处理日常事务方面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好。当你把自己拉出白日梦,重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你的大脑此时就已经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了,具有高效默认模式网络的人在包括记忆、思维灵活性和阅读认知相关的测验中都能有良好的表现。所以,以后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不要再那么功利,学这个,学那个,放下你的手机,做做白日梦!

        以上内容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现在的时间点,刚好是孩子暑假期间,书中也刚好有这部分的建议:暑假开始时,陪着孩子一起,让他们列出他们在闲暇时,自己喜欢做的所有事情,一旦他们抱怨说无聊了,那就可以参考他们列的单子。他们自己必须弄清楚自己该怎么度过光阴,而不是由着父母来安排。这样他们就可能会花时间来思考自己究竟想成为谁。学会忍受孤独,进而能够享受独处,这是童年时期要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02 冥想的心灵

        世界瞬息万变诱发了更多的愤怒与恐惧,并且生活节奏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快,这也让我们能简单“独处”的时间少之又少。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如果经常练习冥想,那冥想就会同样以作用于成人的方式让孩子受益。冥想的方式,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正念和禅定。

        正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并关注随呼吸出现的思绪。其目标就是要不需评价与反应地专注于即时体验。你可以因此监控自己的想法,以及你对这些想法的反应。

        禅定:冥想者都有一段真言,其实是一种无意义的声音组合。倘若练习者默默地重复他的真言,心灵就能安定下来,也会体验到更平和的意识状态。最终,真言会将禅定者引向心灵海洋的深处,那里处于彻底的平静之中。你将抵达一个没有思绪,但充满警觉的地方。这是禅定中超然的部分,你完全超越了思维的进程后,才能达到这个水平。这种深刻的、安静的身心体验可以改善身心健康,甚至提升学习水平和成绩表现。

        每天两次,每次冥想10~15分钟的孩子会体验到压力水平、焦虑水平和抑郁症状的显著下降,同时也会更少地表达出敌意与愤怒。虽然禅定本身并非要对心理加以控制,但它还是提升了练习者由内而外的控制力。这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让大脑不断自我更新来实现的,因为这么做能让大脑保持良好状态。禅修同时还能降低人们感到不堪重负的程度,让我们的思维能更有效地运转,并提高我们应对挑战的水平,还能赋予我们信心,以迎击生活中那些不容忽视的挑战。

        冥想虽然大有益处,但我们也要遵守最重要的原则——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强扭的瓜不甜,做冥想对我们的帮助也是很大的,那么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先做榜样,引导孩子一起来,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那我们先成长了,让孩子看看效果,慢慢地,孩子应该也会加入我们。

03 睡眠

        好睡眠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这就跟房子的地基一样,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它既不很性感,还很无趣,但如果没有了它,崩溃就不远了。工作了差不多9年多,快10年的时间,总结到一个挺无趣的经验——想做好,基础才是最重要的。但在现今急功近利的环境下,能真正秉持这个理念做事的人和公司,很少!大家都做得很浮躁,急着抢占制高点,但往往只是资源的浪费,在我的行业里,大家公认进口的东西比较好,为什么,因为外企的工作方式比较踏实,尤其是德国企业,细节把控的确很严格,基础打得很牢。好像扯远了,总之睡眠是我们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很难做好事情!主要害处如下:

· 缺乏睡眠就是一种慢性压力。容易引起儿童患焦虑症和情绪障碍。

· 缺乏睡眠还会严重影响情绪控制的能力。

· 缺乏睡眠就像一颗消极炸弹——你对消极事件的记忆能力达到对积极事件的记忆能力的两倍。

· 缺乏睡眠损害健康。

· 睡眠对学习至关重要。

        孩子需要睡多久?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0~13个小时的睡眠。6~13岁的孩子则需要9~11个小时。对14~17岁的青少年来说,需要8~10个小时。年龄在18~25岁的年轻人需要7~9个小时。


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前面的章节主要讲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我们该如何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如何改变我们自己,进一步引导孩子。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让孩子能在学校里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进入学校后,很多事情不再是父母能够通过改变自身去左右的了,学校和老师开始起到重要作用,但国家的教育体系下,学校和老师更多的情况下,不会给孩子很多自主的空间。我们要理解老师,因为老师往往也没有很多自主权,我们应该在学校外降低孩子面临的压力,与他们共同解决学校里面遇到的问题,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

        如何让孩子主动把自己投入到学习中

        现在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既缺乏好奇心,也没什么提升自我心智的动力,反而,他们也更注重指标和结果,而我们能促进孩子多多参与课堂的最好方法,恐怕就是允许你的孩子在课堂之外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1.观察老师和孩子的关联

        作为家长,你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个孩子跟老师建立了比较好的关系,而学习的任务又跟老师有关联,孩子往往就会更加努力,也能做的更好。其实就是,你孩子喜欢哪个老师,他相应的哪一科的成绩也会更好。但无论多么优秀的老师,也不可能跟每个孩子都建立这样的关联,而且现在的教育体系下,对老师的考评等方面带来的压力,促使老师也没有什么自主权,因此,在重压之下,老师往往和孩子之间也较难建立这样比较好的良性关联。

        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反复跟孩子强调,他要对他自己的教育负责。他的学习不是他老师的职责,不是他校长的职责,也不是你作为家长的职责。如果最终孩子没有能和老师形成良好互动,我们不能怪老师和学校,而要跟孩子说,他没必要被一个可怜的老师限制住自己的脚步。别把学校太当回事,这本身就是人生的重要一课。我们要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并将他们学到的知识转授给其他人——父母、兄弟姐妹或者同学。这可以建立孩子的自尊心,给他力量感,同时也是真正掌握复杂知识的最佳方式。(输入+输出)

2.降低学业要求和压力水平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一个提供高挑战和低威胁的环境中,学习最好,表现最佳——他们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的内容很难,但是可以安全地探索,犯点错误也没事,同时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要求。人一旦遭遇威胁,就没法思考清晰,也不能有逻辑地好好思考,只会拼了命地逃跑,扎稳马步准备开打,或者干脆躺下装死。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怕老师点名,然后在同学面前丢脸,那么他根本不会琢磨老师现在正在教的任何知识。比起“学进去”,“活下去”往往才更重要。为了减少孩子的学业压力,你最值得做的尝试之一,就是自己先不要把学习成绩看得那么重,让孩子可以感受到你的真心,爱的是他,不是他的成绩。

3.家庭作业:要启发,别强制

4.等孩子准备好再教他们

        孩子的大脑发育快慢有差异,但大部分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的发育使得学习几乎所有东西(除了外语)都变得更容易了。而现代的社会,让家长督促孩子过早地学习一些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东西,当孩子一次次失败,就会将这种失败内化到自己的身上,打击孩子的自信。为了对抗过早学习带来的影响,你可以按照下面说的做:

1. 如果可能的话,在择校时选择一个在课程设计中能兼顾孩子发展规则,同时适合你孩子的。

2. 即使周围所有人都紧张兮兮的,你也要放轻松,看长远。

3. 请记住,急于开发所带来的任何收益最终都将消失。

4. 不要过分关注高级课程班。

5.用正确的方式来测验孩子

        不管什么事,只要让孩子、父母和老师变得更紧张,还会降低他们的控制感,那就必然会失败。当我们的孩子参加标准化考试,可以跟他们说清楚考试所具有的价值,以及考试所不具有的价值。让孩子明白,这些测试不代表他的人生,也不该成为他一辈子的标签,无论这测试的成绩好与坏。


全天候在线:驯服技术的野兽

        咋一看这个题目,是不是不知道讲的是什么,这章主要讲的是,如何避免现代技术对孩子的影响,比如手机、电子游戏。作者并不是让我们将孩子与现代技术隔离,这样的做法过于极端,也对孩子的发展不利。所以题目是,驯服技术的野兽,让其为我们服务,而不是伤害我们,毕竟野兽的攻击力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成年人来说,我与朋友聊天时,经常听到的描述是,回到家,家里人都是人手捧着一个手机,相互之间很少交流,想一想,我们家大概也是这样的情况,唯一不怎么弄手机的是我儿子。

        一旦我们驯服这个技术野兽,那么它会给带着我们快速发展,适度的电子游戏可以提高孩子专注力,提高孩子感知细节的能力,因为快速的游戏,讲求效率,快速过滤不相关的信息。甚至有科学家带领实验室人员,每周一起玩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为了就是提高团队的专注能力。

        与孩子沟通,建立你们之间的原则,靠孩子自己是很难驯服技术这头野兽的,你给孩子提供技术设备,那么你也有责任做好监控,当然是要孩子知情的情况下。不过你要监控你的孩子,那么你也得以身作则,打铁还需自身硬,榜样的作用,你懂的!


锻炼大脑与身体

        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被教授过赋能增效的心理策略,比如提前做计划并将目标可视化,反驳消极思想,以及在你想要的东西没达成时,你该怎么想怎么做。那么我们该怎么辅助我们的孩子做这方面的训练?

练习1:设定明确的目标

        如果你读过成功学方面的书籍,那么你肯定知道设立目标的重要性,这基本是每本成功学开篇就要讲的东西,这里就不再过多的赘述。重要的是,让你的孩子意识到设立目标的重要性,并帮助你的孩子设立合理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一个集体目标,而是孩子自己的目标,目标必须既可执行又具有挑战性;鼓励你的孩子就他所希望产生的结果,做几个关键词的描述;让你的孩子考虑一下,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哪些障碍,并想想这些障碍出现后,他怎么应对。

练习2:注意你的大脑要告诉你的事

        这一步让孩子注意到他们的大脑给他们传达了什么信息,并帮助孩子去理解这些想法的出现,当一个孩子理解他脑子里正在发生的事情时,他就更能自控,并且往往能行为更得当,表现更优异。在我看来,这一步的关键点,就是能够让孩子真实地说出他脑子里的想法,可能这也是现在大多数家长希望的。孩子能跟你无所顾忌地说真话,这就是做家长最大的成功。

练习3:练习备选计划思维

        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甚至大人,一般都很少有备选计划的思维,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后,就开始着手解决问题,当发现行不通后,才会再去想另外的方法。但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往往我们会陷入焦虑,更难冷静地去找新的方法。因此备选计划的思维训练是比较必要的,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去解决问题。通过设想出不同的未来走向和设置备选计划,孩子就能了解到,哪怕首选计划不能顺利达成,也不是世界末日。

练习4:带着同情心与自己交谈

        跟自己谈心,有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做过,也有可能有人觉得这个很奇怪,是不是该看心理医生,现在这个注意刚好是心理医生给的建议,所以下次有什么情况,可以引导孩子跟自己聊聊。我大学的时候,试过这个方法,在一页纸上,把自己分成两个角色,聊起来还是感觉蛮不错的。

练习5:练习重构问题

        让我们感到失控的最常见的心理习惯之一就是灾难性解读,我们很容易把遇到的问题想象得十分困难,一个小山丘在我们的错误认知下,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山,这个不仅孩子会这样,我们大人也一样。所以遇到问题时,先问问自己,这个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如果是小问题,那么冷静下来解决就是了,如果是大问题,那么该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时候,就不要自己死扛了。

练习6:动起来,多玩耍!

        身体锻炼对大脑和身体都很有益处。它可以增加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从而保障人的心智稳定,让人们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保持警觉以及心态平静。运动还会刺激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这被认为是大脑的“养料”,因为它对大脑的生长和将神经细胞连接在一起这两件事都很重要。

准备好去上大学了吗?

        许多家庭把孩子考入大学作为教育的终点,但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的。为什么?因为大学里的环境与大多数孩子在高中时所经历的环境截然不同,许多青少年在离开家之前,其实还没有发展出应对这种环境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他们可能忙得昏天暗地,但那都是为了应对标准化的考试,为了取得好的成绩,精力也都投入到了他们的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里。父母为了这一切事情不脱轨,基本上也采取的是垂帘听政的方式。一旦进入大学,这些孩子失去父母在身边唠叨、提醒和限制,他们的生活就容易陷入混乱。

        另外从孩子的视角上看,很多人也觉得上了大学,就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过那种苦行僧似的学习生活,大学就是一个大派对,是可以充分放松享受到的地方。但这个观念同样会让你的孩子付出代价,大学是不能靠混的。

如何判断你的孩子是否准备好上大学了?

1.你家的孩子能否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来?

2.你的孩子足够了解他自己吗?

3.你的孩子是否能够做好自我规划,以保障生活平稳有序吗?

4.你的孩子在求学方面有足够的自我动机吗?

5.你的孩子可以自己搞定他的日常生活吗?

6.你的孩子是否采用健康的方法来控制或缓解他的压力?

7.你的孩子精力枯竭了吗?(高中的苦行僧生活是否磨灭了孩子对生活的兴趣)

8.你的孩子是否具备完成大学水平作业的学术技能?

9.如果你的孩子需要学业上的支持,他会提出要求并合理利用这种支持吗?

10.你的孩子是否具备管理复杂人际环境的社交能力?

        是不是思考了以上的问题,多少都会觉得你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那么又该怎么办?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晚两年再去上大学,让孩子去社会上历练一下,这个在国外有这样的设置,叫“间隔年”计划,但这个在中国是不适用的。所以对于中国的家长,可以试试以下建议:

1.尽早准备:在孩子上了高中开始,就鼓励孩子为以后的大学生活进行准备,和孩子一起规划为了适应大学生活,应该学习哪些技能。告诉他,希望在他上大学前,至少能看到他基本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起码六个月。

2.鼓励你的孩子获取一些打工的经验。成功的工作经验对大学生涯的成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

3.如果你的孩子很快就要去上大学了,那就谈谈大学里是个什么样子,以及为了大学生活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他都需要做些什么。跟孩子讨论一下,他认为怎样才是最好的方式,能让家长体用支持而不是过渡干扰,能让家长跟他们保持联系,又不至于显得无处不在。

4.为你自己的过渡工作做好准备。跟孩子保持联系,但还是要专注于你自己的生活。要提醒你的孩子,家永远是他的避风港。


替代路线

        前一章讲了孩子上大学的准备,但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上大学,那么对于没上大学的孩子,难道说就是失败吗?当然不是,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作者对于不能上大学的孩子给出的建议,即替代路线。

        现在社会对于孩子成功的定义过于狭隘,往往认为只有进入好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这种偏见来自父母、来自学校、来自社会,我们的孩子被潜移默化的植入了歪曲的成功定义,认为自己不是拔尖的好学生,他们就会成为窝囊废,将来一事无成。在作者看来,真实的成功定义应该是这样的:人们成功是因为在某些既好接受又愿意投身于其中的事物上足够努力。我们需要让孩子理解,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其实学生时代的技能在很多方面与最终那些能够带给你成功事业和美好生活的技能有着很大不同。离开学校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一个新的增长技能的机会,所以不能就此放弃。

美国的现实情况,作者做了简要的分析:

1.大多数美国人没有大学文凭。有大学文凭的大概只有25~32%

2.及时获得大学文凭的人,在追求学业的过程中也常常会走弯路

3.许多当年的优等生,后来又成功创业过的成年人的日子其实过得并不如意

4.不上大学,以及你去哪上大学都不能为你的生活设下不可更改的路径

5.追随你的激情所在,这要比勉强自己投身不做不行的工作更能让你活力充沛

6.目前美国有超过3500种职业供人选择,其中许多岗位不需要大学文凭

以上虽是美国的情况,但在中国也有共通的地方,值得借鉴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篇长文,谨慎阅读——自驱型成长总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