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学习笔记三

第二章  理解

一、关于理解的概念

理解就是将我们的知识联系和结合起来,从而弄清楚事物的含义(如果没有理解,我们可能只会看到含糊的、孤立的或无用的事实)。“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绪论

二、“知道”和“理解”的区别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一个例子来告诉大家什么是“知道”,什么是“理解”。用黑色瓷砖和白色瓷砖铺地板,每一块瓷砖都是一个事实,理解就是从许多瓷砖中可以看出来的图案。其实这些图案并非真的固定存在,只是靠着人们的推理产生的。所以,约翰.杜威认为“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意义的结果。”

所谓的理解是利用已有的内容生成或揭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利用我们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去发觉事实和方法背后的含义并谨慎地加以运用。

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透过现象的表层探求内涵,并在新的新的情境能够灵活的运用。比如:四下第六单元要求掌握的要素是通过串联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的《我们家的男子汉》就以小标题的方式来分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打乱教学的顺序,先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对比默读三个小标题,找到列小标题的方法——“他干什么”,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小英雄雨来》,继续用“他干什么”的句式给文章列小题。如何评估学生是否“理解”如何列小标题,就是通过学法的迁移来检测的。当然,列小标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抓关键词语、借鉴文中人物的语言等。

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从长期来讲是不经济的,布鲁纳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很难对当前所学的知识和日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

2.这种学习毫无智力成就的快感。

3.在没有相互关联的结构基础上所获得的知识非常容易被遗忘。没有相互关联的知识在记忆中的半衰期是非常短的。

在教学中,老师们总觉得自己讲得越清楚,学生就会明白;自己讲得越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就表现得更好。殊不知科学家早已通过实验证明这种无意义的讲解遗忘曲线和艾宾斯浩遗忘曲线是一致。

四、艾宾斯浩遗忘曲线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学习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