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刘国斌教授!

       

手机拍摄的城市风景

      《刘国斌乱弹》这个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撩起我的阅读兴趣并开始关注。真的要感谢李玮教授。

        2020年8月5日凌晨四点多钟刚刚醒来,拿起手机正准备刷屏时,收到一条微信,是李玮教授发来的,邀请我加入“书香黄石读书讲书堂”群。我和李玮教授认识也有三十多年了,所以,想都没想就OK了。进去一看,人真还的挺多的。之后,李教授还特地发来有些歉意的信息说,微信发的时间太早了。         

        其实,这对于我们几近花甲的人来讲,这时间醒了或已经起床都是挺正常的事,而我的确是还有个习惯就是早起,基本上常年在那个时间点就已经起床,准备外出锻炼身体了。

        进了“书香黄石读书讲书堂”群后,第一个感觉就是亲切、温馨。一露脸就迎来招呼声,着实让人感动。而在群里读了或听了很多名人及群友们创作的很好的作品:@袁永霞的诗,李玮教授精心集选的季节古诗,@爱茉莉等人声情并茂地朗读的声音……感谢李教授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

        说实在话,我开始并没有太多地留意,只是偶尔地在早间发个问候的语言或图片什么的,以示问候亦或算是在群里报了个到,仅此而已。自8月7日读到《刘国斌乱弹》之《西北西南纪行(一)》开始,觉得就有一股平和朴实且蘸着浓浓的民风拂面而来,写景写事写人写民俗,坐在家都可以感受西北西南的风土人情和山川之秀美。语言质朴简单平实,还有些道地的土味,甚是接地气。于是立刻就关注了《刘国斌乱弹》这个公众号了。

        点开《刘国斌乱弹》这个公众号,才发觉原来里的文章皆出自刘国斌教授一人之手,而且自关注之日起刘教授每天一篇,且准时在凌晨零点左右准时发布。这些文字关注的看似是“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从“家长里短”的居家琐事到“移步换景”的各地风景,从街头即时秒拍到湿地公园或山川景致,无论是文字文章,还是街头扫拍(刘教授的说法)的摄影作品,皆是悉心创作。

        说心里话真的蛮佩服刘教授的,不仅仅是学识和文字,也不仅仅是写作的速度和拍摄照片的角度及水平,单就刘教授的这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着实就让人折服。

        按照刘教授他自己的说法,他的文字只是一种记录,亦或是“流水账”,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简单。真的是吗?不是,那只是刘教授的谦辞而已。其实大家都知晓能驾驭简单、通俗易懂的文字并用其阐明简单却还深刻的道理的人,才是真正的文字高手。

        写人,活灵活现;写景,似乎就在眼前。写人,出现在刘教授笔下最多的要数“老陈”和“家里人”了。他和“老陈”一起拍鸟、拍荷花、梅花、拍景,而每一次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场景就是一部诙谐、幽默的喜剧;对于“家里人”虽然每一次着墨不多,但很是有分量,可以看出刘教授对“家里人”的那份无以言表的情,令人羡慕。每一篇文章都会是在不知不觉中读完,却总还是意犹未尽。写景或物,视觉中展现的往往是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景、鸟、花什么的,让人感觉就是身处其中,与刘教授一起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恩惠,沉浸在刘教授笔下或镜头下描绘铺就的鸟语花香、雪域高原、大漠孤烟、广袤草原、蓝天白云之中,有时候读着读着竟然忘乎所以,被其中某个景或某物所吸引而不能“自拔”……

        读着刘教授日更的文章的同时我也在大脑中搜寻着一些与之相关的人或事,一天想一点,到现在为止,总算是有点眉目了;其实,我与刘教授本人有过不只是一面之缘:那应该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应朋友之邀到刘教授所在的学校带了几节课,也是那时候认识了李玮教授的。记得有一次是早间的一二节课,我到的比较早,就到教师办公室坐了一下,在与另一位教思政的李老师(后来听说这位李老师调到湖师去了)聊天时,进来了一位老师,眼睛大大的,戴着似乎是褐色的宽边大框架的眼镜,记忆中好像这位老师没有与人交流,只是观察了一下室内里的人,然后坐下后即刻点上了一支香烟,那神情似乎在思考问题。再后来从一位同事加兄长那里知道了刘教授原来是这位同事加兄长的高中同学,再后来从朋友圈里知道,竟然我与刘教授之间还有那么多交集,用冯巩的一句相声语言来说;那就是缘份呀!……

        读完刘国斌教授凌晨更新的《年味,吃的断想》这篇在其微信公众号“刘国斌乱弹”上的第600篇文章,内心很是震撼,600天600篇没有间断,而且每篇文章都在2000字以上,如此算起来600篇文章一共写了一百二三十万字呀!

        多说无益,有的就是感慨与钦佩加感动与感谢!因为从刘教授的文章里学到与了解了不少知识,也看到不少不一样的风景……

        致敬:

        刘老师国斌教授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敬,刘国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