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消费者

我们有时候会听说,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觉得怎么样怎么样。但我们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吗?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人被称为消费者是因为他的消费行为。所以有一门学问叫消费者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学的定义是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需要与欲望而挑选、购买、使用,或处置产品服务观念或经验所设计的过程。在华与华消费行为理论里,他们把消费者分为四个角色,分别是受众、购买者、体验者和传播者。

受众:就是接受我们的信息传播的大众。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茫然,第二是遗忘。

茫然,就是他没有注意到你。因为他没有义务注意到你,你走在街上,他凭什么要注意你?他脑子里在想他的事情,眼睛在看他感兴趣的内容,总之是跟你没关系的。那么对这种茫然的受众,你需要做什么?你需要把他唤醒,让他注意到你。怎么唤醒他呢?就需要信息的刺激。比如,我们卖一个胃药,那第一句话就要喊出什么?“胃痛、胃酸、胃胀”。葵花牌小儿肺热的广告第一句是什么?“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这是干吗?要妈妈们注意,她有这个问题,你叫她了,她就注意到了;她没这个问题,你也不要浪费她的时间。

遗忘,就是你这次从茫然中把他唤醒了,转眼之间他就把你又忘了。你需要重复地刺激、反复地刺激,所以,重复是沟通的第二要义。就像你认识一个人,时间长了不见,你见到他可能叫不出他的名字。假如出可口可乐三年不打广告,新长大的一拨小孩儿,他可能就不知道可口可乐是什么东西了。

购买者:就是在购买场景中的信息搜寻者。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场景,一个是信息。

场景,我们所有的思维都是基于场景,我们要基于场景来设计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一个又一个动作,让消费者发现你、走向你、选择你。无论是商场、超市、餐厅、咖啡厅,还是网购的电脑屏幕、手机屏幕,都属于购买场景。在这个场景里面充斥着各种信息,所有这些信息都是我们的信息竞争者。信息就是商品,商品就是信息,包装就是媒体,货架就是广告位,商品首先要能让购买者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当中发现我。比如,厨邦酱油的包装设计,包装用了绿格子的设计,这个绿格子包裹的瓶子在货架上集中陈列,就形成了一片绿格子的海洋。这个绿格子的海洋就把购买者的目光抓取过来了,人就走过来了。走到货架面前来看见我们的酱油瓶,酱油瓶的脖子上有一个广告,“厨邦亚热带大晒场,有图有真相,晒足180天,就在这儿晒”,再看厨邦商标下面有一句口号,“晒出美味晒出鲜”。购买者有点兴趣了,拿起来一看,侧面写着,“老传统都很笨,酱油就靠太阳晒,晒足180天,晒出美味晒鲜”,他就被说服了,就把酱油瓶放进他的购物篮了。

体验者+传播者:体验者实际上就是使用者。我们设计一个产品,往往是两个设计,一个是购买理由设计,一个是用户体验设计。

购买理由,举晨光文具的例子。同样一支笔,为什么人们要选择你的呢?晨光文具就写上考试专用笔,这支笔的销量就提升了30%。但考试专用这个主意一出来,所有厂家都出考试专用笔了。那还有能提供什么理由呢?晨光文具就和孔庙合作举行孔庙祈福大典,孔庙祈福商标是晨光文具想出来的,所以别人就复制不了了。

用户体验,主要从三个阶段来入手:来之前,来之中,来之后。

“来之前”,让他带着期待来。比如说汉庭酒店的广告,“爱干净,住汉庭”,顾客就带着干净的期待来了.

“来之中”,让他有惊喜。有一句古话说,无奸不商,也叫无商不奸。但这个奸商的“奸”本来是树尖的尖,是无尖不商,如果你没有尖,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这个尖时候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的商人开米铺,顾客来买一斗米,那么商人就用一个斗,先把米装满,装满后,堆起来不就是超过一斗了吗?这时候,商人拿一把尺子一刮,把超过那部分给刮平了,无尖不商就是超过顾客的期望,让顾客能占一点便宜。

“走之后”,让他带走信物,乐于谈论。比如,在十几年前,一个人去了一趟巴黎,他回来见了所有朋友,就会说巴黎怎么样怎么样,当你去他家的时候,你看见他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放着一个埃菲尔铁塔模型。这时候他就会向你介绍,这是他从巴黎带回来的,他就向巴黎做广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新认识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