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瞬间,你心底也有过被放大的恶意?

你在凝望深渊,深渊也在凝望你。——大栗致自己

pexels-photo-884194.jpeg

前几天,闲着没事,把《唐人街探案2》看完了,对其中一句台词印象深刻,“犯罪的不是兽,是兽性。”尼采也说,“人是一根绳索,驾于超人与禽兽之间。”

事实上,人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更容易冲动犯罪,尤其是黑暗掩藏下。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这指的是没修复的破窗,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意味着环境对人有诱导性作用。

“破窗理论”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一项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实验中,有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区域。停在杂论区域的车辆被摘了车牌并且打开了车棚,很快,这辆车就被偷走了。而中产阶级的车一个星期也没人偷。于是实验者用锤子砸破了玻璃,几个小时后,车没了。

这种没有及时维修窗户,加上环境杂乱,会导致一种无序的糟糕感,容易让人破罐子破摔,导致更多的犯罪纵容。就像我们平时收拾屋子,如果一个朋友来了你家,发现你家的地板都是干净能看清脸,那么他就不会下脚,会不好意思。但如果你家地板已经有人踩了好几个脚印,他就会安慰自己,反正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况且法不责众,于是地板的卫生更差了。

从上面可以发现,“破窗理论”启示我们要及时扼杀还在摇篮里的问题,否则会成为来势汹汹的灰犀牛事件。除了这一点以外,破窗理论还有破坏性创造财富的价值。

这几年,一个比较熟悉的词是“拆二代”。不说拆二代群体怎么样,从拆迁这件事上来说,这就是“破窗理论”的运用。在拆迁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可以增加当年的GDP(国民生产总值)。也就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里提出的,在萧条中,利用储蓄,在地上挖窟窿,不仅可以增加就业量,还可以增加有用之物以及用之劳役。

大多事没有绝对正确,只有相对适合。“破窗理论”有利有弊,它背后的逻辑基础是集体行动。群体行为容易产生乌合之众,辩证地看待由“破窗理论”引起的危机。

既然已经知道“破窗理论”的弊端,那么该如何帮助我们改进呢?显然第一点,是建立有序的场所,让人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时候,人是需要别人推一把的,不然倒退或被落下队伍。第二点,转换思维。直接利用引导性的问题来解决难题。第三点,注意细节的培养。越是优秀的小伙伴越懂得防微杜渐,再小的工作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出众。

总结下,“破窗理论”的两点启示: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二、利弊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能将麻烦转换为机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哪一瞬间,你心底也有过被放大的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