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你的能力

很多时候,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你的能力,而在于你的选择。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宽容与理解,是麦家的选择。

生活中选择无处不在,小到在什么样的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吃西餐还是中餐,什么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大到选择什么大学,何种专业,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一生的伴侣,选择什么职业作为自己的事业一辈子为之奋斗?

为什么很多人放在同一条长河中,面对同样的境遇,有的踟蹰不前最后后悔自己的优柔寡断,有的人善于抓住机会,经过深思熟虑的权衡,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而有的人眼看着某种行业处于红利期,一头扎进去,最后不了了之。究其根本,决策偏离了自己的目标,换句话说,一个拥有坚定价值观的人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要知道,我们做的所有大大小小的决策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缩小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增强我们对人生的掌控感。

斯蒂芬罗宾斯在《做出好决定》中通过简单易懂的心理学解剖和案例分析告诉了我们理性决策难的原因,高效的决策者具备什么能力,大多数人决策中所犯的错误和倾向,最后作者给出了12条有效决策的心法。

1.好的决策一定是基于满足自己的价值观,而非一时的欲望满足或者自尊心作祟

路遥的《人生》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巧珍对加林的爱,她虽然没有像高加林和黄亚萍那般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即便在催婚,为其介绍对象时,都被屡屡拒绝。无人得知,她早已有了心上人。她喜欢高加林身上的文化气息,虽然她身在乡下,可是骨子里一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她的爱是通透敞亮的,没有任何杂质的。但是由于精神的不对等以及一些世俗的观念最终没能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她囊括了一个优秀传统女性应具备的所有品质,善良,温柔,纯朴,美丽。

另一个相对立的角色黄亚萍在爱情中存有利己之心和虚荣心。在她恰逢人生地不熟的日子里,是张克南陪她度过了那段举目无亲的光景,慰藉了她内心的孤独和恐惧感。

后来因为高加林的出现,她享受和加林对于时事新闻,国际大事等侃侃而谈的感觉,抛弃了张克南。

一来,高加林可以满足他的精神需求,二来他可以满足她的虚荣心。

高加林通过关系当上通讯干事的消息被传开了,至此又被遣回了家乡。黄亚萍内心的天秤又在左右摇摆,最终和高加林分手了。

高加林同时面对两个喜欢他的女人,左右摇摆,一个是没有教育背景的刘巧珍,因为受够了乡下的生活和别人的冷眼旁观,他想走出生他养他的土地,不想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自尊心的作祟让他在选择前不知如何是好,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决定。

选择刘巧珍,从人的虚荣心来看,有损他的颜面,所以他选择了黄亚萍,一个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能满足他的女人。

黄亚萍,刘巧珍,高加林,爱情抉择前,刘巧珍即便最终没有得到爱,我相信她是毫无遗憾的。

我们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心里喜欢掂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殊不知,我们终其一生最该取悦的人只有一个,就是自己。

同事年近30岁,至今单身,没有找到合适的男朋友。她的母亲为了这件事气哭了,在我眼里一向坚强的女同事在电话的这头竟落下了眼泪。我想泪水里更多的是委屈,或许觉得自己的母亲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迟迟不嫁,觉得自己都快30岁了,为什么还没有遇到一个懂自己,想要携手共度一生的人。

我们也曾旁敲侧击地试图问她理想的伴侣是什么样子,能赚钱,长得高是听的为数最多的答案。乍一看,这不是应该很简单吗?

其实不然,正如作者在《做出好决定》中所说,你需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偏好,你可以从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项开始,什么是重要的,尝试做自己,看看什么能让你快乐。主流价值观从来都是我们拿来衡量的游标尺,但是这个主流价值观能不能让我们快乐我们全然不顾。

如果我们在心里有杆秤,知道自己在学历,家庭背景,工作职业,外貌身高,灵魂契合度综合因素中,哪个排在最前面,哪个可以忽略不计,至少在茫茫人海中不至于像一头迷路的小鹿一样乱撞,更不会因为年龄到了或者社会舆论的压力,被迫选择。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决策一旦具备了能够让我们持续快乐,和自己的目标一致,缩小当下状况和理想状态的差距这三种因素,我们多半不会后悔不已,哪怕是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也不会纠结于过去,陷入沉默成本的心理斗争中无法自拔。毕竟,相较于被迫选择,迎合自己内心所作出的选择,我们更有勇气和担当承担决策所带来的后果和风险,我们也不会再为自己的过错找到合理化借口。

2.选择无关对与错,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

人是很复杂的矛盾体,我们一边渴望多项选择一边又期待尽快做出选择。生怕选择不是最佳选项,惧怕选择了其一失去了另一种选择可能带来的成功。选择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是符合当下的认知的。要想让自己的决策最优化,只有明确价值观基础上,提升各方面的认知力,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走好选择的路。

斯蒂芬罗宾斯在《做出好决定》中也提出了我们之所以决策难的原因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决策权建立在心理偏好,以往的认知经验,权威人士的建议,过度自信等方面。

事情本身没有意义,你赋予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这是成甲说过的一句话,触发了内心那根不曾被触碰的弦,说到了我的心尖上。

一直以来觉得像整理东西,重复琐碎机械化的事情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人类去校对,去整理,那最好不过了。

就连"是它们占据了我的时间"这种可怕的念头也冒了上来。从未意识过长期持有这种想法会有什么影响的我,在看到这句话之后突然觉醒到自己忽略了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有意义的前提是心流达到了高潮,是触摸感受当下每一件熟视无睹的事。

在他考上本科生那年,家里负债百万,或许是早熟的缘故,年纪轻轻的学长早已拥有了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和担当,学长大学期间读的是文学,要知道这种专业在当时看来是最冷门最不吃香的,他也压根儿不知道以后出来能干什么。迫于生存的压力,他选择了考研这条路,破釜沉舟,就这么走下去了,如今成了一位青年作家,毕业前就已经年薪60万+。他经常和我们提起当年卖书的那段经历,那时下完课,他就拉着小推车,把一车的二手书拉到地摊上去卖,他也不吆喝,就低头颔首的坐在那里,干什么呢?看书,对,没错,当时他雇佣了一个小男孩帮他看书摊,他在那里看书,然后人都散了以后,就跑到图书室码字。他坚持了一年,每天日更2000字,憋不出来也写。

当时在很多人看来,写这些玩意儿没有什么出路,可是学长喜欢通过文字传递自己的思想

那时比他写的好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最终坚持下来的,已不见其名,不闻其声了。

现在好多人都说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其实真正决定一个人能有多远的可能不在于他的起点,更不在于他的能力,而在于他有着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选择。

3.掌控人生,获得安全感,从自主选择开始

慢慢地会发现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为你的决策力打地基。

周国平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必须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一是应该要什么,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宝贵的、真正值得争取的。这就是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能够要什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最适合于自己的性情和禀赋。这就是准确的自我认识。有了这两条,内心就会宁静,行动就会从容。

我们永远无从知晓当下的每一个小小的决定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是倘若能够坚守初心,尊重自己的感受,想来选择的结果不会让自己有多身心俱疲。

有效的决策必须让自己身心愉悦,如同像喜欢一个人那般坚定,《做出好决定》这本书就是
让我们重塑自我,承认人无完人,做好每一个抉择,为每一个抉择负责。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