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读懂产品故事1.0 2.0 3.0 | 先了解用户心理,再谈故事

从目的出发

先了解用户心理,再谈故事

有个朋友问我:小神,品牌故事怎么讲。

我反问:你讲品牌故事的目的是做什么?

他说:让更多的人来买我的产品。

我说:卖货的时候怎么说的,品牌故事就怎么讲。

没有人问我怎么讲品牌故事,更多的人都是直接说“小神,写个文案。”有时候是品牌故事,有时候是产品故事。

在我看来,销售的过程是最需要懂用户心理,营销思维可以帮助客户更快地认识产品,更快地做出决定。

所以,我的观点是,销售员觉得怎么样说能更好地卖货,品牌故事就应该怎么讲。

从产品好,到对你好

在介绍产品的时候,许多人都会犯一个错误,所有的话都是在描述自己的产品有多么的好,通过了什么样的检测,拥有什么样的功效,等等。

每每在路上看到地产广告,上面写着“高端奢华”的字眼时候,我都会想起冯卫东的评价:

又是一个玩定位走偏了的。

也许有人不服气了:我夸夸自己家的产品,有什么错?

当然没有错,可就是因为没有错,所以才会有问题。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任何一个消费者都明白,商人之所以对自己笑,是看中了口袋里的钱。

此时,你越是吹嘘自己的产品好,消费者心中的抵触感会让他愈发回归理性。

不要打价格战,价格一旦降下去,很难再涨回来

消费者会想:我又不知道你家的产品哪里好,就是因为不知道才会来了解,你一直说自己家的产品好,不就是图我的钱吗?

这种想法让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竖起了一道天然壁垒,让消费者和商家成了对立的双方,就像是战场上的敌人一样。

因此,高明的推销员会告诉消费者:我的产品对你来说是有用的。

他如同是一个参谋,给长官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告诉消费者:你使用我的产品,你的问题就会解决掉,你会感到很舒心。

每个人的关注点永远都是自己,他想要购买东西,自然就是自己遇到了问题。

推销员便利用这一点,自己跳到壁垒的另一边,站在消费者的身边,从而轻易地取得信任,达成交易。

要告诉他们能获得什么好处

从对你好,到怎么好

产品有用,其实还是产品功效的形容。

比如说秋梨膏的功效是“润肺止咳”,偷懒的人只会照本宣科,而按照“对你好”的方法,则是:如果你感冒了,就会咳嗽,这是因为肺热,吃点秋梨膏,滋润肺部,让人不咳嗽。

将效果给消费者着重讲述出来,让消费者不会错过产品的重点。

但是时间久了,有些消费者就醒悟了:你后面说了那么多,结果不还是那四个字吗?车轱辘话,说了等于没说。

没事,办法总比问题多。

2.0不行,后面还有3.0呢。

商家说:你不是不信我说的话吗?来我证明给你看。

怎么证明?如果商家说自己能胸口碎大石,那就当众表演出来。完事儿赢得满堂彩还不算完,要录下来广而告之。

只有亲眼目睹了,消费者才会选择相信

看完之后,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0的关键词是体验感,商家要化身为织梦师,让消费者即使没有购买产品,也能够体验到产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传统的买卖过程中,消费者要先购买,然后才能体验,而现在则是先体验,再购买。

这也是为什么小米、华为、苹果等企业纷纷在线下开设体验店的原因,在承担销售任务的同时,让消费者先行体验,将流量更好地导向线上。

从怎么好,到说的好

1.0获得最容易被拉拢的客户,2.0和3.0深入挖掘后,获得理性和感性的客户。

可是渐渐的,商家发现,获得新客户越来越难了,留住老客户也不容易了,怎么办?

这就需要我们再次转变思维,从前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都是我说你听,现在要尝试和消费者对话,要交心,商家说一句话,消费者在旁边喝彩:“说的好!”

在这个方向上,做得最好的是江小白。

江小白卖的不是酒,而是一种孤独感

江小白的文案挑不出毛病,写的就是好,通过营造出各种情感:孤独,理想,友情...引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共鸣。

借着交心的文案,江小白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这说明交心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品牌故事讲得好,讲到客户的心里面去,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与接受,那么他们就会选择你的产品。

“说的好”是品牌故事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

工作复盘:故事都被别人说完了,我该怎么讲出来新故事

公司去年上了一款新的产品:阿胶糕,需要一个产品故事进行推广。

阿胶糕的市场,既是红海,也是蓝海。

没有真正的蓝海,但是可以在红海中创造蓝海

蓝在市场很广阔,还没有诞生一个主导品牌;红在海里虽然没有大鱼,但到处都是小鱼。

公司没有能力将其一口气吃掉,目的是要拿这款产品去开拓产品,进行多种经营。

拿到产品,试吃之后,个人认为味道很OK,有的女同事说黄酒味道太刺鼻,我个人认为无伤大雅,黄酒味道反而能够为阿胶糕的正宗进行背书。

质量检测找的SGS,拿到证书之后,正式立项,开始着手分析阿胶糕。

阿胶糕的核心功效是补血养气,再加上阿胶糕的价格不低,所以目标客户是:收入水平较高的都市年轻女性。

在消费能力,确实是男人不如狗

某电商网站发布了一份大数据排行榜上,投资人心目中消费投资&市场价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

这张图片立即在朋友圈里刷屏了,姑且不讨论男人的消费能力是否强于狗,事实上,在养生和保健食品市场上,女性从来都是消费的主力。

通过对市场进行调研,发现竞品确实不少,而且1.0 2.0 3.0的推广方式都有。

如果硬要杀进去,最终成绩肯定没法看。

故事上,目前流行版本中的元素有:东阿县人,祖传手艺,几十年经验,货多愁销,大学毕业,离开城市,回家带领村民致富。

产品故事里面传递的传统,正宗,可靠,以及正能量,很容易打动消费者,确实是很成熟的品牌故事。

问题有几个:

1.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当人云亦云的时候,大家说的都是同样的故事,消费者该相信谁?可能谁也不会相信。

2.故事本身和目标客户无关。

对于女性来说,她们看完了故事,多多少少都会觉得意犹未尽,会问一句:和我有什么关系?

3.传递的价值观太老套。

大部分内容都还停留在“说产品好”的阶段,剩下的慈善和正能量的概念,没有打动目标客户关系的能力。

注意观察,人格化的品牌是不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可爱了?

于是我的方案是:从品牌开始,就塑造人物,赋予品牌人格化,拉近距离。很多有意识的商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设计一个卡通人物logo。比如说不二家,小米。其目的就是要提醒客户,我们的品牌是“人”,他能说话,他有情绪,和你一样,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

在故事上,抛弃原来的简单设定和陈旧的价值观,把品牌人物打造成一个懂生活,爱旅游,喜欢宠物的白领女性。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引起共鸣,女性消费者要么是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要么是能够找到自己向往的目标。

懂生活,爱旅行,说明她是个有趣的人,喜欢宠物则是新时代有爱心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产品本身固有的优势:传统,安全,健康...让消费者打开心扉,从心中认可产品和产品的价值观。

一套组合拳打下去的结果,是产品在进入市场的时候,第一个月的销量并不理想,没能突破10万的情况下,后续试点新的宣传推广方案,凭借着产品的口感和功效,再加上亲切的形象,第三个月销售额突破100万。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读懂产品故事1.0 2.0 3.0 | 先了解用户心理,再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