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国:二一〇 进袭陈仓

诸葛亮得知曹休战败,张郃率大军东下驰援,关中曹军守备虚弱,便打算再次出兵攻魏。

蜀汉群臣认为,年初第一次北伐刚失败没多久,这么快又进攻魏国,对能否取胜没多大信心,大多持怀疑态度。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分析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阐明北伐的动因,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是为《后出师表》。


他说:“先帝深虑汉与魏贼不两立,我大汉不能仅仅偏安于蜀地,所以托付重任于我,要我讨伐敌人。以先帝的英明,对我的才干当然非常了解,知道敌人过于强大,而我讨伐敌人的能力不足。可是,不讨伐敌人,就只会坐等失败,我汉室的基业就会夭亡,还不如主动去进攻敌人呢。所以,先帝毫不犹豫就将如此重任托付给我。我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天起,睡不安稳,吃饭不香,盘算着要北伐敌人,就必须先安定南方,所以,这年五月,我亲自率军渡过沪水,深入南中偏远荒蛮之地。不是我不懂爱惜自己,而是考虑到帝王的基业不可以局限在蜀都,所以才临危受命,继承先帝的遗志,接受如此重任。现在,很多人议论纷纷,认为北伐不是好办法。但臣以为,敌人刚刚经历祁山之役,也是疲惫不堪,又对吴国大举用兵,兵法有云:‘乘敌疲惫’,这正是进攻的时机。”

接着,他详细阐明了自己勤勤恳恳,辛苦操劳,不敢懈怠,抓紧北伐,基于六个原因:

一是他认为,汉高祖刘邦明如日月,手下谋臣智谋深远,但也历经危难,受过重创,后才安定天下。如今刘禅比不上汉高祖,手下谋臣,包括自己,也都不如张良、陈平等人,如果打算用持久之计取胜,坐收统一天下之利,那是绝不可能的。


二是吸取刘繇、王朗等人的教训。当时二人各自占据州郡,实力不可谓不强,但整天空谈安危之计,疑神疑鬼,优柔寡断,动辄引证圣人之言,夸夸其谈,今年不打仗,明年不征伐,结果错失良机,让孙策轻易强大起来,吞并江东,自己也落得个城失人亡的结局。

三是对比曹操,其智谋过人,如孙武、吴起再世,但也曾在南阳被困,乌巢遇险,祁连临危,黎阳受逼,几乎败于伯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篡得天下,获一时平定。自己才疏力弱,自信比不过曹操,要想平定天下,必然经历千难万险。

四是先帝刘备常常称赞曹操是英才,但曹操也曾有过五次攻打昌霸不能攻下,四次跨越巢湖不能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谋害他,委任夏侯渊而夏侯渊败亡等情况,出现不少失误。自己本是庸才,不敢轻言必胜。

五是在汉中不过一年时间,竟丧亡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无前、叟、青羌、散骑、武骑等一千余人,这些精英都是经过几十年,从四面八方、各个地方,好不容易集合起来的啊。如此下去,再过几年,就要损失三分之二,到时还能拿什么去打垮敌人呢?


六是目前的情形确实是民众贫困,兵士疲乏,本应休养生息,可国家大事不可停息啊。既然原地驻守和出兵进取,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是一样的,那还不如乘关中空虚之时,主动进攻敌人。否则,以一州之地,跟敌人打持久战,比发展,其结果想都不用想。

最后,他表明了坚决北伐的决心,说:“一想到天下大事,心中就难以平静。以前先帝在楚地战败,当时曹操拍手高兴,以为天下已定。但后来先帝东连孙吴,西取益州,挥师北伐,杀了夏侯渊,这是曹操的失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汉朝大业将要成功。不过没想到的是,后来吴国又违背盟约,关羽败亡,秭归受挫,曹丕称帝。所以说,世事变换,实难预料。不管成败得失,我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时,诸葛亮给东吴的哥哥诸葛瑾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个叫绥阳的山谷,山崖险要,溪水纵横,行军困难。以前侦察兵在这一带往来,走的都是险要的小道。现在我命令先头部队砍伐树木,修建道路,以便通往陈仓,足以牵制敌人,使他们不能分兵去进攻孙吴。”


在这封信里,诸葛亮把这次北伐的目的说得非常清楚,是想出兵牵制魏国关中兵力,让他们无力东下,去配合东吴夹击曹休、贾逵。

要达到这一目的,继续走进攻陇右的老路,郭淮军团就守在那里,严阵以待,起不到牵制魏军的作用。

关中地区由于张郃主力奉命东下,会合司马懿,南下配合曹休进取鄱阳,魏军在这一带的兵力空了。

前面说过,从汉中到关中有四条道可走,其中,傥骆道在东汉末年已经废弃,子午道长期无人行走,褒斜道的栈道在第一次北伐撤退时被赵云烧毁了,只剩下一条陈仓道可走。

陈仓道的尽头是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就处在关中到陇右的要冲。

如果乘其不备攻下此城,魏国必然组织大军救援,正是“围魏救赵”的理想之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说三国:二一〇 进袭陈仓)